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畫龍點睛

南懷瑾講述

 

下面另外提到一個人葉公,他也是春秋時代的一個諸侯,用我們的口頭語講起來是一個小皇帝。歷史上有名的故事「葉公好龍」,就是有關於他的典故。前面曾經提到過,此人在宮廷中牆上、樑上、柱上,到處畫的、雕的都是龍。因之感動了真龍來,他卻又嚇死了。後人對於好講道德,而真要他行德時又不干了;又如好交朋友,而朋友有困難時又不幫助了,這一類事故,便引用葉公的故事,說此人講德道、好交友,如「葉公之好龍」。

葉公問政。子曰:近者說,遠者來。

春秋時,人口少,土地遼闊,很需要老百姓,所以孔子說,能夠做到近者悅,遠者來,就是最大的成功了。在領導人來說,跟隨的人,不願離開;在外面的人都想回來;別處的人都想來投效,這就成功了。相反的,在你身邊的人想離開,在外面的人沒有向心力,這就有問題。孔子這兩句話,後世更引伸到外交上,能夠與鄰近的國家,相處得敦睦;而距離遠的國家,也願意來交往,這就做得很成功。

子夏為莒父宰,問政。子曰:無欲速,無見小利;欲速則不達,見小利則大事不成。

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長,他來見孔子問政,孔子告訴他做地方官的為政大原則。這就是前面提到過,要有遠大的眼光,百年大計。做一個地方首長,行政、建設等一切制度,要顧全到後果,為百年的大計,不要急功好利,不要想很快的就拿成果來表現。也不要為一些小利益花費太多心力,要顧全到整體大局。

接著,「欲速則不達,見小利則大事不成。」兩句名言,大家都懂得,不須多說了。

下面舉的一個例子,是法治思想與法理的重點,同時也與社會的道德觀念有關。

葉公語孔子曰:吾黨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,而子證之。孔子曰:吾黨之直者異於是,父為子隱,子為父隱,直在其中矣!

葉公告訴孔子說,我們這個社會裡,老百姓的思想、性格都很直爽,不狡詐。一個父親偷了別人的羊,他的兒子會挺身而出,作證人。我們這個社會風氣有多好!葉公這個話,我們要注意。無論是研究法律的,研究社會制度的,研究政治的,儘管只看到這麼幾句話,要領會出,對於社會心理、政治心理、法律的最高法理、犯罪心理,都有關係。

孔子聽了他這幾句話,答復說,我們那邊社會的情形,與你們這裡就這不同了。如果兒子做錯事,當然父親為了親情,會為兒子隱瞞一點;父親做錯了事,兒子也當然替父親隱瞞一番,這是人情之常。也許你看來這樣不夠誠實,不夠直爽,可是所謂直的道理也就自然在其中了。

這就是中國後世所謂法律不外乎人情的意思。假如講法治的道理,父親偷了東西,兒子告密,並沒有錯,在法律的觀點上看,是合理的行為。從人情上看,作心理研究,這一對父子之間,早就有問題存在了。人與人之間,不要說是父子,即使朋友之間,也不免有這一點感情。如果人沒有這點感情,而認為一定要這樣做才是對的,這個問題很大。所以這一段,作深入的研究,就有很多道理可以貫串了。

接著轉了一個氣勢,上面是談為政有關的問題,下面則談學問修養方面。

樊遲問仁。子曰: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,雖之夷狄,不可棄也。

講到這裡我們要注意:孔子的整體思想都在談仁,究竟對「仁」下的定義是什麼?千餘年來,對於孔子的仁,敢下一個定義的很少。《里仁》全篇講仁,那都是講仁的用,仁的行為,《顏淵》這一篇,孔子講到仁,他下一個定義「克己復禮」為仁,這是仁的體。顏淵再問方法,孔子告訴他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就是修養到仁的方法。

現在《論語》已講了一半,如果明辨一下,孔子的「仁」究竟是什麼?我的感想,只可引佛學上一句話:「眾盲摸象,各執一端。」從《論語》上所看到的孔子思想,都是講仁的用。如勉強抓住其中那一點,就認為是仁的全體,就等於「眾盲摸象,各執一端。」仁在孔子的思想中代表了很多,從形而上的本體,到形而下萬事萬物的用,都歸到仁。

現在樊遲問仁,孔子講的是對個人修養的仁,他說自己平常的言行,恭敬而誠懇,做事盡心負責任,對長官、朋友、部下,對任何人無有不盡心的。恭、敬、忠,這三個要點具備了的人,即使到了毫無文化的野蠻地區,也是了不起的。這是仁的用,他希望學生們在內聖外王的修養,都能做到這個重點。

 

▶▶▶返回《論語別裁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