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幾人憂道不憂貧

南懷瑾講述

 

子曰:君子謀道不謀食。耕也,餒在其中矣!學也,祿在其中矣。君子憂道不憂貧。

我們大家都習慣地會說「君子謀道不謀食」、「君子憂道不憂貧」原文就是孔子說的。說一個真正有學問,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君子,只憂道之不行,不考慮生活的問題;比如耕種田地,只問耕耘不問收穫。好好的努力,生活總可以過得去,發財不一定。只要努力求學問,有真學問不怕沒有前途、沒有位置,不怕埋沒。「謀道不謀食,憂道不憂貧。」是很好的格言,人生的準則。

子曰: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,雖得之,必失之。知及之,仁能守之,不莊以蒞之,則民不敬。知及之,仁能守之,莊以蒞之,動之不以禮,未善也。

這是講到學問、修養在處事時的一些標準。有智慧,有眼光,看得準。譬如買股票吧,眼光看到了,買進來,賺了錢,可是又想貪多,這時候不能把握住自己,不知道煞車,最後還是賠本了。人生的一切大小事情,事業前途,作人處世,都是如此。

眼光看得準,創業容易;在春風得意、該煞車的時候也能煞住,則是最高修養。可是在這個時候的人,總是不肯煞車的,只顧向上面衝,結果得到的,必定會失掉。老子告訴我們的「功成、名遂、身退。」要做得恰到好處,至少先穩定這個階段。這樣好像是手段了,但手段與道德,差別在於內心:走恕道,替別人著想,多為人,少點私心,就是道德。

如果智慧夠了看得準,「仁能守之」,也拿得穩,但是不「莊以蒞之」,內心上沒有真正莊敬,口頭說為社會、為別人,人家還是不服氣的。做到了「知及之,仁能守之,莊以蒞之」這三點以後,外在的行為動作,還要處處守禮,有禮貌,有法度,有規矩。做到了這四點,作人、做事、從政、修養、事業,才能盡善盡美,否則總歸有問題。如果以這四點,觀察工商業的社會,也是一樣,不能違背。有些人赤手空拳,本事大得很,當時很發財,但有許多人「仁不能守之」,又看見他掉下去,只這二十年中,就不知多少實例。

 

▶▶▶返回《論語別裁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