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進步和退步

南懷瑾講述

 

下面接著引用孔子的話。

子曰: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

這個文字很簡單,我們一看就懂了。如果以現在的觀念來說,就是孔子告訴學生或朋友們,我並不是生來的天才,是愛好傳統,靠勤敏而求得的學問。生來便能自知的天才真有嗎?那是一個問題。

我們古史記載,如黃帝,如堯,都有生知的天才,不過後人並不相信。有一種天才是生而知之的。如唐代的白居易,生下來還是嬰兒,抱在奶媽懷裡,還不會說話的時候,就認識「無」字,屢次試驗他,拿一本書叫他一指,都是指到「無」字。這種生而知之的事,照中國古代的看法,有很多人都很相信。因此蘇東坡說:「書到今生讀已遲」。這意思就是說,人的天分、智慧,大多是由前生帶來的。

這就牽涉到現代科學正在研究的天才問題。所謂天才兒童,究竟是由血統遺傳來的?或者由另外一個未知的因素來的?或者是後天發展而來的?天才們往往特別愛好某些什麼。如果沒有注意這個問題,就不大會了解,如果去注意,就會發現很多資料。有人天生下來,就懂某一種東西,這是非常奇怪的。

至於報紙上常報導的,某個孩子數學方面有驚人的表現,或某一方面有非凡的天賦,這還不算是真正的天才。另外確有生而知之的天才,如古書中說黃帝生而神靈。依現在的觀念而言,都說是歷史上捧人的假話。如果站在教育或心靈學的立場研究起來,的確有天才,世界上充滿了這些人,不過現代一般人不大注意這種事。孔子在這裡講的,是走其實的路子。他說,我不是生來的天才。「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」這個敏字就是敏捷,包括了聰明與努力。好古是喜歡追求傳統的東西。

講到好古,在這裡可以注意一下,中國人在近幾十年以前的幾千年當中,觀念上都認為今不如古。在歷史上許多地方,都引證古人的事例,充滿了對古人的讚美。而近世紀的觀念,引進了西方文化。從十六七世紀以後,西方文化有一大轉變,認為古不如今,越到後來,越推翻了前代,今天很可能是錯的,明天會更好,這就涉及到哲學上的一個問題了。

究竟人類文化是進步,還是退步呢?照中國的,東方的看法是今不如古,人類歷史文化是退化,沒有進步。照目前西方文化的看法,是古不如今,古代永遠是落伍的,新的永遠是進步的。這兩種相反的看法,便在哲學思想上形成了一個問題。

我們對此應先有一基本的認識。究竟什麼叫進步?什麼叫退步?須要先下一個定義。如果把中外古今的文化研究下來,就會得到一個結論。譬如說,現在整個時代,是科學文明的時代。十六世紀以後,西方科學文明刺激了工商業的發達、社會經濟的繁榮。而工商業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繁榮,又回過來刺激了科學文明的進步,形成一種循環性的刺激與發展。到今天為止,科學文明的發展,給人類帶來了許多生活上的便利,但是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幸福,相反的給人類精神上帶來更多的痛苦與煩惱。

這樣,將中西文化聯合起來加以研究,站在物質文明進步的立場,或者自然科學的觀點來講,明天實在比今天好;站在精神文化的立場來說,今天是比昨天差。

其次,站在政治哲學的立場來講,不談現實,只談理論。因為一切學問的最後,都須要哲學來做總結論的。譬如說,帝王政治、民主政治、獨裁政治、自由政治,所有各種政治思想和作法,在歷史上,都曾經出現過,但是誰能夠下一個結論說究竟哪一種政治體制是最好的?我相信這是無法下結論的。歷史上都有過,都看過,都經驗過這些政治制度,可是沒有人能夠肯定何者是絕對的好,何者是絕對的不好。藥物也是一樣,中藥有中藥的用法,西藥有西藥的用法。某種病用幾種不同的藥,相對的都可以治好,這也和政治哲學的道理一樣。所以究竟是古代的好或現代的好,也很難講。

前兩天在大專聯考,有一個清寒學生,替人家補習,每月可賺六七千元。這兩天忙得滿頭大汗,天天提一個包包出去,看他家教學生的考試成績。後來告訴我,他教的學生都考上了。他是教得好,可是他說,他們×大社會系,發的中國史講義都是英文寫的,都用外國人的觀念看中國歷史。而且說中國在秦始皇以前,亂七八糟,是酋長制,到秦開始才算有中國。這個同學感慨說:「我看再過幾年,恐怕要說成漢代以後才有中國了。」

聽了他的話,我不禁嘆氣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教法?這就是所謂最高學府嗎?他又告訴我,他問一個參加大專聯考的學生什麼是「四書」?這學生說不知道,老師沒教過。他說現在電腦考試題再辦下去,中國文化就完了。二十幾歲的大三青年,都感到中國文化快完了,這個問題可真嚴重。

和他談到這裡,我就告訴他,中國文化的流傳問題,如何把這種子留下,要靠年輕的一代。二十年後,我們這一代死了,整個文化重任就落在你們身上,如何留下這文化的種子?現代講時髦的人,是不會要的。因此中國文化勢必衰落下去,直到衰落得沒有了,再回來找,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。因為講到孔子的好古,我們今天就更警覺到問題的嚴重。

孔子說自己不是天生就知道的,只是他有一副好古的精神。我們今天講復興中華文化也好,保存中華文化也好,為後代著想也好,怎樣好古呢?就是承受傳統文化後,運用智慧,敏捷而勤奮地反省研究。再「敏以求之」,這才是認真的工作。

孔子在這裡這樣說,表示他的成就,都從力學而來。這是他謙虛的話,也是他老實的話。任何天才,不加上力學是沒有用的,有很多人很聰明,但聰明的人往往不大肯力學,作學問不踏實,不能「敏以求之」,因此學問都是虛的。所以孔子這句話很明白的告訴我們,作學問、作人、做事的基本原則,要「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」不求就不行。

這裡就是說孔子智慧的成就、學問的成就、作人的成就,都很平實,不是天才,再說他平實到什麼程度呢?

 

▶▶▶返回《論語別裁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