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法師:學佛要會轉,把念頭轉了,你就非常快樂


發布:心源

  『具足無量行願,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』。先說這兩句。具足是本來具足,人人都具足,一切眾生統統具足無量的行願,可見得行願是性德,不是外來的。「行」,菩薩行,六度。「願」,剛才講的普賢菩薩的十願,是菩薩究竟圓滿行的總綱領。六度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。這六條我想大家都相當熟悉,但是它的精義知道的人不多,所以每個人會念不會修,這很可惜。一定要懂得它的精義,知道怎麼個修法。所謂修法是把它變成我們自己日常的生活。

  布施,這裡頭有財布施,有法布施,有無畏布施。財裡面有內財,有外財;身外之物是外財,我們身體體力是內財。譬如說這道場裡面有很多同修來做義工,來出力的,出力是內財布施,內財的供養。出錢的是外財,身外之物是外財;我用我的勞力來做事情,內財,都是布施供養。我們從早到晚,你在你家裡面服務,為一家人工作,你是布施你一家人,供養你一家人;如果你明白,你曉得,你就在家庭裡面修菩薩道,你修的是菩薩行,你會做得很快樂。心地清淨,充滿了智慧,充滿了喜悅。假如你迷惑顛倒,我在家裡替這些家人做這些苦力、做勞工,天天伺候他,他連感謝都不感謝我,一天到晚生氣,那你雖然布施,裡面還帶著煩惱,所以你將來的果報就不自在!佛菩薩講為什麼你學了佛,帶給你真正的幸福快樂?工作都做得非常快樂,不會起煩惱,那為什麼?我在布施供養,我在修福!那修福當然是快樂的事情。

  我們在團體當中盡心盡力工作,也是在修布施;在一個公司行號我們為老板服務,為公司服務也是布施,也是供養。無論在什麼時候、無論在什麼場所,不是用外財,就是用內財。天天、時時刻刻、在在處處都在修布施,都在修供養;可惜你沒有這個觀念,你在那裡造業,你看多可惜!念頭一轉,那個業就變成布施供養,就變成菩薩業。你看看六道凡夫業,一轉變菩薩業,淨業。學佛要會轉,轉境界;沒有轉工作,沒有轉事相,把念頭轉了,那你就非常快樂。而且普賢菩薩無有疲厭,不會疲倦的,不會厭倦的,為什麼?法喜充滿。這是講布施,諸位細心去體會這個意思,然後天天都在做。我們要轉凡成聖,從前我們是凡夫,感覺到我的辛苦都是為了別人,別人還不領情,做得是怨聲載道,心裡不平;念頭一轉,心平了、快樂了,心裡一快樂,就健康、就長壽,把這個觀念轉過來。

  持戒就是守法,所以這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。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定的程序,有一定的方法,要遵守;公事私事、大小事情都有個法度,我們要明了,要遵守。使我們所做的樣樣如法,樣樣有條理,有層次不亂,有條不紊。第三忍辱。忍辱就是忍耐。無論做什麼事情,成功都要靠耐心。大事情要大的忍耐,小事情要小的忍耐,沒有耐心的人做事情就不會有成就。一定要有耐心,要把事情觀察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知道機緣什麼時候成熟,而不操之過急,這樣的心慢慢它就定下來了。所以後面有精進、禅定。進是進步,精是精純而不雜亂。我們求學,學哪一個科系,就在這個科系裡頭求進步;畢業了踏進社會從事某一個行業,就在這一個行業裡面求進步,這就對了。你的心專,專一,在進步當中就得定。定就是我們常講的三昧,三昧就是正常的享受;正常的享受,就是一般人所講的幸福快樂、事業順利成功美滿。

  菩薩這六條綱領,普賢菩薩這十願,真的能夠幫助我們達到。諸位細細去想,如何能應用在生活上,應用在家庭,應用在事業上,這是活的東西,不是死的!這佛經如果學得沒有用處,誰學它?它的好處就是學了馬上就管用,用上了,立刻就得效果,真的是快速,馬上就見效。心清淨就生智慧,所以最後一條般若就是智慧。心清淨,心有主宰,心裡頭不會亂動,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,它就生智慧。行願無量無邊,佛為我們說法把它歸納成幾個大綱。所以菩薩行六個大綱,六度;普賢菩薩十個大綱,十大願王。

  無量壽經(新加坡二次宣講)  (第三集)  1994/11  新加坡  檔名:02-027-0003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