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不合時宜
南懷瑾講述
我們就是不引用上古的《詩經》,引用唐代朱慶餘的名詩:「洞房昨夜停紅燭,待曉堂前拜舅姑,妝罷低聲問夫婿,畫眉深淺入時無。」也是這個意思。唐人的詩,很多喜歡用男女相悅,尤其以女孩子的感情作比喻,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慨。諸如功名富貴的得意,坎坷落拓的失意,往往都用女孩子的情感來形容。
這首詩就是表示功名考取了,非常高興得意,馬上就要去見長官了,見長官之前,自己精心的「化妝」,希望自己能夠使長官在「第一印象」中,產生良好的觀感。一切都準備好了以後,環境還摸不清楚,只有在師友同事之間,悄悄地打聽,是不是合長官的意?我們一輩子做事,每到一個新的環境,究竟要濃妝或淡抹,可還真難恰到好處。「畫眉深淺入時無?」能不能合於時代?若不合時宜,就沒有用。
古人還有兩句名詩說「早知不入時人眼,多買胭脂畫牡丹。」表面上看起來是題畫的,其實這是牢騷的詩,他說若早知人是勢利的,這樣喜歡攀著富貴,(中國牡丹花是代表富貴的花。)對於清高的格調看不慣,那我就率性俗氣一點,多用一些胭脂畫富貴花好了。
我們不懂詩的,只把它當文學作品看,所以有人說,寫詩的是無病呻吟。實際上,許多是政治哲學、人生哲學,整個擺在詩裡,我們作一輩子人,就是不知道如何能「畫眉深淺入時無?」這就是人生哲學。所以中國哲學難研究,因為必須同時通文學。又知秦韜玉詠貧女詩:「蓬門未識綺羅香,擬托良媒益自傷。誰愛風流高格調,共憐時世儉梳妝。敢將十指誇針巧,不把雙眉鬥畫長。苦恨年年壓金線,為他人作嫁衣裳。」
為什麼今日談這些詩與哲學關係?我們中國從前一些讀書人,到了晚年退休在家,寫字、作詩、填詞,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,好像時間不夠用。而現在的人,退休下來,或者是老伴不在身邊了,兒女長大飛了,感到非常空虛落寞。
有一位某大學教授,在六十歲後,就有這樣的感覺,他又不信仰任何宗教,我勸他作詩。他說不會,我說可以速成,保證一個星期以後就會作,不過是易學難精。後來果然他對作詩有了興趣。如今已七十多歲,居然出了一本詩集,現在可夠他打發餘年的了。所以中國這個作詩的修養很有用。而且不會見人就發牢騷,有牢騷也發在詩上面,在白紙上寫下了黑字,自己看看,就把牢騷發完了,心中還能有所得。
就像這首詠貧女的詩,表面上是描述窮人家的女兒,但實際是影射一個人學問很好,但不得志,所謂「懷才不遇」的人,就像有的公務員,學問很好,但是特考、高考都考不取,這裡碰壁,那裡行不通,就只有做個小公務員。
而這首詩,描寫一個住茅屋的貧家女,對那些高貴華麗衣服的香味,聞都沒有聞過,本來想托媒人找個婆家,但自己很傷心,不願意這樣折節自薦。比喻一個有學問才具的人,不願意托朋友為自己吹牛找工作。
而在這個時代中,一般人都很現實,很低俗,絕不欣賞青松明月一樣的格調。雖然時代如此,可是覺得這些人太可憐了,自己還是保持固有的儉樸純真,並不跟著世俗走。這也就代表了作者自己。大家很現實,要人家介紹、吹噓,或者上電視,登登報出了名就有辦法,社會風氣不太對,何必那樣呢?這些路都不走,還是保持自己的樸素。
這就可見他的修養,他也很自負,如貧家女一樣,敢於誇稱自己的女工,比任何人都精巧,這豈不自負自己的學問本事,比任何人都要高?可是不合時宜,苦恨自己在這樣的時代裡,永遠不能得志,沒有機會對國家社會有直接的貢獻。這也是牢騷。
中國的詩文,微言大義,往往就在一個字,「不把雙眉鬥畫長」的一個「鬥」字,就是點睛的。所謂鬥就是和人家競爭,你打扮得這樣漂亮,我就打扮得比你更漂亮,就這樣出鋒頭,找機會。說到畫眉,古人描寫這一類事的詩很多,也是一些文人吃飽了飯,真的看了女人化妝等等而作的,但那些是所謂「香艷體」。
像貧女這一類的詩,則不屬於香艷體,而有寄託的涵意。回過來說,這個荷蕢者引用詩經「深則厲,淺則揭」這兩句話來說孔子,和「畫眉深淺入時無?」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從孔子所奏的音樂當中,他聽出了孔子濟世救人的心太切了,一般人不能接受,時代是挽回不了的。雖說袖手旁觀的話,就辜負了人生的責任,但是做起來深不得淺不得,何苦做這種徒勞無功的事?這是我和古人稍有不同的解釋。其次對於「果哉!末之難矣!」我同古人的解釋也有不同。也就是孔子說,結論難,人生的最後一章很難下筆。不過,對不對,我也不知道,只有各說各的吧!
子張曰:書云:「高宗諒陰,三年不言。」何謂也?子曰:何必高宗?古之人皆然。君薨,百官總己,以聽於冢宰,三年。
這是一個疑案,高宗是殷商時代非常賢明的皇帝,名武丁。「諒陰」,幾千年來的解釋,皇帝的父母死了,守制居喪,稱作「諒陰」。不過這一點頗有懷疑,諒陰到底是不是守制中,無法徹底考證。我們現在就沿用以前的解釋,認為高宗在守制中,三年當中沒有說話。
這是什麼意思?實在有點過分得不近人情。比起宋孝宗的愚情,尤其過分。孔子說,你何必問高宗,實際上中國古代文化,以孝道立國,大家都是一樣。如果皇帝死了,每個人都各守崗位。「百官總己」就是百官各守崗位,每個問題,自己都知道負責處理。有的解釋,認為這句書是說把事情都交給首相處理。事實上,「總己」是每個人自己負起責任來。
以現在的體制講,就是希望每個公務員都負起責任來。很多小問題,不需要開會就可以解決,倘使怕負本分的責任,就是沒有總己。「百官總己,以聽於冢宰」是大家負起責任,處理事情,解決了問題,報告給首相知道,不必報告新皇,因為他這時很悲痛,沒有心情問事。「不言」也很可能是三年當中,不敢講到先王的喪事;或是指對某些事不忍再說,這種沉重的心情,大約要持續三年。
這一段只好作這樣的解釋。老實講,這段書我還是有點懷疑,可是資料無法查考,我只知道「諒陰」是與喪事有關,這一段現在只好照古人的意思,暫時保留,將來再看。因為我讀的書,到底有限,也許將來別的地方會發現新資料。
子曰:上好禮,則民易使也。
另一段這裡的重點,我們要把握住。《春秋》責備賢者,就是要求領導的人,主管的人,以仁愛待人,能夠好禮,下面容易受感化,慢慢被主管教育過來了,就容易領導。孔子這句話的精神,還是專責在上位的人,所以對於社會上有聲望、政治上有地位的人,孔子要求特別嚴格。普通人還可以馬虎,因為他是普通人,沒有責任,就不必苛求了。
▶▶▶返回《論語別裁》目錄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