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孟子旁通》第46講 定於一

南懷瑾講述

 

如孟子這一段中,一句「定於一」的答辭,非常有趣,而且內涵深遠,是對中國政治哲學的至高原則而言,既不是指一個人,或一件事,更不是說某一種方法,當然也不是光指仁或義。因為仁和義,也只是政治行為之一,是實施一種政治思想的高度道德行為而已。所以「不嗜殺人」,也是針對當時好作亂、好殺伐的政治風氣,一種高度道德性的政治行為。在戰國當時,或任何一個混亂的時代中,這是值得天下歸心的作為。如果以現代民主思想的眼光來看,那是不必說的當然道理。除非好殺成性的暴力主義者,或是今天國際政治上鬧笑話的非洲阿敏,那就不足道了。

可是這句「定於一」的答話,一聽進梁襄王的耳朵裡,他腦子裡的觀念反應,卻一變而成為「天下可定於一個人的手裡」了!因此他便迫不及待地再問出哪個能夠一統天下的問題來,你看這是多麼有趣的誤解,使孟子再也無法發揮「定於一」的高度哲學理論,只好隨著他所能瞭解的方向,一變話題,轉而為「不嗜殺人者能一之」的答案了。

我的口才不好,對於這句話在邏輯上的分析,或許不夠清楚,同時又不肯引用翻譯式西方邏輯那些名辭和術語來表達,只好憑諸位高明,自己去體會其間會心之處。但在此可以引用唐代禪宗大師們的一個故事,作為參考。

「滿堂花醉三千客,一劍寒光十四州。」就是唐末一位有名的詩僧貫休,他為吳越王錢鏐(ㄌㄧㄡˊ)所作的名句。錢鏐看了很高興,但是要他把十四州改一改,變成四十州。他不肯,便說,州也不能添,詩也不能改。因此他和錢鏐處不來,便千里迢迢跑到四川去依靠蜀主王建,寫出「一瓶一缽垂垂老,千水千山得得來」的千古名句。有一次貫休自己作了一首很得意的詩,其中有「禪客相逢唯彈指,此心能有幾人知」的兩句名言。他拿去看當時有名的禪宗大師石霜禪師,認為是自己明心見性的悟道之作。石霜看了詩,便放在一邊,轉過來問他:「如何是此心啊?」這一下,問得貫休和尚啞口無言,無法對答。石霜禪師便說:「你不知道,就問我。」貫休不覺脫口問道:「如何是此心呢?」石霜禪師一笑而答說:「能有幾人知。」你看,懂了這個邏輯運用的關係,便同樣可以瞭解孟子這一節天下「定於一」,和梁襄王問答的要點了。

 

▶▶▶返回《孟子旁通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