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法師法語(十)淨空法師法語菁華錄

不論這個念頭是善還是不善,都是妄念。禪定境界叫正念,正念是沒有念頭,外面了了分明,裡面如如不動。 坐禪,坐是取不動,不是身不動,是心不動。禪是不著相。

身一天到晚工作,心從來沒起心動念過,心永遠清淨。修定,初學一般盤腿面壁,找個安靜的地方每天做功夫。真正用功夫,是在境界,善惡緣、順逆境,都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的禪定成功了。

真智慧是從禪定裡生的,小定有小慧,大定有大慧,沒有定,決定沒有智慧。定,不一定盤腿面壁,真正的定是六根在六塵境界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,要學清清楚楚、如如不動,這人叫真正修禪定。

行住坐臥都在用功,功夫從來沒間斷過。不能動念頭,動念頭就是妄想。看到善的、惡的都不動心。智慧決定要通過禪定的,我們的禪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。這是無上深妙禪。

把心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中,就是住深妙禪。定在日常生活中修,在動中修不動,釋迦牟尼佛游化在世間,身、行是動,心不動。心沒妄念,永遠保持一念不生。諸佛菩薩沒妄想,沒念頭。

隨緣而不攀緣,攀緣就著相了,一切隨順大自然生活。生活中,吃飯不要著吃飯的相,吃飯考究,講色香味美,著相了,這個好吃,那個不好吃,動心了。看到飯菜,能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,吃得很舒服。

吃飯是修一心不亂,是修定,穿衣、接客都是修定

【談發心】修行人忘失菩提心,輕則懈怠廢弛,重則道心全退,大乘學人不能片刻離開菩提心。道者不可須臾離也,修道與求學一樣,不進則退。

佛說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事,魔所攝持,故無菩提心而修善事即是魔。魔非青面獠牙、三頭六臂之謂,凡是被煩惱障礙所攝即謂之魔。例如對於某人特別喜歡,勤加慈愛,但無菩提心,待來生可能同他變成眷屬。

如有菩提心,對於某人只有慈悲而無情愛,即不著相。菩提心如同一鏡子,照得清清楚楚,儼然實現,但事後一點痕跡都沒有,即修一切善,離一切相。如心中不清淨,即是為自己找麻煩。

菩提心包括三心:

(1)直心。正念真如法,與真如本體相應,不與外界相應。反聞聞自性謂之直心,是菩提心的根本。

(2)深心。歡喜修行一切善行,戒律是善行之一,屬自利的善行,切實修學,自生歡喜。

(3)大悲心。是利益一切眾生之心,自利利他。經云:"發起大悲心,救護諸眾生,永出人天眾,如是業應作。"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。眾生有苦難,去救度他,不過救其一時之急,是善心與善行而非菩提心;

度其出六道輪迴,了生死,才算是發大悲心。若發菩提心,一生能成就。發菩提心者,我相就沒有了;若還有四相,就是還沒有發菩提心。經中說;"若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",可以證明。

修行是自己的事,不要管他人。發菩提心,佛菩薩會自動來加被的。學佛,菩提心太重要了!下品下生,生凡聖同居土,也要發菩提心。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,不是二乘人的境界,所以學佛必須是大乘法器。

犧牲自己為了利益一切眾生,受苦受難也情願。幼稚園的菩薩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眾生為己任,但此心還是發得太小了。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的眾生都要度,雖一時辦不到,但不能無此願,有此願,終有達到之一日。

學佛必須發大心,萬萬不可有倚賴心,要有獨立的精神,靠人靠不住,英雄豪傑都是由無依無靠的環境中起來的。佛所說的皈依三寶,依靠三寶,是教眾生依照佛的教訓,自行起修,不是依賴佛菩薩賜與什麼。

行菩薩道的人應常常發願無有間斷,地藏菩薩生生世世常發大願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,如常發大願即不會懈怠,願為行之先導,所以大願必須常常發。

悲心一發,智慧即開了,也是消業障最有效的辦法。在理上講,眾生都是佛,因眾生皆有佛性,性體相同;既屬相同,見眾生受苦即等於自己受苦。

http://www.book853.com/show.aspx?id=2463&cid=159&page=48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