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法門:印光大師為何無人敢批評


發布:清淨乃空

摘自淨空法師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446集 2012年7月26日講於香港

“若欲真念佛,首須‘截斷狐疑’。狐性多疑,故雲。行人不能絕疑,不敢勇猛直前,謂之狐疑。當知疑根未斷,即是罪根。倘時信時一,半信半疑,或勉強試念,而意實未安;或口雖念佛,而心慕他宗,皆非真實念佛也”

這段文是教我們念佛。怎樣才是真念佛?念佛的功夫得力,這個裡頭只給我們提了一個字——“疑”,有“疑”就不能成就,把你的功夫全破壞掉了,信心破壞了,願心破壞了,功夫也破壞了。所以說“疑”是罪根。這個話講得好!所以決定不能懷疑。這一句話說得容易,做起來可真不容易。今天念佛的同學,哪一個人沒有“疑”呢?只是這個“疑”字多少、淺深不一樣。如果不疑?不疑他就成功了,現前最低限度他功夫成片,往生決定有把握。所以這個字重要!

怎麼樣把它斷掉?這叫真實念佛。為什麼?念佛的人沒有把“疑”斷絕,還有一絲毫的疑惑,你看,不敢“勇猛直前”。“勇猛直前”就是精進不懈。沒有精進的功夫,這全是懷疑。

“疑根未斷,即是罪根”,這個罪是嚴重的大罪。為什麼呢?妨害我們這一身不能往生。這個罪多大!什麼人能夠不懷疑?古德所說的“唯有上根與下愚不疑”。上上根人他徹底通達明了,他沒有懷疑;下愚之人,雖然他什麼都不知道,我們念佛的人說善根深厚。他不想知道,他不懷疑,教他這一句阿彌陀佛,他就能念到底,一直念到往生。這兩種人是淨宗根熟的眾生,熟透了,他有堅定的信心,不會動搖,願生淨土,他不會有偏差,如同經上所說的“一向專念”。他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決定不改變。專念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心裡頭沒有一個雜念,沒有一個妄想,這種人往生即使是臨終之前,一生沒遇到佛法,臨終之前有人告訴他這個法門,他立刻接受,一點懷疑沒有,真信、真願、一向專念,念一聲、念十聲都能往生。什麼品位呢?不是凡聖同居土,他是實報莊嚴土。為什麼?他根熟了,一點疑心都沒有。他與阿彌陀佛相應,他與自性相應,真叫一步登天,他真上去了。

六祖惠能大師在曹溪,當時的皇帝是武則天,武則天曾經下過幾次诏書,就是請他到京城。皇上召見他不去,以年歲老了、身體不好、不能長途旅行,把辭掉了,不為動搖!他心是定的,有根。根是什麼?根是戒。戒是什麼?戒就是“拔諸愛欲,杜眾惡源”,修行從這裡下手。用什麼方法?用念佛。法子妙絕了,這些不善的念頭才起,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,不讓它發生。這個方法高明到極處。我們要會用,要把它用熟,常常能用,時時刻刻都能用,都不會把它忘記,那就好了,這個人叫真會念佛。為什麼?妄念一起來,“阿彌陀佛”就把妄念打掉,真會念!

再看下面第三段:“游化示教” 有這種本事,這才能教化眾生。

“遊步三界。無所掛礙。開示正道。度未度者”。

自己成就了才能教化眾生。什麼叫自己成就?真正斷惡修善功夫成就了,才是真正成就。不是說我這個經教我學了都懂了,我都能夠講了,這樣行嗎?不行。這樣決定度不了現前的眾生。現前眾生一定要看到真正的效果,他才會相信。他看不到,他不相信。你說你是好人,你什麼地方好?你真正做出來了,他承認你是好人。你說得再好,你沒做到,他不相信你是好人,也不相信你的教是好的教。為什麼?真好,你為什麼不干?你自己不肯干,可見得這不是真好。那換句話講,那是騙人的。

今天要教化眾生,先要成就自己。成就自己需要時間,十年是最低的限度。印光大師一出來,人家就服了。連嫉妒、障礙的人,都不敢把嫉妒、障礙的樣子表演出來,什麼原因?他有真實的德,他做到了。印祖一生的行誼我們不清楚,但是我們知道,他在普陀山藏經樓裡面管理,管理藏經,三十年不出藏經樓。在藏經樓裡頭閱藏、念佛,三十年如一日,成就他的戒、定、慧三學。你看他處事、待人、接物,謙虛,不敢為人師。向他請教的人多少,他是用文字弘法。因為他的鄉音很重,說話一般人聽不懂,也找不到好的翻譯。一生對大眾講經只有一次,就是“上海護國息災法會”。 在那裡講開示,講了八次。弘揚佛法全用文字,以書信為主。你看他寫的信,多誠懇,多謙虛,多恭敬,為別人解答問題。從這些地方看到老人的德行。被別人發現,名出去了,教化眾生只有十年。十年的成就,在中國佛教界裡頭,沒有人不服。哪一個法師都有人批評,印光法師沒有一個人敢批評。這是中國古人所說的“厚積薄發”。他累積得太厚了,一被人發現,真的是所謂一舉成名。他的文辭樸實,句句都是實話。句句都是真言,字字句句感動人心,心是真心、行是真行!

當年李炳老勸我:要依印光大師為師,向他老人家學習。老師送我一部《文鈔》。那個時候在台灣,流通的只有正、續兩品,一共四冊。讀他的《文鈔》,依教奉行就是印光大師真正的弟子,就是印祖的傳人。李老師用這個介紹給我,我也用這個介紹給一些同學,我們大家都做印光法師的學生。尊師重道,向他老人家學習。他老人家沒有別的,說實在話也就是六個字,“老實,聽話,真干”,走這一條路沒有一個不成就,沒有一個不往生。念佛往生才是真正的成就,才是真正的得度。

“游步三界,無所掛礙。”

“三界”就是六道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在六道輪回裡頭普度眾生,沒有障礙了。

“《會疏》曰:‘無謀神話,常體性空,故為游步。’”

這解釋什麼叫“游步“。我們今天講,在三界當中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眾生有感,立刻就有應,這是游步三界。“無謀”,“謀”是策劃,沒有策劃。為什麼?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眾生有感,法而有應。雖有應,常體性空。應化的相、應化的事,當體皆空了不可得。用這個來解釋“游步”。

這是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在十法界裡頭教化眾生,眾生有感他就有應,感應道交,絕不失實。眾生什麼時候有感,佛菩薩什麼時候就有應。那我們起心動念有感,菩薩有沒有應呢?有。為什麼我們沒有覺察到?顯應我們能覺察,冥應我們覺察不到。是“冥”、是“顯”完全在我們的感。我們今天的“感”裡面,有懷疑、不純,敬裡頭也有懷疑。所以“顯”的感應少了,冥應就多了。我們真正被佛菩薩加持,真正被佛菩薩照顧,但是自己不知道。可是你很冷靜去思維會發現,這裡頭一定得加持,不得加持我們怎麼會天天還有進步?我們細心去思維觀察就相信有這個事情。心越真、越誠、越敬,感應越明顯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