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執著”和“進取心”有什麼區別呢?

  在佛學經常有這樣的詞“不要執著”,那麼他們年輕人在學業、事業上,都有很多的想法,進取的心。佛教裡說的不執著,當然佛教裡又講精進,這種矛盾——他們覺得好像有一種矛盾,既不執著又能精進,這個矛盾怎麼處理?佛教所說的執著和世俗說的進取心有什麼區別?

  因為,可能學佛之後,有個印象好像是“這不能做、那個不能做,不執著、不執著、放下、放下,可是又有很多事情,競爭很激烈,學業事業上都有競爭。究竟如何做呢?

  淨慧老和尚:在我們生活的主流語言當中經常會出現:“某某人對事業、對學問有一種執著的追求。”主流語言當中是把執著當作一個褒義詞來廣泛地加以使用。在佛法當中,是把執著當成一種負面的思想認識或者見解。

  所謂執著,佛教是把它分為兩個大類,一個是叫做“ 我執 ”,我們姑且把它叫做生命的執著;一個叫做“法執”,我們姑且叫它觀點或者見解的執著。

  那麼,首先我們說佛教所說的執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?佛教的執著有一個意思,就是把一切的事物看成是一成不變的,看作是固定的,看作是穩定的.

  第二個意思就是把財物、知識,一切從我出發,從自私出發,從貪欲心出發,因為“這個也是我的,那個也是我的”。一起了“我”的觀念之後,第二個人、第三個人都不能侵犯我的利益、我的權利,甚至於我的觀點和見解。

  大家這樣初步地理解以後,就知道佛教講的執著,和我們社會主流語言講的執著是有所不同的。主流語言的執著,是講對某一件事堅持不懈地去努力,是一種正面的表述。

  佛教所說的這個“執著”呢,是說這件事本來不是這個樣,但是他從他的見解上、從他的觀念上硬是要覺得是這樣,所以他是一種執著,是一種偏見,是一種片面的看法。兩者絕對不同。

  世界的一切事物本來是無常的。對於許多人來講,都把萬事萬物看作是常的,如果是說把無常的東西看做是常,那就是一種不正確的見解,如果硬要堅持這種不正確的見解,那就叫執著。

  佛教進一步講要破除執著,破除執著就是破除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背道而馳的那些觀念、那些觀點、那些見解。所以說佛教“破除執著”它完全是一個積極的思想引導、積極的觀念的引導,它完全不是消極的。

  同時,我們也要看到,一有執著,就是把自己局限在一個非常狹隘的範圍之內,因為他的觀點不正確,見解有偏執,那麼它就不可能,用我們現在的說法,“解放思想,開拓進取”。因為他認為他就是唯一正確的。

  如果再進一步講,有執著的人,就是畫地為牢,不能夠跳出那種狹隘的偏見,跳出那種極其狹隘的個人的利益。從這樣的一些分析來看,如果一個人堅持某些不正確的觀點,不正確的生活方式,不正確的見解,那他一定不可能積極進取,一定會在事業上,在生活上,學問上難以進步,因為他已經有預設的一個框框。

  他的見解不能突破他那個預設的框框,他很難吸收更加積極的思想,更加積極的、更加有效的生活方式。我這樣地來講執著,不知各位能不能夠明白一點。

  假如說我要完全照佛教原原本本來講的話,那可能講出一句出來以後,你們會提出一百個問題,這些也沒有離開佛教對執著的那種闡釋。

  希望大家從突破小我的觀念、突破個人的狹隘的利益、突破個人的偏執的、狹隘的某些見解,這樣地去理解佛教裡所說的破除執著的初步意思就可以了,在學習佛法深入了以後,慢慢地就會明白怎樣叫做破除執著,破除執著究竟對我們人生的改善,對我們智慧的提升有什麼好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