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風頭主義的英雄
南懷瑾講述
我們再回來講,項羽對這個定都的建議不採用。他有一句答話很有趣,也是他的名言:「富貴不歸故鄉,如衣錦夜行,誰知之者?」就憑了這句話,他和漢高祖兩人之間器度的差別,就完全表現出來了。項羽的胸襟,只在富貴以後,給江東故鄉的人們看看他的威風,否則等於穿了漂亮的衣服,在晚上走路,給誰看?他這樣的思想,豈不完蛋!所以項羽注定了要失敗的。而同樣的事發生在劉邦的身上又是怎樣呢?
劉邦大定天下以後,他自己的意思要定都在洛陽。但齊人婁敬去看他,問他定都洛陽,是不是想和周朝媲美。漢高祖說是呀!婁敬說,洛陽是天下的中心,有德者,在這裡定都易於王;無德則易被攻擊。周朝自后稷封邰,到文王、武王,中間經過了十幾世積德累善,所以可在這裡定都。現在你的天下是用武力打出來的,戰後餘災,瘡夷滿目,情形完全兩樣,怎麼可與周朝相比?不如定都關中。當然有一番理由,張良也同意,劉邦立即收回自己的意見,採納婁敬的建議,並賞給五百斤黃金,封他的官,賜姓劉。
以這一件強烈對比的史實,清代嘉道年間,有個與龔定庵齊名的文人王曇,寫了四首悼項羽的名詩,其中有一首還說道:「秦人天下楚人弓,枉把頭顱贈馬童。天意何曾袒劉季,大王失計戀江東。早摧函谷稱西帝,何必鴻門殺沛公?徒縱咸陽三月火,讓他婁敬說關中。」
這是王曇悼項羽有名的四首詩之一。「秦人天下楚人弓」,典故出在春秋戰國時,楚王的一張寶弓遺失了的時候,人家向他報告,這位皇帝說:「楚人失之,楚人得之。」意思是說皇家保存與百姓拿到,都是一樣,不要太追究。王曇引用這個典故,說秦始皇死了以後,中國人的天下,凡是中國人都可以出來統治。「枉把頭顱贈馬童」,指項羽在垓下最後一仗,被漢軍將領四面圍困的時候,他回頭看見追殺他的,正是他一個投降了劉邦的老部下,名叫馬童。
馬童見他回頭,側過臉去。項羽說,你不要怕,你不是我的故人馬童嗎?聽說劉邦下令,凡得我頭顱的可賞千金、封萬戶侯。你既是我的故人,就把這顆頭送給你。於是項羽自刎了,這也就是項羽的氣魄。「天意何曾袒劉季?」劉季是劉邦的名字,這是說項羽「非戰之罪,天亡項羽」那句話的錯誤,而項羽的錯在哪裡呢?「大王失計戀江東。早摧函谷稱西帝,何必鴻門殺沛公?徒縱咸陽三月火,讓他婁敬說關中。」這就是項羽失敗的關鍵。
這裡再插一段閒話。說到歷史很妙,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燒書,對中國文化來說,是一個大罪行。但是他的罪過,也只能負責一半。因為秦始皇不准民間有書看,把全國的書籍集中起來了,放在咸陽宮,後來項羽放一把火燒咸陽宮,這把火連續不斷地燒了三個月,有多少書籍、多少國家的財富,由他這把火燒掉了。所以嚴格說來,中國文化根基的中斷,這位項老兄負有很大的責任。但後世卻把這一責任,全往前面秦始皇的身上推了。至於項羽的責任,由於對失敗英雄的同情,就少提了。
我們由「一言而可以興邦」的思想見解,所以又牽引出許多閒話。現在我們的國家,東方的國家,全世界的國家,都受了美國一句話的害,也就是一個政策的害。美國的什麼政策?世界上史無前例的所謂「不准打勝利的仗,打有限度的仗。」我們這一代的歷史,大家對這句話,並沒有什麼很顯著的感覺,正是「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
我們都在這個時代中,就沒有感覺到,假使我們退後一百年,或超前一百年來看這段歷史,看看美國人這一政策的結果,害死了多少人?破壞了多少國家?這個想作世界盟主的決策有多麼滑稽!多麼悲慘!「一言喪邦,一言興邦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我們由歷史上的故事,比類引伸體會,必定更為親切。同時,我們身為現代人,再由現代醜陋的一面去看看,更可了解這道理。
下面也是一樣,魯定公問,有人說一句話就可以亡國,有沒有這種事?孔子說,這個也一樣的,不是如此隨便解釋就可以的。接著下面孔子講的這句話就很妙了,他說有人說,我並不樂意作君主,只是為了言出法隨,誰都不能違背,可以完全依照我的意思,達到我的理想,這樣才過癮。
孔子為什麼對魯定公說這個話呢?其實這情形也不止是魯定公一人犯的錯誤,一般人都有他同樣的毛病。試想為什麼人總喜歡抓權呢?因為有權力的人才能夠隨心所欲,才能夠控制別人聽自己的命令。所以歸納起來,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以這種心理來從政,那就錯了。下面的人不反對,並不見得你個人的意見就是對的。問題在思想的本身,在於領導人的意見本身對與不對。如果意見是對的,應該絕對信仰,不能違抗;如果領導人的思想不對,而要人們一定都服從他,這就要喪邦了。
「一言興邦」與「一言喪邦」,連起來就是這個意思。我們大概地舉了過去的歷史,以及我們自己在這個時代的風暴中,所親身體會的經驗,希望大家對這一節能有更深的體會。
▶▶▶返回《論語別裁》目錄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