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禮旭:范仲淹,千年不衰的家道


發布:清淨心

而剛剛跟大家講,能想到一千年之後的子孫就是范仲淹先生,他在自己家門口種了兩棵松樹,寫到,「清蔭大庇,期與千年」。這兩棵樹的樹蔭可以庇蔭到千年以後的子孫。確實現在范仲淹的後代很興旺,家教非常好。

  而當時他的孩子很孝順他,買了蘇州的一個南園,很漂亮,希望給父親養老。而當他父親聽到這塊地非常好,風水特別好,你假如住在這裡,你往後的子孫會非常發達,他聽完以後是怎麼做?把這塊地拿來建學校。這個人是無私的。這所學校現在還在,在這幾百年當中,出了幾百個進士,好像狀元就幾十個。大家要了解,這所有的功德都記在哪裡?記在范公、記在范家的陰德。假如這塊地拿來自己住,那就很不一樣了。所以福報從哪裡來?心量,量大,福就大。他不只沒有「營華屋」,還把這個好的地方為國家培養人才。

  而他沒有留閒財,他一有錢就幫助人,一有錢就幫助人。結果當他去世的時候,「殁之日,身無以為斂」,「殁」就是他去世的時候,家裡沒有錢,自身也沒錢,「身無以為斂」,「子無以為喪」,他的孩子也沒有閒錢幫他辦後事,後來應該是國家,還有一些同事幫他們辦了後事。但是雖然他沒有留下錢給孩子,他留下了義,錢公輔先生幫他寫了一篇文章叫「義田記」,范公就是道義,幫助所有的家族,幫助貧窮的人,幫國家培養人才,尤其是讀書人生活沒有辦法接濟的,他幫助他,讓他安心讀書,以後去為國效力。「惟以施貧」,施錢財給貧窮的人,「活族」,養活了整個大家族,「之義」,「施貧活族」的道義留給他的後代。當時范公去世的時候,義田有一千畝,到清朝的時候,他的子孫發揚光大,到四千畝。他的後世會這麼有福報,都是他的家道,承傳這個「義」字。

  『勿謀良田』,不要想著去希求肥沃的田地,不要都想著給孩子留這些好的物質。在漢朝初年,劉邦,當時打天下功臣不少,一百多個人,都封爵位,那都相當富貴的。結果過了一段時間,史官來追溯這一百多個人現在家道如何,大部分統統都已經沒落了,才幾十年都沒落了。然後發現有一戶人家特別,就是蕭何的後代。蕭何的功勞排在前面,叫漢初三傑。漢朝哪三傑?韓信、張良、蕭何。韓信會帶兵,多多益善;蕭何他內政,把國家種種民生問題處理得很好;張良很聰明、很有智謀,「運籌於帷幄之中,決勝於千裡之外」,這是張良。蕭何的功勞那麼多,可是他要求皇上賞賜給他,希望皇上給他的田地是非常平庸的,他不要良田。因為他想,這個田太好,租給別人,然後就自己收租,他就不勞動了,他的後代慢慢就愈來愈安逸了,最後就家道中落;但這個地不是很好,一定要勤奮,但不會餓死,他就要這些地。他為子孫考慮得很長遠。

  《三字經》當中講的,「人遺子,金滿籯」,留了很多錢財給後代,「我教子,惟一經」,要讓他明理,有智慧、有道義,他決定是有福之人。

  恭摘自《朱子治家格言》學習分享(第四集)

  蔡禮旭老師 2013/4/1

 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

  檔名:07-049-004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