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修養上的三叉路口

南懷瑾講述

 

下面是講個人修養的問題:

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,曰:敢問崇德、修慝、辨惑?子曰:善哉問!先事後得,非崇德與?攻其惡,無攻人之惡,非修慝與?一朝之忿,忘其身以及其親,非惑與?

樊遲是孔子學生。「舞雩」,猶如現代的交誼廳,有一次,他跟孔子在「舞雩之下」,向孔子請教三個問題。一個是如何「崇德」,充實自己的修養。這個「德」字不一定作道德講。以現代觀念說,如何使自己的心理、精神、修養到高深的程度。第二「修慝」,就是如何改進自己內心思想、情緒。第三「辨惑」,怎樣才不致於糊塗,怎樣才是真正的有眼光,有智慧,看得清楚。這是人生哲學的大問題了,這三句話如果嚴格發揮起來,非常費事,現在我們先研究它的意義。

第一點崇德。這個德,舊的觀念就是德業,以現在來說,怎樣養成很有教養的氣質。說到氣質、風度這些名稱,在前面也多次說過,經常沒有辦法做確切的說明。但有沒有「氣質」這個東西?它又的確是有,這是從內心發出來的。有如何的教養,就形成如何的氣質。也有人天生就具有特殊的本質,不過還要加以力學的培養。所謂崇就是推崇。崇德就是如何把內在的氣質培養到崇高的境界。茲事體大,可不簡單。

舉一個唐人筆記小說的事例來說:如唐初李靖、紅拂女、虯髯客等風塵三俠的戲劇故事。那正是南北朝到隋唐之間,天下大亂的時代。當時想起來革命,創功立業的人很多。紅拂女不過是隋朝一位大臣楊素家中的一名家伎,而李靖這位唐代的開國大將,在這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青年,還很倒楣,投奔到楊素那裡,希望當一個職員而已。

可是小說中描寫武功很好的俠女紅拂,一見到李靖氣宇非凡,就認為是了不起的人物,而與李靖私奔。有一天,他們兩人住在旅途客棧中,紅拂女正在化妝梳頭,長髮及於地,被虯髯客看到。虯髯客也是想起來革命,而且財富多,武功高,不願作第二人想的人物。

他看見紅拂女的長髮,認為是極貴之相,不禁在窗外瞪眼看。被李靖發現了,正要拔劍相向,這時紅拂女也在鏡中發現了虯髯客,於是目止李靖的忿怒動作。由李靖出來詢問,接談以後作了朋友。李靖說明要去投太原公子李世民,後來虯髯客也到太原訪李世民,由李靖為兩人介紹。

筆記上記載當時李世民是「不衫不履」與虯髯客相見,一見面後,虯髯客見到李世民的氣度,心裡冷了,認為天下第一人該屬於他而不是自己,就不多談。轉托李靖再約李世民,第二天在太原郊外一個名勝區涼亭中,和虯髯客的師兄一起見面。

李靖如約陪李世民前往,虯髯客正和一位道士在亭子裡專心下棋,李世民和李靖也不打擾,只在旁邊看棋,那位道士就推開棋盤說:「師弟,這一著,我們輸了。」起來就陪虯髯客走了。

後來虯髯客把自己的兵器、財富,全部送給李靖夫婦去幫助李世民統一天下,作開國功臣。並且告訴李靖,十年后海外如有大事,就是自己成功的一天。果然唐太宗統一天下,有一天接到扶餘國(有說是吉林)來的情報,扶餘的領土被一個虯髯的人征服了。唐太宗、李靖,彼此都會心的一笑,那位朋友也成功了。我們引用這個小說,便是用來說明崇德的意義。一個人德業的成就,和一個人的風格、品行、風度、氣質都有關係。有了這樣的成就,在外表上是可以一望而知的。

第二點修匿。所謂匿,是一種心理作用,所以這個字從心。以心理狀態來說,人的理智情感,沒有辦法壓制下去的。有許多人講究靜坐,但第一步,內心亂七八糟,思想就沒有辦法平靜。

如遇到一件令人生氣的事情,表面雖強作無事,若能把那種忿怒的心放開,那就更好!更美!但是這種不平之氣!往往是壓不住的,這是內心修養很重要的一步。如果這種內心的修養做不到,外在的崇德就不會真正完備。所以修慝是內心真正的修養,在現代心理學上講,就是把自己矛盾的心理——理智與情感的矛盾,求得平和與安詳。

第三點辨惑,就是做到有真正明辨的智慧,對於善惡、是非、情勢都瞭如指掌,沒有迷惑了。樊遲問了這三點以後,孔子說你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,也太大了。這三點如果都做好了,就入於聖人的境界,在孔子學生中,樊遲並不是第一流學生,但是他非常勤奮。所以孔子告訴樊遲的不是深遠的理論,而是其實可行的道理。孔子說作人做事只要先去做,不問自己的結果利益,以後自然會有好的成果,這便是「先事後得」的道理。

這四個字看來很容易,做到很難。尤其現代社會的風氣,大家每做一件事,先要考慮有沒有價值。所謂價值,就是問後果對自己的利益,這是通常的心理。可是孔子告訴樊遲,作人做事先不要考慮自己個人的利益與價值,認為是善的就先做了再說,後來自然有成果的,這就是德業。

其次,專門反省自己的錯誤,不挑別人的毛病,這也是做起來很難的。因為人都喜歡挑剔別人的毛病,很少反省自己的錯誤。現在要反過來,專找自己的錯誤,不挑別人的毛病,就很難做到了。而儒家、佛家、道家的修養,都嚴格的講究這一點,做到這一點就是「修匿」。有些人為了一點小事,生起氣來,把自己身體生命都忘記了,要與人拼命。犯了法弄出紕漏來,連帶父母、妻子、兒女都受了罪,這不是最笨、最糊塗的事嗎?

這三點孔子在這裡是這樣解釋。我們要特別注意,下面一篇當中,還要提到這個問題。這裡是孔子針對樊遲的程度,所作「崇德」、「修匿」、「辨惑」的解釋。實際上這三點所包括的內容很多、很多。不過這裡雖是引述孔子對樊遲說的道理,也就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。

 

▶▶▶返回《論語別裁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