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燙手的山芋

南懷瑾講述

 

接著由為人處世,再講到政治的道理。

子曰:民之於仁也,甚於水火。水火,吾見蹈而死者矣,未見蹈仁而死者也。

他說,一般人一提到仁義的事,那種懼怕的心理比怕水火還更厲害,水會淹死人,火會燒死人,所以人看到水火會怕。孔子說:我看見過人跳到水裡被淹死,跳到火裡被燒死。仁義沒有這樣可怕,真去做的話,不會被餓死的,真仁義還有好處的。可是人害怕,不肯去做,所以叫人做壞事很容易,叫人做好事反而怕。但沒有看見人因為做好事而死,沒有做好事的人,倒是死得更慘。

上星期中,和一些高級知識分子、功名富貴也蠻高的老先生們談起,我說如果關起門來講,孔孟之道也好,仁也好,我們這個中華民族是可怕的。試問孔子為什麼老是講仁?不但孔子講仁,老子、莊子也講,可見我們這個民族不仁的太多,不孝的太多,所以他們才講仁、講孝。等於西方文化,當年獨裁得太厲害,所以講民主、講自由。假使一個社會,民主太過了,自由太過了,你看他們還講不講自由民主?那時他不需要民主自由了。

可見我們的民族,是一個很難弄的民族,就是不仁慈、不孝的太多,所以孔子教大家要仁慈,要行孝。教育就是大眾思想的反映,這是事實。研究春秋戰國時代,權力之爭,父子、兄弟之間都不認,有什麼親情?有什麼愛?因此孔子講仁呀!孝呀!所以我們這個民族,好地方是了不起,關起門來反省,實在難弄。

我們是這個民族的一分子,就更深深的了解,不好辦。這裡孔子是說一般人的心理,講到仁慈就怕得很,生怕吃虧,孔子就講了一句幽默話,說沒有看到誰跳過仁裡被燒死淹死的,這就是說一般人不肯行仁道,道理很會講,做起來很難。那麼要用什麼精神來做呢?

子曰:當仁不讓於師。

這句話又有幾個觀念。先解釋文字:當仁義所在的地方,都可以反對老師,老師錯了還是錯了,並不見得老師一定對。老師做得不仁,就不對。另一個觀點,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,並不是專制教育。他這句話就是告訴學生,只要認真理、認正義。真理對了,正義對了,就不要考慮我這個老師怎樣了。

也等於西方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的:「吾愛吾師,吾更愛真理。」這是他當時與他的老師柏拉圖,發生了相左的意見,這種意見相左,並不是對老師不尊敬。真理所在,對於老師的意見,也沒有辦法同意的。這就是做學問的精神,把皇帝的意見都碰回去。不管是老師或皇帝,正義所在一定要爭,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必守的信條。但是有一點:

子曰:君子貞而不諒。

這個「不諒」不是不原諒,是說一個君子,要真正的誠敬而不能馬虎,不能隨便的違反了正義。接下來:

子曰:事君,敬其事而後其食。

為人幹部,為人臣下的時候要敬,就是現在講的「負責任」,先真正能負了責任,然後再考慮到自己待遇、生活的問題。假使說為了待遇生活而擔任這個職務,那是另一觀念。一個知識分子做一件事,並不一定為了吃飯。一個人吃飯、生活的方式很多,所以要認識清楚,做事是為了責任問題。

子曰:有教無類。

這句話大家都知道,不需要解釋,這是孔子的教育精神。他不分階級,不分地域,不分智愚,只要肯受教,以人文文化為基礎,一律諄諄教誨。

子曰:道不同,不相為謀。

可是有一點,思想目的不同,沒有辦法共同相謀。但並沒有說一定要排斥。沒有辦法互相討論計劃一件事,只好各走各的路。

 

▶▶▶返回《論語別裁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