《論語別裁》素樸的美

南懷瑾講述

 

現在我們講《先進》的觀念,和下面第十二篇《顏淵》等等,等於上論的《學而》、《為政》、《里仁》這些篇章的註解。以實際的例證來作註解,敘述孔子當時師生之間的討論,以及他自己實地的一些作為。所以還是連貫的。

為什麼篇名叫《先進》?我們看到上論各篇,幾乎都是拿每篇第一句的頭兩個字來作題。古人許多著作往往同我們現在相反。我們現在寫一篇文章的程序,是先構想好一個大體,下面分幾章,立好大題目,章的下面再分幾項、幾點,很有條理地寫下來。和蓋房子一樣,先畫好圖,搭好鋼架,然後水泥一灌就行了。

中國古人寫文章,完全不同。我們小時候寫東西,也都是走古人的路線,大致上沒有什麼題目。真正抒情的,自己感情思想到哪裡,就寫到哪裡,寫完了以後再想一個題目。試看古人寫詩,尤其唐詩中李商隱的詩,「無題」特別多。寫了以後,沒有題目,算了,就叫「無題」詩。不過也不要上當了,有些無題詩,真有題目,只是不好標明;或者作者私人的事情,無法公開,就乾脆來個「無題」吧!我們知道論語中《學而》、《先進》這些題目,不見得就是當時編書的人立的,或許是後來的人,為了分篇,就取開頭兩個字,作為這一篇的題目。

此篇名《先進》的意思就是「前輩」。

子曰:先進於禮樂,野人也。後進於禮樂,君子也。如用之,則吾從先進。

禮樂是中國文化的中心,孔子對此非常重視。在這裡涉及文化哲學的問題。他說人類先輩——上古的人對文化開創怎麼來的?上古的上古,可能沒有文化,同動物一樣。人類就叫倮(=裸)蟲,沒有毛,不穿衣,倮體的蟲,也是一種生物。所以人類原先也沒有文化,人類的文化是根據生活經驗,慢慢累積起來的。

所以孔子說,先輩對禮樂文化,是「野人也」。原始都是野人的生活,慢慢進化、進化,才有文化的形成。「後進於禮樂,君子也」。他說我們後輩,有了文化以後就不同了。生下來就接受文化的教育,教育得好,有高深的修養,受了文化的薰陶,很有學問,我們給這種人的名稱是「君子」。

「如用之,則吾從先進。」假使說到實用上的話,則主張先輩的樸野。這段話到底是什麼道理呢?就是說人類的文化是了不起,但是過分的書卷氣——在我們老的觀念是「頭巾氣」;現在的觀念是「書呆子」,這也可以說對於文化的鄙薄。實際上人類真正的文化,譬如禮樂,是根據內心來的,根據思想來的。

真正的誠懇,其實,就是最好的文化,也是真正的禮樂精神。而後天受這些知識的薰陶,有時候過分雕鑿,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質。如明朝理學家洪自誠的《菜根譚》——此書兩百多年來不見了,清末民初,才有人從日本書攤上買回。其書與呂坤的《呻吟語》是相同的類型。

書中第一條就說「涉世淺,點染亦淺,歷事深,機械亦深。」涉世,就是處世的經驗。初進入社會,人生的經驗比較淺一點,像塊白布一樣,染的顏色不多,比較樸素可愛。慢慢年齡大了,嗜欲多了,(所謂嗜慾不一定是菸酒賭嫖,包括功名富貴都是。)機心的心理——各種鬼主意也越來越多了。

這個體驗就是說,有時候年齡大一點,見識體驗得多,是可貴;但是從另一個觀點來看,年齡越大,的確麻煩越大。有些人變得沉默寡言,看起來似乎很沉著,似乎修養非常高,但實際上卻是機械更深。因為有話不敢說,說對得罪人,說不對也得罪人。假使一個心境比較樸實一點的人,就敢說話了。

譬如武則天時代的宰相楊再思,雖然是明經出身,經歷多了,作宰相以後,反而變得「恭慎畏忌,未嘗忤物。」別人問他:「名高位重,何為屈折如此?」他說:「世路艱難,直者受禍。苟不如此,何以全身。」

因此我們了解孔子所謂的「先進於禮樂,野人也。後進於禮樂,君子也。如用之,則吾從先進。」也是一樣的觀念。寧可取樸野的,「樸野」的確更可愛一點。這裡我們講得很簡單,但關係很重要,大家可以體會到孔子「寧取其樸素,不取其機械。」的意思。所以世故與經驗,加到人的身上,有時候使人完全變了質,並不是一件好事。

 

▶▶▶返回《論語別裁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