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孟子旁通》第93講 攀龍附鳳——讀書人的通路

南懷瑾講述

 

漢代的初期,差不多也還有秦代輕視讀書人的風氣。秦始皇焚書坑儒,固然殺了很多讀書人,但留下來的讀書種子仍然不少。例如為漢代初創政治禮儀最著名的叔孫通,在漢高祖起義,到處征伐的時代,叔孫通便盯著他,跟來跟去的,很想把他的學問賣給漢高祖,可是總是賣不出去。當時漢高祖看見讀書人就罵,甚至把儒生們的帽子拿來當便器用。叔孫通和他身邊的許多學生,只有忍耐。有時學生們急了,催促他走了算了,叔孫通一直勸學生們忍耐等待。

等到漢高祖統一天下以後,中央政府裡,都是和漢高祖一道起來打天下的好漢們,其中有許多還是地方上的流氓地痞。上朝、開會,都沒有秩序,更沒有氣度。在朝廷開會的時候,飲酒爭功,吵鬧咒罵,甚至有當場拔劍擊柱的,亂七八蹧,沒有一點體統,倒很像一群流氓在聚會生事。

亂無章法的朝廷會議,使漢高祖感到頭痛之極,就採用了叔孫通的建議,頒布一項重要的律令,叫做「朝儀」。本來,漢高祖對儒生是看不起的,也沒有信心,但聰明的叔孫通,看準了漢高祖煩厭廷臣不守秩序的心理,就對他說:「夫儒者難與進取,可與守成。臣願徵魯諸生,與臣弟子,共起朝儀。」這下只好依叔孫通了。

於是叔孫通召集了一百多人,照規範排練了一個多月。就像今天慶典,先要學生練習排演,或大會操、團體舞一樣,等精嫻熟練了,才請漢高祖觀禮。漢高祖看了大為高興,於是命令群臣學習,這是漢高祖六年的事。第二年,高祖七年十月大會群臣,皆依朝儀行事。並由御史做監督,若有哪個舉動不合禮儀的,立刻抓起轟出去。於是舉朝秩序井然,無人再敢喧譁失禮。漢高祖坐在龍位上,高興極了,得意洋洋地說:「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!」——我直到今天才知道當皇帝是何等威風啊!他高興之餘,馬上拜叔孫通為「奉常」,等於禮部大臣,並賜黃金五百斤,並且封他的學生們也都為郎官。

後來,陸賈又屢次建議漢高祖,推行詩書禮教。漢高祖聽得不耐煩了,就破口罵道,你囉嗦什麼?老子的天下是馬上打來的,什麼詩啊書的,有屁用,「乃公居馬上得之,安事詩書。」陸賈說,不錯呀!你的天下是騎在馬上打來的,可是你不能一直騎在馬上當皇帝,「居馬上得之,寧可以馬上治之乎?」應該坐在宮廷的大位上治理天下了。

陸賈這個人很會講話,很有辦法,也很高明的,他曾先後代表漢高祖、漢文帝出使南越王趙佗,穩住了兩廣、南越一大片屬國。並和陳平、周勃聯手,平定呂氏諸王,擁立了漢文帝。

當時漢高祖聽了陸賈的這句話,認為很有道理,要他詳細報告,後來陸賈一連提了十二次建議——上奏章,漢高祖都說好,全部採用。這十二次奏章後來編在一起,就是有名的《陸賈新語》。

由這兩件事看來,可見歷史上許多讀書人,大多同叔孫通一樣,功名富貴必須靠嘴巴遊說,或靠別人的推薦。運氣好,就推銷得出去,否則便窮愁潦倒一輩子。

當然,有不少是例外的,如孔孟之聖,如高士之高,隱士之隱,名臣大臣之精忠亮節,有許多可歌可泣之事。但在漢初那個時候,知識分子的功名富貴,還是靠嘴巴來遊說,或者靠別人的推薦。

到了漢武帝以後,才有了選舉制度的創立。那時的選舉,是真正的選舉,不像現在,競選是競而選之,靠競爭,那已不是中國文化的選舉精神了,所以只可以依著西方文化叫做「競選」。漢朝的選舉,是由地方官和地方人士的考察,平常就對賢良方正、孝涕忠義等品行加以考察,凡是有學識、德性高超的人,由地方官推薦稱賢,向朝廷保舉上去,稱為「孝廉」。清初的博學鴻詞徵召,也是套用這個制度而來的,這樣叫做「選舉」。

這種漢代初期的選舉,一直延用到漢末,但也變了質,人才推薦的出路都由世家門第把持,由平民出身的讀書人,很不容易飛黃騰達。即使同是平民讀書出身,到了權位關頭,競爭排擠,也事所難免。例如漢武帝時代的名相公孫弘,結果也會排擠董仲舒,所以元人李過庭的詩說:

「古來好客數平津,我道真龍未必真。一個仲舒容不得,不知開閣為何人?」

在南北朝混亂的時代,讀書人的出路就靠門第,靠名士們的揄揚推薦。所謂「門第」,就是有祖先父母的餘蔭,同時還帶有現代人所謂「學閥」的那種味道。由於仕途受了這類世族子弟的專橫把持,所以天下事也就不問可知了。

 

▶▶▶返回《孟子旁通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