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人性的基本問題

南懷瑾講述

 

關於「文質彬彬」一節,再深入就要進入個人具體的修養,和人性本質問題。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?這是哲學上一大問題。中國哲學的基本,幾千年來討論這個問題,都無法下定論,西方哲學也討論這個問題。

我們根據孔孟思想,認為人性的本質,本來是善良的。最有名的《三字經》,第一句話就引用孔子「人之初,性本善。」不善都是後天學壞了的惡習氣。所謂:「性相近也,習相遠也。」孟子也曾舉例,說明人性基本是善的。他說,我們走在路上,看見一個小孩子掉下井裡去,第一個念頭,第一件事一定是救人,不管這個孩子是誰,是仇人的孩子,或是自己的孩子,一定只要救人,所以說恻隱之心人皆有之。仁愛、慈悲的心各個都有。其次,人看到悲慘可憐的人,心裡一定為他難過。由此可見人心是好的。

相反的,如荀子主張人性天生是惡的。舉例來說,如果一個母親生了雙胞胎,當其中一個孩子要吃奶的時候,另一個孩子又哭、又鬧,把奶搶過來自己吃,可見人性是惡的。荀子認為人之為善,是後天的教化慢慢塑造而成。

在孔子、孟子和荀子之外的另外一說,便是與孟子同時的告子,他認為人的本性,既不好也不壞。他說人性好比木頭,以圓規一量可做成圓形,用矩一量又可做成方形。墨子也是這種主張:他說人性像白絲布一樣,要把他染成黑的就是黑色,染成紅的就是紅色。人性無所謂善惡,善惡都是後來的染色。現在教育上「可塑性」的觀念,便和此相近。於是,人性是善是惡,或不善不惡,哲學上幾千年來都在爭論。中國如此,外國也如此。

但是這些學理到今天還沒有給人類以公認的定論,至少在學術思想上是如此。所以我們常常提到人類的文化非常滑稽。中國人五千年文化歷史,西方人也有幾千年,同樣的吹牛認為人類最偉大,最了不起——自吹是萬物之靈。

但在萬物的心目中,如豬、牛、雞、鴨來看人類,說不定認為人是萬物中最可惡的東西,既狡詐又兇殘,因為人類專門殺害牠們,吃牠們。可是我們萬物之靈的人類,雖然有了幾千年文化,但對幾個基本問題,卻仍然都沒有肯定的答案。

例如:我們的生命究竟從哪裡來?人性究竟是善的或是惡的?人類自己認為哲學、宗教、科學等累積的文明,已經征服了太空,這也是吹牛。嚴格說來,人類今天的文明,只能說開始向太空進軍,太空並沒有被我們征服。雖然進到了太空,人類自己切身的問題,仍如幾千年來一樣,還是沒有解決。科學上為什麼要到太空去?主要目的還是要追求生命的來源。今日科學的物質文明雖然發達,但科學的基本精神還是在追究這種問題的根源。不過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追出來,卻把這套探討的技術,發展到物質文明上去了,因此便形成今天文化的趨勢。

我們不要把問題扯遠了,人性的形上形下問題,以後再討論。以上所謂正反雙方的理由都不太充分,而且有問題。現在我們回來單單討論人類本性的這個「質」究竟怎樣?這個問題也很難講。不過人類原始的本性——質——是比較直爽的,我們看一個小孩子所表露的動作,緃然打破了東西,做錯了事,他那個樣子都蠻可愛的,因為他沒有加上後天的顏色,還是人性的本質。假使人長大了,都還是這樣,好不好呢?且看我們流傳的一兩則哲學性的笑話,供給大家做研究性的參考。

 

▶▶▶返回《論語別裁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