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草澤中自有經綸

南懷瑾講述

 

原憲還問第二個問題,這個問題顯示出,原憲之所以為原憲。後來退隱在草澤之中,並不簡單,他的修養相當高,從他的第二個問題,就看得出來。

克、伐、怨、欲不行焉,可以為仁矣?子曰:可以為難矣。仁則吾不知也。

伐在古書裡經常代表自負、自高、自大、驕傲、自滿的意思。原憲說,一個人自己的反省功夫,能夠克服了自滿,做到沒有驕傲,非常謙虛;也無怨恨,不怨天,不尤人;而且沒有大的慾望,不作過分的希求,清心、寡欲,這是不是仁的境界呢?

原憲這個問題並不是偶然提出的,而是他自己的體驗心得。他後來退隱草澤之間,可以說這幾點都做到了。現在問孔子,這種樣子,算不算是仁的境界?孔子還不承認這是仁的境界。他說這是難得的,至於是不是仁的境界,那就不知道了。由此可知孔子所稱的仁,中國文化所標榜的仁的道體,就像道家、佛家所謂「得道」那樣,不可知、不可測,是非常高,不可思議的一個境界。

子曰:士而懷居,不足以為士矣!

懷居,等於所謂「問舍求田,原無大志」的問舍。一個人每天問問房子的價錢;有了三十坪,又想擴充到一百坪;買了一層樓,又想變八層樓,這樣的人就沒有什麼大志。所謂「掀天揭地,方是奇才。」這是引用《幼學瓊林》上的四句話,我們老的這一代,從小就念這本書,接受了這種思想,到現在還背誦得出來,這種觀念依然故我,這是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東西。

孔子這句話是說一個人只為個人的生活打算,還不夠成為一個士。這句話放在《憲問》這一其中,可以說原憲在孔子死後,不管功名富貴,而退隱於下層社會,絕不簡單,他一定替下層社會,替人家解決了很多問題,做了很多大眾福利的事情。而原憲之所以甘心放棄功名富貴,可以說受孔子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大,因此他硬是要責備子貢「學道而不能行之,病也!」等於對子貢的不滿意,指摘他沒有做到老師所教的學問道理,光是擺那麼大的排場而已。

又如漢高祖劉邦,在前方打仗的時候,後方僅靠蕭何一個人。劉邦和項羽打了七十多回仗,都是打敗仗,可是兵源、後勤的補給,從來沒有缺少過,這就是因為蕭何在後方,政治、經濟都做得好,社會非常安定。

而劉邦在前方,每見到後方來的人,都要問蕭何在做些什麼。蕭何覺得奇怪,就和賓客——智囊團、幕僚們——談起這件事。其中有一個人告訴蕭何,老闆有所懷疑了。因為劉邦在前方作戰,整個國家的政治權力,都在蕭何的手上,假如蕭何隨便左右擺一下,就不得了的。這位幕僚就建議蕭何做些問舍求田的事。後來有人向漢高祖密告蕭何斂財侵占民田,霸占民房,漢高祖看到密告,才對蕭何放心,反而一笑了之。這可從反面道理,了解正面人生。

 

▶▶▶返回《論語別裁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