索達吉堪布:心善一切善,心惡一切惡


發布:佛子心(法雨甘露) 

  智悲光尊者在《功德藏》中也說:“無憂樹種如芥子,每年果實成熟時,一枝亦增一由旬,善惡果增不可喻。”本來無憂樹的種子比芥子還小,可樹木在成長的過程中,每年樹枝都會增長一由旬左右。同樣,我們造惡行善也是如此,雖然剛開始只有一點點,但果報的增長程度卻無法形容,就像我乳輪王前世供佛六粒豌豆,來世的人天福報無量無邊;或者像有些人生一剎那的嗔心或殺一條生命,無數劫中都要在惡趣受苦。

  所以,這些道理想起來之後,懂因果的人會如履薄冰,對造惡業有一種恐懼感。否則,倘若你不小心造了惡,甚至只是違犯了細微學處,也會導致無窮的後患。不過《毗奈耶經》中說,在造惡業的過程中,假如有慚愧心、後悔心,果報則不會很嚴重;但若以無所謂的輕毀心,肆無忌憚地造業,那果報就相當可怕了。

  作者引用了一個翳羅葉龍王的故事,來說明這個道理。此故事在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•雜事》中有,《福蓋正行所集經》中也有。可見,華智仁波切在《前行》中所列舉的公案,大多都出自於佛經和公認的論典。有些漢傳佛教的人剛聽這部法時,認為:“《前行》是密宗法,我不要學,師父也反對。我最好是學正統的禅宗或淨土宗,如果是密宗,我可不敢接觸!”其實,你對此不必害怕。你和你師父深惡痛絕、退避三捨的,應該是造惡業。而藏傳佛教,沒有一部違背漢傳佛教的經論,它不是高壓電線,也不是炸彈,不會害你的。不懂佛教道理的人,不需注意的地方非要注意,值得注意的地方卻從不在乎。比如僧眾的財產、誹謗別人的話題,這些都特別可怕,他卻一點也不顧忌,而對藏傳佛教的珍貴經論,卻避之如洪水猛獸,這一點確實比較愚癡。

  這部《前行》中每個公案的出處,這次我在傳講過程中,盡己所能地給大家作了介紹。其實,從頭到尾學過《前行》的人就會知道,它裡面的公案,不是在講藏地的民俗習慣,而是在講佛教徒不得不了解的故事。這些故事盡管在《大藏經》裡也有,但很多人並不了知,而且沒有時間去翻閱。因此,我們如今依靠傳承上師的竅訣,懂得這些極為重要的道理,是很有必要的!

  言歸正傳,佛經中記載:從前,佛陀在鹿野苑為大眾說法。翳羅葉龍王得知後,很想前去親近供養。但如果以龍族的身份去,可能會遇到很多天敵,於是他變成一個轉輪王,眾寶璎珞莊嚴其身,帶著浩浩蕩蕩的軍隊、侍者,威風凜凜地來到佛陀面前。

  正在聽法的四眾弟子,見此威勢,紛紛議論:“這個國王是誰啊?這麼了不起!”

  佛陀說:“這並非人王。過一會兒,你們就知道了。”

  此時,龍王來到佛陀足下頂禮。佛陀義正詞嚴地呵責:“你不僅破壞了迦葉佛的教法,難道還要來毀壞我的教法嗎?速速離開這裡,現出原形再來。”

  龍王說:“我面臨著眾多威脅,實在不敢以原形前來。”

  於是佛陀讓金剛手、大藥叉神保護它。這時,一條遍布數由旬的巨蛇出現在人前,只見它有七個頭,每個頭都被一棵翳羅大樹重重壓著,樹根部位昆蟲彌漫、膿血交流,以此感受著巨大的痛苦。

  翳羅葉龍王祈求佛陀救度,授記自己何時才能脫離惡趣。佛陀說:“以後人壽八萬歲時,彌勒佛將出世,此佛會授記你脫此龍身的時間。”龍王聽後,放聲號哭,淚若河流。

  阿難見此情景,就問佛陀此龍王的業因。佛陀講述道:人壽兩萬歲時,他曾是迦葉佛教法中的一位比丘,多年都在山裡修行,內心比較寂靜。有一次,他入定時間太久,出定時午時已過 ,去城中化緣,遭到別人呵責,心生煩惱。他回到山裡,一棵翳羅大樹刮了他的法衣,他勃然大怒,無視學處而砍了那棵樹 ……

  另有佛經中說,往昔他在坐禅時,旁邊翳羅大樹的樹葉總打著他的額頭。一次,他心情不好缺乏對治力,被打後就以嗔心扯下樹葉,扔在地上,並對迦葉佛進行誹謗:“如來對有情制定戒律就可以了,對無情法還規定不能摧毀,這是什麼道理?害得我白白受苦!”以此罪業所感,他如今成熟了這種惡果。佛陀把整個經歷講完後,告訴眾弟子:“設經無量劫,彼業不能壞,果報成熟時,眾生決定受。”

  這個偈子的內容,我們務必要再三思維。《前行》在理論上沒什麼更深奧的,每個偈頌、每個道理一聽就明白,但它的甚深涵義,大家不知思維過沒有?比如,每天要觀想的因果不虛,你是否深知這絕非一種傳說或神話,而是活生生在我們生活中上演的。以前它已在無數人身上出現過,將來我們也難逃這種業報規律。現在有些特別愚癡的人,要麼對世間一知半解,要麼對出世間一無所知,一旦違背了佛陀的教言或學處,最終無論他承不承認,都要承受難忍的果報,誠如《諸法集要經》所雲:“若違背佛言,彼為愚癡者,於無量苦惱,長時無解脫。”

  因此,不管是在座親聆佛法的四眾道友,還是通過光盤、網絡來接受佛法的佛友,希望你們對因果有堅定不移的正見,無論出現什麼情況、在什麼環境或場合中,都能自覺地約束自己:“我千萬不能造惡業,否則,將來是不會快樂的!”要知道,除非是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而寧願永劫受苦,否則,一般的人都希求快樂,喜歡痛苦的一個也沒有。我們平時說大話倒可以,但真正牽涉到自己時,比如身體生病了,大多數人都希望盡快治好,中藥、藏藥、西藥,什麼藥都願意吃。

  很多人常會說:“願一切眾生的痛苦成熟於我身。如果我生病對眾生有利,但願我生病;如果我死亡對眾生有利,但願我死亡;如果我痛苦對眾生有利,但願我遭受各種痛苦。”學《修心七要》的時候,講是這樣講的,然而一旦你真的生病了,此時會不會想到眾生?每個人都有自知之明,應該知道自己的境界。所以,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快樂,大家也一定要相信因果,對未來要有所考慮。

  最近,我一直在強調修“共同加行”,你們平時不管獨處還是在人群中,都應該經常思維:“善惡因果會不會是這樣?”假如覺得不是這麼一回事,那不承認也可以,畢竟言論是自由的。但如果你在眾人面前辯論,就會發現任何智者都不能推翻這個真理,自己沒有理由的話,想否認它,恐怕是說不過去的。

  在一切善業惡業之中,是黑是白、是輕是重,關鍵要看人的起心動念。心是惡的話,行為再善也是惡業;心是善的話,行為再惡也是善法。舉個例子來說:一棵大樹,根若是藥性,那樹干和樹葉肯定是藥;如果根是毒,樹葉和樹干也必然是毒,因為毒性十足的樹根絕長不出靈丹妙藥的枝葉。同樣,一個人若帶有貪嗔的動機,居心不良、意樂不淨,即使表面上所作所為是善業,實際上也只會變成不善;假設內心清清淨淨、純正無瑕,縱然從外觀看起來好像在造惡業,事實上也已經成了善舉。

  所以,我們是造善業還是造惡業,完全在於自己的起心動念。就像龍猛菩薩在《寶鬘論》中雲:“貪嗔癡及彼,所生業不善;無有貪嗔癡,及彼生業善。”《功德藏》中也說:“樹根為藥芽亦藥,根為毒芽何用說?唯隨善惡意差別,不隨善惡像大小。”

  樹根決定樹葉的性質,《出曜經》中也講過一個故事:從前,在捨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,有一棵蒼翠茂密的大樹,來園中游憩的人都喜歡在樹下休息乘涼。可凡是在那裡呆過的人,要麼頭痛欲裂,要麼腰脊疼痛,要麼甚至會在樹下送命。後來,園丁發現這是一棵毒樹,就把它的枝葉全部砍掉了。

  可是隔不了多久,這棵樹又生出新枝葉,長勢比先前更為盎然,吸引了更多人來樹下休息,也有更多人因此而感受痛苦。

  園丁見此情景,經年累月不停地砍,但樹仍然不斷地抽芽、生枝……有個智者見到後,好心地提醒他:“當盡其根。”這一句話,讓他當下恍然大悟。於是他從根本上下手,去掉了毒樹的根,它就再也沒有生枝長葉了。

  由此可見,樹根若是毒,枝葉也必定是毒。同樣,心如果是惡,行為上裝得再好,實則也是惡的循環,不可能有善果。因此,我們以後做任何事情時,應像前輩大德所講的那樣,先要觀察自心有沒有貪嗔癡煩惱。如果是在煩惱的驅使下行持,果報肯定不會好;倘若是以清淨心、歡喜心、利他心攝持,表面上就算做的事不太如法,實際上也是功德無量。

  所以,心善一切善,心惡一切惡,心在善惡因果中占了重要的位置。鑒於這個原因,對沒有自私自利、內心清淨的菩薩而言,身語七種不善業有直接開許的時候,就像大悲商主殺短矛黑人、星宿婆羅門對婆羅門女行不淨行一樣。

  下面簡要地講述這兩則公案:

  一、大悲商主殺短矛黑人

  此公案,在漢地《大寶積經•大乘方便會》、《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》中均有詳細描述。其實在接近密宗的一些經典中,對特殊的殺生和邪淫,是有方便開許的。

  從前,燃燈佛住世時,釋迦牟尼佛轉生為一名大悲商主,他和五百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寶。途中,一個叫短矛黑人、心狠手辣的強盜,混入五百商人的群體中,企圖到時候殺人掠財。

  當晚,大悲商主夢到海神告訴他:“短矛黑人准備殺這五百商人。這些商人全部是不退轉菩薩,如果殺了他們,必將於無量劫身陷地獄,實在可憐!所以,你最好是能想個辦法,讓他不造這種惡業。”

  大悲商主醒後,不禁思維:“如果我殺了短矛黑人,便可避免他墮入地獄。就算我因此而下墮地獄,也是甘心情願的。”這樣三思之後,他以非凡的勇氣,毅然決然地殺了那個強盜,救護了所有的商人。以此善念,大悲商主非但沒有墮入惡趣,反而圓滿了七萬劫的資糧。

  這一公案,表面上看是造了惡業,為什麼呢?因為作為菩薩的他,親手殺了一個人。但實際上,這完全是善法,因為大悲商主根本沒有一點自私自利,而且從眼前來看,保護了五百商人的生身性命;從長遠而言,把短矛黑人從地獄的痛苦中拯救出來,所以是偉大的善行。

  這就是密宗中常講的“降伏”,即以方便的大悲、特殊的智慧,在智悲雙運的境界中,可以殺害惡業深重、惡趣為主的眾生。因此,顯宗也有對降伏的開許,跟密宗是完全相同的。現在極個別人對密宗一點都不了解,甚至覺得密宗有些行為不如法,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。若是這樣認為,那他對顯宗的《大寶積經》,也值得重新審視了。

  二、星宿婆羅門對婆羅門女行不淨行

  從前,星宿婆羅門四十二億年在林間持梵淨行。一次,他去極樂城化緣,一位婆羅門女對他一見鐘情,生起貪愛,非要與他成婚,否則就會欲絕身亡。剛開始他一直拒絕,不想毀壞多年的道行,但他走了七步以後,不由得對她心生悲憫,心想:“如果我沒有接受她,她就會因我而死;若是接受了她,我就會犯戒墮於惡趣。算了,寧可我自己受苦,也不能讓眾生受苦。”於是他和婆羅門女結成夫妻,十二年中一起生活。正是由於他大悲心強烈,此舉不但沒有構成罪業,反而圓滿了四萬劫的資糧。

  因此,在大乘經典當中,有一些看似破戒或邪淫的行為,最後也都成了積累資糧的方便。故密宗有些大成就者娶空行母、行持雙運,實際上在顯宗中也是成立的。倘若你對此完全不認可,非要以別解脫戒來衡量,那這些公案就說不過去了。

  此外,《華嚴經》中還有個妙德女,因貪愛修菩薩行的威德主太子(釋尊前世),求為其妻,而生大功德,如經雲:“雖以愛染心,供養彼佛子,二百五十劫,不墮三惡趣。”

  《大乘莊嚴寶王經》中也說,除蓋障菩薩去求六字大明咒的傳承時,那位法師有妻有子,甚至袈裟也被不淨糞所染。但是佛陀告訴他:對這位菩薩,千萬不要生邪見。

  《大般若經》還記載,宣講般若法門的法湧菩薩(即法勝菩薩),常與六萬八千侍女共相娛樂。常啼菩薩去求般若法門時,對此也沒有生起邪見。

  這些菩薩雖示現為在家身份,但都是以大乘方便在利益眾生。這種行持,絕不像世間人那樣貪心特別強烈,在感情的羅網裡逃不出來。而是在特殊情況下,身語表面上是罪業,實則皆為善法。諸如此類的方便行為,都是可以開許的。但若為了一己私欲,在貪嗔癡的驅使下行殺生、邪淫,這在何時何地對何人,也沒有開許。

  這個大家必須要明白!否則,現在有些人以密宗為借口作雙運、降伏,但完全是自相的貪嗔,以嗔心殺害眾生、以貪心與別人享樂,這樣勢必得不到善果。因為善與不善,關鍵是以心來決定,心善就會有樂果,心不善就會有苦果。佛經中也說:“又彼諸有情,造作善不善,於樂及非樂,決定當獲得。”

  其實,除了極其愚笨的人以外,每個人都愛自己,不可能對未來一點都不關心。那麼,如果你真的愛自己,在沒有達到最高境界之前,就千萬不能以各種借口去造惡業——當然,假如你有一些境界,那就另當別論了。

  總而言之,取捨因果相當重要。大家在學《前行》的過程中,若能打好這個基礎,學習佛法才會穩固、長久,再過十年二十年,定會變成真正的修行人;反之,倘若這個基礎沒打好,兩三年中自己吹得特別好聽,別人也以為你修行特別厲害,可以在虛空中飛來飛去,但過了一段時間,你就會現出原形、退回原地了。這個原因雖說跟前世因緣也有關,但最關鍵的,還是你缺乏《前行》的基礎。

  因此,古往今來的很多修行人,若是非常重視《前行》,那一生的修行就不會退轉,並且不容易生邪見,修法也會善始善終。否則,沒有基礎的修行,就如冰上建築,遇到一點一滴的違緣,馬上便毀壞無余了。所以在這方面,希望大家理當三思!

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