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法門:金銀財寶不是樂具,它是苦具,這個東西來了,你苦就來了

發布:心源  

  下面舉個比喻來說,『譬如長者家內豐饒,多諸珍寶』。古印度稱「長者」,不是隨便稱的,佛經裡面,他必須具足十個條件,才能稱之為長者。這十個條件在此地不必細說,一般佛學大辭典、《教乘法數》裡面都有。財富是十個條件裡面的一種,他一定要有財富。所以豐饒、多諸珍寶,是指財富來說,就是大富長者。『唯有一子,以愛念故,財寶樂具悉該與之,無有疲倦』,這位長者只有一個獨生子,這是從比喻上說的,把長者比喻作佛菩薩,把這個「唯有一子」比作眾生,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的愛護、關懷,就像長者愛護他的獨子一樣。因為他愛護、他關懷,所以所有一切「財寶樂具」都願意給他,常常給他,永遠沒有疲倦。這是世間的人情,我們常常見到、常常聽到,印象深刻,佛用這個做比喻。

  底下說,『菩薩亦復如是』,菩薩就像這個長者一樣,『一切樂具,盡皆與之』,幫助一切眾生離一切苦,得一切樂。諸佛菩薩很多,我們今天很苦,他為什麼不拿這些樂具來給我們?其實佛菩薩沒辜負我們,時時把樂具放在手上准備送給你,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接受?你認不認識?世間人以為金銀財寶才是樂具,那你就看錯了。金銀財寶不但不是樂具,它是苦具,這個東西來了,你苦就來了。樂是什麼?佛給你這麼多的經典就是樂具。一切經中你能夠受持一部經,能夠受持一卷經,甚至於講乃至四句偈,你要真正得到了,你就快樂,必定能夠幫助你離苦得樂,幫助你開悟。

你曉得怎麼過日子,怎樣享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,這是真實的樂具。現在除了經本之外,還有錄音帶、錄影帶,還有光碟,還有電腦,這些科技的傳播工具,如果傳遞佛法,那就變成此地講的菩薩的一切樂具。「盡皆與之」,諸佛菩薩可以說毫無保留,問題就在我們願意取多少?佛法當中實在講,取之不竭,用之不盡。最後的目標是『乃至令入無余涅盤』,這是菩薩愛念眾生,照顧眾生到最高峰,達到最究竟、最圓滿,幫助你成圓教的佛果,入無余涅盤。『是故名為荷負重擔』,經上常常讀到荷擔如來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 (第四十八集)  1996/4 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