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重論詩教

南懷瑾講述

 

子曰:小子,何莫學夫詩?詩,可以興,可以觀,可以群,可以怨,邇之事父,遠之事君,多識於鳥、獸、草、木之名。

孔子在這個地方,講學問修養必須要讀詩,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,中國上古的文化,不像西方的文化把宗教放在那麼重要的地位,中國上古文化注重於詩的文學境界,它有宗教的情感,也具有哲學的情操,上古的詩,就包括了現在所講的整個文藝在內,所以孔子告訴學生們,修養方面,多注重一下文學的修養。

我們翻開歷史,中國古代的文臣武將,每人文學境界都有基本修養,從正史上看,關羽就是研究《春秋》學的專家;岳飛等人,學問都是非常好的,都有他們文學的境界。退休的朋友們走這個路線是不錯的,不然就去研究宗教,最怕是退休閒居的人,自己內心沒有一點中心修養,除了工作以外就沒有人生,很可憐,所以學一種藝術也可以,自己要有自己精神方面的天地,這是很重要的。

所以孔子說,你們年輕人,何不學詩?

詩「可以興」,興就是排遣情感,人的情感有時候很痛苦,人生有許多煩惱,對父母、妻、兒、朋友都無法說的,如果自己有文學或藝術境界,再不然就寫寫毛筆字,亂畫一陣,也把怨氣畫去了,繪畫也好,詩詞更好,所以詩可以興。這個興是興致,就是一切感情的發揮。

「可以觀」,在詩的當中可以得到很多道理,得到很多啟發。對自己的詩,也可以看出自己思想的路線與情緒。看一個人的作品,大致上就可以斷定作者的個性。說寫字吧,過去就名為「心畫」,同樣的毛筆,一萬人寫同樣的字帖,可是一萬人寫出來的都不同。所以中國人看毛筆字,可以知道寫字者的個性,壽命的長短,前途的禍福,現在發現鋼筆字、鉛筆字一樣可以看出人的個性。「觀」就是這個道理,從作品中可以了解人。

「可以群」,也可以合群,自己調整心境,朋友之間、社會之間,可以敬業樂群而不孤立,所謂以文會友。

「可以怨」,這很明顯的,有了文學的修養,可以發牢騷了,有時心裡的苦悶沒有辦法發出來,壓制在裡面,慢慢變成病。脾氣大的人、情緒不好的人,心裡很多痛苦壓制下去,往往得肝病、精神病,所以須要修養,可是修養並不是壓制,是自己疏導,不能疏導也不行,人的牢騷往哪裡發?會作詩就可以發牢騷了。有文學藝術修養,在文學藝術境界上可以把牢騷發洩掉。

「邇之事父」,近一點可以孝順父母。怎樣孝順?有藝術修養,侍奉父母,則有樂觀態度。

「遠之事君」,遠大一點可以對國家社會有貢獻。

最後一句話,因為喜歡在文學方面多研究,喜歡詩詞,就「多識於鳥、獸、草、木之名。」知識淵博了,等於學了現在的「博物」這一科,什麼都知道了。我們要知道,孔子的時代,工具書是絕對沒有的,就靠一些詩才知道。工具書從唐宋以後才有編輯;《辭源》、《辭海》是民國時代,根據《淵鑑類涵》、《佩文韻府》這些類書編的,而這類書都是後世才有。

例如漢代左思作《三都賦》,花了十年的時間,並非是文章難作,而是當時沒有類書。所謂蟲魚鳥獸、人物等等,資料難以收集,何況遠在春秋時代。孔子當時所以特別提倡學詩,也是為了獲得各種各樣知識。這是孔子教學生們一定要學詩的道理。

 

▶▶▶返回《論語別裁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