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孟子旁通》第76講 歷史社會演變的趨勢

南懷瑾講述

 

所以司馬遷說,人類最好往這種美好的理想去努力。但是近代(司馬遷當時的近代),一般人都只圖聲色耳目的享受。、已經不可能達到那麼高的境界了。

接著他又發表他史家立場的意見說,神農以前的情形怎樣我不知道。我所知道的,像《詩經》、《書經》這些書上所記載的事蹟,自虞、夏兩代以後,由於社會的演進,人們都偏好物質生活的享受,喜歡追求聲色之娛,以及口腹之欲。身安逸樂而汲汲名利,人人都如此,沒有什麼稀奇。這種風俗的演變,不是一天形成的。自從虞夏時代開始,就逐漸轉變成近代這個樣子。社會風氣到了這一步,你即使以最高的哲理,挨家逐戶地去勸他們,放下物欲,尋求精神生活的趨脫,也是沒有用的。

因此,自上古以來,最高明的為政方法是「因之」。依著百姓的本質和稟賦,在立法行政上,很自然的把他們引到好的方向。

如果這樣行不通,退而求其次,順著他們的興趣嗜好,針對他們重視現實的心理,「利道之」,以利為引導,導致他們走到良善的路上。

「其次教誨之」,如果還是不能,於是用再次一等的方法,也就是用比較強硬一點的方法,教育他們,告訴他們,什麼是對的,是應該的,什麼是不對的,是不可以做的。

如果仍然沒有效果,這就只好用更次等的方法,「整齊之」,以法令來糾正了。糾正不了的話,等而下之,「與民爭利」,和百姓對立相爭。

從這套理論來看,幾千年的歷史,都是等而之下,在與民爭利之中。達爾文的進化論「物競天擇」,也同樣認為,人類文化是在競爭當中發展的。

說得好聽一點是競爭,只要社會心理到了以爭為能事的地步,人類就永遠不得太平了。人類社會固然有「爭」的素質,但這是要大家努力改鐥的。如果以爭為原則,以爭為鵠的(鵠,ㄍㄨˇ。借指目的、目標。如:鵠的),社會必定大亂了。

司馬遷這幾句話,把人類社會演變的程度,以及人心不可挽回的趨勢,全都說完了。我們無論研究政治、哲學,或者經濟、歷史,對司馬遷這裡所說,和孔子《禮記·禮運大同》篇的敘述,互相參合研究,便可成為一部中國文化歷史演進哲學的專書。

其次,司馬遷舉出當時中國所發現的資源情形,也相當富饒,很有利用價值的。但是現在我們新發現的資源,在質與量上都增加了許多,在這裡不作詳細的介紹了,且看他對於物資利用的觀點。

「待農而食之」,在當時的農業社會,許多資源技術還沒發掘,社會經濟的必然趨勢,當然是要依賴農業生產,才有飯吃。「虞而出之」,還要開發山林和畜牧的資源。「工而成之」,然後將農林、畜牧的產品加工製造。「商而通之」,最後,再由商業的經營,來流通農林畜牧和工業的產品,於是才能達到有無相濟,各獲所需,不虞匱乏的地步。

接著他又說,這種經濟形態的發展,是順著人類社會的需要,而自然演變出來的一種生活方式,並不是由法律或命令規定而來的,也不是由某一人提倡或教育而成的。而是大家為了生活上的需求方便,很自然地發展出來的。所以每個人都是各盡自己的能力,換取自己的需要。

在商業的經營上,是「物賤之徵貴,貴之徵賤」。也就是中國商業一句傳統的成語——「賤物不可丟,貴物不可收」。一樣貨品,價錢跌了,不要賠本賣掉。儲存在那裡,將來一定回漲,甚至還可以加工製造,再賣出去,很可能還會賺大錢。一樣東西漲價了,貴了許多,千萬不要一窩蜂的跟著去買,因為不久的將來,很可能會跌價。所以,「賤價不賣,貴不買。」

「各勸其業,樂其事」。各人安於本分,敬業樂群。這種趨勢,像江河的水往下流一樣,是很自然的發展,用不著特地訂立法令規章,自然而然就來了。一切物資的生產分配,也用不著刻意去營謀,社會上自然會有妥善的調配。這不就是老子「自然」之道嗎?

接著他又引據《書經》上的話,強調農工商虞的同等重要性。這些來自農林、畜牧,以及工商業的產品,是富國富家的基礎。雖然各地的氣候、土壤、人力不同,資源的儲藏與開發也不一樣,但經營得好就富足,經營不好就貧窮。上天是不會厚此薄彼的。

像齊國的姜太公,初被封到營丘時,那裡靠海邊,土裡的鹽份很重,老百姓很少。當地的土質根本就無法耕種,簡直無飯可吃。可是姜太公不為地理環境所困,他教導婦女發展手工業。直到現代,山東煙臺一帶的刺繡、抽絲等工業還是很有名的。在臺灣具有這種技術的人,也在生產從事外銷,可能就是從古老的姜太公時代所流傳發展下來的。

除此之外,他又設法開發鹽業和漁業,外銷他國。齊國就此繁榮富庶起來,「冠帶衣履天下」,各國聞風相望,連服飾都以模仿齊國為時尚。不論是靠山或臨海的國家,都希望能到齊國去見識見識,一如今天世界各國的人,一窩蜂的往美國跑一樣。

後來齊國到了中葉,國力曾經一度衰落,直到齊桓公的時代,用了現在大家都知道的,以經濟政治為主,並以經商出名的管仲為輔相,把齊國的國勢再度復興起來。他設立了九個有關財經的行政機構,設置掌財務的官員,行「輕重法」,而使齊桓公完成他的霸業,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。而管仲個人亦有富埒(ㄌㄜˋ,相等、均等。)王侯的「三歸」建築,愛好豪華,也相當奢侈。政治地位到了陪臣——和國君近於朋友的關係,財富可和其他諸國的國君相比擬。可是他使得齊國的富強,一直延續到威王、宣王的時代。

 

▶▶▶返回《孟子旁通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