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還是老虎可愛

南懷瑾講述

 

有一個老和尚,收養了一個很小的孤兒,才兩三歲就帶到山上。關著門不使他與外界任何人接觸,也不教他任何事,到撫養成人了,有一次老和尚下山去,一個朋友來訪,問這個小和尚,師父哪裡去了?這個小孩傻傻地說師父下山了。來客奇怪地問,你是他的徒弟,怎麼什麼事都不會?小和尚說,什麼叫做「會」呢?客人就教他見了人,要怎麼講禮,要怎樣講話,師父回來時應該怎樣對師父行禮。

客人把這許多事都教給了小和尚,這小和尚已經是二十多歲的青年了,越學越會。客人沒等他師父回來就先離開了,等到師父回來時,小和尚到山門外老遠去迎接,行禮問好。師父看見,奇怪極了,問起這一套舉動是哪裡學來的。

小和尚說出經過,這個師父氣壞了,找到那位朋友大吵一頓。他說我二十多年來,不讓他染污上任何是非善惡的東西,保留一副人性原本的清白。結果給你這一搞就搞壞了,我二十幾年來的心血白費了。我們聽了這個故事,其中所包括的內涵很多,不妨從各方面去理解。

第二個故事大家都知道的,一個老和尚也是這樣收了一個小孩。到了二十幾歲,要帶他下山,但很為他擔心。就告訴他,你沒有到人世間看過,現在我帶你去。在城市中很熱鬧,五花八門,不過什麼都不必怕,只有一個東西——老虎,你要注意,那是會吃人的。

小和尚問老虎是什麼樣子,老和尚就把女人的樣子告訴他,說這就是老虎。老和尚帶他走了一趟,回到山上以後問徒弟,到了鬧市裡最喜歡的是什麼?小和尚認為一切都很好,沒有什麼特別可動心的。老和尚又問那什麼東西最可愛呢?小和尚說,最可愛的還是老虎。

這兩個故事都涉及了人性,所以討論到《論語》上的這個質字,一定要說怎樣才是人的本質,也是很難下定論的。

如果質勝文,缺乏文化的修養就不美。倘使文勝質便很可能成為書呆子。學識太好的人,也很可能會令人頭大。談學問頭頭是道,談作人做事,樣樣都糟,而且主觀特別的強。所以文與質兩個重點要平衡。

另外他又說出一個道理來:

子曰: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。

這是講到質與文以後,孔子說,人生來的天性,原是直道而行,是率直的。說到這裡就很妙了,人喜歡講直,站在心理學的觀點來看,一個儘管很壞的人,但也喜歡他的朋友很老實,不但老實人喜歡老實人,連壞人也歡喜老實人,從這裡就可以體會到,人應該作哪一種人才對。人都喜歡別人直——誠實,即使他自己不誠實,至少對於老實人,肯上他當的,還是喜歡。從教育上看,任何一種教育,都是教孩子要誠實,不要撒謊,可是人做到了沒有?不可能。

就我來說,十幾年前,我有一個孩子還小的時候,每逢晚上,來訪的朋友太多,簡直沒得休息,有時感到很煩,有一天實在疲勞,也知道有位先生一定會來訪,我就交代孩子:「我去樓上睡覺,有人來訪,說我不在。」

結果這位客人來了,我孩子說:「我爸爸告訴我,他要睡覺,有客人來就說不在!」應該罵孩子嗎?不應該,我們要求他要誠實,他講得很誠實,他很對,不對的是我們,那麼人到底應不應該率直?呆板的直,一味的直,會不會出毛病?這都是問題。

所以人生處世的確很難,有時候作了一輩子人,自己越作越糊塗。但根據孔子的話,人生來很坦誠,很率直。試看每一個小孩都很誠懇,假定在幼稚園發現了一個會用心機的孩子,那這個孩子大成問題,不是當時身心有問題,就是將來長大了會成為問題人物,但絕大部分的小孩都不會用心機。不過人慢慢長大了,經驗慢慢多了,就「罔」了。

這個「罔」字做什麼解釋呢?平常用到迷惘的惘,在旁邊多了一個豎心旁。罔字的意義,代表了虛偽、空洞。「罔之生也」,一個人虛虛假假地過一輩子。虛偽的人不會有好結果的,縱然有時會有些好際遇也是僥倖意外免去了禍患,並非必然。必然是不好的結局。

這兩句話是說人天生是率直的,年齡越大,經驗越多就越近乎罔。以虛偽的手段處世覺得蠻好的,但是結果一定不會好,縱然好也是「幸而免」。可是「幸而免」是萬分之一的事,這種賭博性的行為,危險太大,是不划算的。

 

▶▶▶返回《論語別裁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