禍福之門警示集:上帝震怒

發布:無量壽 

  8、上帝震怒

  ○明朝沂(音移)洲,有位叫王用予的人,為人厚道穩重;平日侍奉文昌帝君非常的謹慎恭敬,並且與幾位好友在裡中(鄉裡)結了一個社團。每年的元旦,大家就輪流負責建醮壇①,在雲中山頂上的文昌帝君行宮祈福。社中有位叫俞麟的人,為人以孝順謹慎著稱,遠近都有許多人來向他求學,拜他為老師。又有位叫郁從周的,相貌非凡,氣宇軒昂,才高八斗,口才文筆更是一流,大家都非常推崇佩服這兩位才子。

  正統辛酉年的元旦這天,王用予提早先到了文帝行宮,並且住在裡面。晚上他作了一個夢,夢到文昌帝君正在升殿,天下的城隍都齊集在殿上,向帝君匯報鄉試錄取的名單。有位戴著朝冠穿著紅袍的神,手中抱著一本很大的冊子呈送到帝君面前,請帝君簽名批准。王用予就偷偷的問抱冊子的神說:“山西省的錄取榜單中,有沒有王用予、俞麟、郁從周這三個人的名字?”抱冊神說沒有。過了一會兒,諸位城隍都退下來在旁等候,那位穿紅袍的神就抱著冊子上殿,跪著將冊子呈送給帝君看,帝君一一的批閱,在每位錄取者的名字下面畫了一個押。有時候帝君也猶豫了很久都不畫押②。紅袍神就宣布帝君的指示說:“仍然交付各省的城隍,盡速的查明積陰德的家中仁厚的兒子,將他們的名字陳報上來,以替換榜冊中未經帝君批准的名額。”

  這時候王用予隱藏在殿柱子下面,忽然聽到他被召喚到帝君的座前進谒③帝君。帝君說:“功名的事情,是天庭秘密的記錄,不可以輕忽的洩密;因為你十余年來如一日,侍奉我十分的至誠懇切,所以把你召來為你分析。

  你的祖父非常的樸實嚴謹,自食其力,從來沒有欺負過人,早就已經注記你為鄉科的前榜,以彰顯你祖父忠厚傳家的果報。又因為你平生遇到神佛就都稽首④,但都是默求你自己的功名能夠如意和你妻子楊氏的病能夠痊愈,夫妻能夠白頭偕老;而你那年老的母親仍然在堂,你卻從來沒有替她祈求神佛保佑。因為這個緣故,把你的功名降了二級,所以你中在下榜的五十三名。你應該要改變這種自私的心態和行為,不要再觸犯天心啊!”王用予聽了帝君的分析,一直向帝君叩頭謝罪。

  帝君又講:“跟你同社的周吉,是今科本省的解元⑤。”當時社中的成員,惟有周吉為人最為恂懦⑥,而且學問文章也比別人差。王用予聽了之後,感到相當的驚奇愕然;因此就向帝君叩問周吉考中今科解元的原因。帝君說:“周吉的父親和祖父都是讀書人,從來沒有一字入公門涉訟,也從來沒有犯邪淫,周家祖孫三代以來,都未曾說過一次別人的短處,暴露過別人的一件惡事;而且周吉的曾祖父,曾經作過《百忍說》這篇文章,來勸化世人,也因此而感化了不少人。所以周家的父子祖孫,以簡單樸實靜默在培植福報,已經有六十多年了,這是最上的陰德,別人都不知道。上帝因而特別的嘉許⑦,已經注記昌盛周家的三代,現在周吉中了本省的解元,這只是周家福澤的開始而已!”

  王用予再向帝君叩頭問道:“跟我同社的俞麟、郁從周,不知道他們兩位考中了沒有?”帝君就檢視查閱太原讀書人的名冊,臉上現出不高興的樣子說道:“俞麟本來應該可以考中一科,但是因為他侍奉雙親,犯了腹誹⑧的過失,又經常刻薄的批評他人,不近情理;更妄言自命為君子,所以才除去他的科名,使他終身窮途潦倒!”王用予再請問帝君說:“什麼叫做侍親腹誹?” 帝君說道:“俞麟對他的父母,雖然在言語舉動上露出服從孝順的樣子,但是在他的內心,則是不以為然,只是勉強的不露聲色而已。外表上好像事事都順從父母,而他的真性卻是一天一天的遠離了,這種自欺欺人偽裝出來的孝順,簡直就是把雙親視同路人一樣啊!要知道以欺騙虛偽的言行來欺世盜名,最是觸怒神明了,所以才懲罰他。

  至於郁從周,本是天縱的英才,二十六歲就該中進士⑨,三十歲出去,應該做到中丞的官位,四十五歲晉升為大司空,而且還兼領司農司寇的職務;五十四歲在少保的職位上退休,活到六十九歲,並且得到善終。但是因為他從十七歲入學以後,就恃才傲物⑩,言語間經常的諷刺譏彈,語帶雙關的戲谑調侃他人;陰間記錄他輕薄的口過,已經滿了二千四百七十余條了。上帝因而震怒,已經將他記注在陰惡的黑籍中,除去他命中所有的功名;倘若他仍然不知悔改,到滿三千條過失,就要奪掉他的壽命了。並且還要處罰他的子孫淪落為乞丐啊!因為這些輕簿的口過,會傷了天地間的和氣,也觸犯了神明的忌諱,所以這種口業的罪過,與殺生和邪淫的罪過相等,你們可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啊!”

  過了很久,帝君又再指示說道:“邪淫、殺生、口過的惡業,就是犯了絲毫一些,也會有果報的,這就不需要再說了!但是邪淫、殺生這兩種惡業,自愛的人就會知道禁戒不犯;至於口頭上的讪笑⑾,隨意的譏彈諷刺,這種笑裡藏刀隱藏匿賊害他人之心,養成習慣之後,就會很難自己覺察了,最後竟然連言語容貌和心胸,全部變成輕薄了。而這些口惡,也全都被鬼神記錄下來,所以凶煞惡事,也就跟隨而來了。本來命中該享有極大福報,一下子就轉變成貧窮下賤的命了,實在是太可惜,也太可怕了啊!你應當廣勸世人,要以此為戒,不要再煩我在簽榜的時候,大費周章,猶豫不決啊!”王用予就向帝君再拜而退。

  這時候文帝行宮的大鐘已經響起,王用予因而警醒,外面的雞,也已經叫過三次了。王用予於是就到行宮叩謝了文昌帝君,就拿起筆來,記下了這個夢境。等到秋天開榜時,周吉果然考中了山西省的第一名。王用予因而就將這個夢境的記錄公諸於世,用來警惕世人。 (《感應篇匯編》白話節本)

  【注釋】①醮(音叫)壇:道士祭神的壇場。②畫押:作為憑信而在公文、契約上所簽的名字或所畫的符號。③進谒(音頁):進見。④稽(音起)首:頂禮;磕頭。⑤ 解(音戒)元:明清兩代稱鄉試考取第一名的人。⑥恂懦(音尋諾):恐懼;懦弱。⑦嘉許(音家許):誇獎;贊許。⑧腹誹:嘴裡雖然不說,心裡認為不對。⑨進士:科舉時代稱殿試考取的人。殿試為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,在皇宮內大殿上舉行,由皇帝親自主持。⑩恃才傲物:依仗自己的才能而驕傲自大,輕視旁人(物:眾人)。⑾讪(音善)笑:譏笑。

  9、終身潦倒

  ○ 我曾親見兩僧,口既能說,筆又能寫,品德亦不算壞,照理說這兩個應出人頭地,但皆終身潦倒,百思不解其原因。今講戒至此,始恍然大悟——他們兩人平日經忏之余,即與大眾聚首,閒談他人是非。或說這個老和尚破了戒,或說那個大法師有太太,說來說去,全台灣的比丘都破了戒,只有他雖然犯點小戒,但是大戒並未破。在“大戒不犯,小戒不算”的口號下,他算是最了不起的!哪知他以為未犯大戒,便自命不凡,卻以無(假)根初篇法謗他比丘,天天在犯第二篇。犯一個第二篇就要墮地獄,如化樂天壽八千歲,折合人間二十三億零四百萬年,在大叫喚地獄受苦,何況天天犯?這麼說來,此二人在人世間潦倒一生尚是花報,將來果報應在地獄受苦。因此,我特勸告諸比丘,若有犯以重罪謗他比丘的,應速悔改;若未犯的多多警惕,慎勿違犯! (廣化法師《四分律比丘戒本講義》)

  10、嗓啞辭職

  ○我本為極少吃肉、常放生的佛教徒。因為信佛信因果,我一般不敢做太過火的事。一日,雨下得較大,沒什麼人到我的服務窗口辦事。就與同事聊起小城艷事,當時就覺得嗓子不舒服,之後就不太能說話了。不幸的是,後來又一場重感冒,嗓子基本啞了。咽喉炎,咽後壁濾泡增生,找了許多醫生看,都無效,吃藥反將胃吃壞了。高人幫我觀因果,系前世謗法、兩舌,今世因緣際會,感果了。

  我忏悔,前世不該謗法、兩舌;我後悔,今世不該說人艷事!真正修行人,不見世間過!上班時間,有一點空閒時,應學習業務,為同事分擔工作,或是心中默念佛。可我卻用來講別人的艷事,我現在才明白,我做得太過火了。由於不能說話,讓我無法工作,我不得不告別自己喜歡的工作。由於不能說話,讓我無法溝通,我無法教育孩子,也無法與人合作。我的人生價值打大折了,請各位師兄吸取我的教訓!如果可能的話,念幾句佛號回向給我,讓我的嗓子好起來,讓我可以念佛。 (童曈代一位師兄發帖忏悔,摘自學佛網)

  11、母惡殃女

  ○語言念頭皆是能量,這是最新的科學發現。古語講:人吃五谷雜糧,話不能亂講。筆者所知道身邊惡口的果報,講出來,希望當事人能翻然覺悟,發露忏悔,得到解脫。這名婦人,年輕時盛氣凌人,絲毫不肯吃虧,與單位的人吵架,常常破口罵街,人皆怕她;與公婆吵架,全無倫常。還喜歡兩舌、绮語,以傳是非、傳不正當男女關系為樂。

  其女兒,相貌不錯,工作不錯,談對象,談了一個又一個。最後,鬼使神差的給一個已婚男子當小三,以為傍上了大款。該男子本已有妻子孩子,離婚後與她女兒成家,原以為是大款,其實呢,還在租房度日。他們本身的因果之報,就是在說法啊!由此案例,提醒做父母的,善護身口意業,勿造惡業。吃虧是福,積功累德,方能為子孫積下陰德及福田啊! (善醫居士《一名醫學博士的因果見聞》學佛網2015年3月18日)

  第三節 捨離绮語

  一、慈悲告誡

  ○捨離绮語。所言知時。誠實如法。依律滅诤。有緣而言。言不虛發。是為捨離绮語。 (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三,龍藏第53冊132頁,小乘經)

  ○多集绮語句。能令心意亂。破壞於梵行。妨礙涅槃道。 (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八,龍藏56冊782頁,小乘經)

  ○寧持利刃斷於舌根。不以此舌說染欲事。所以者何。由此為因。起貪嗔癡。廣造惡業。輪轉諸趣。不得解脫。 (妙法聖念處經卷二,龍藏59冊318頁)

  ○一天,在捨衛國祇樹精捨,正當佛陀在為天人、國王及大臣、百姓等四眾弟子開示佛法時,有七位遠道而來的婆羅門長老突然出現。他們一到精捨,便恭敬地向佛陀問訊頂禮。

  婆羅門長老禀告佛陀:“世尊,我們雖處遠地,卻一直想要前來接受您的教導,但因諸多阻礙而未能如願。直至今日,我們終於來到這裡,見到景仰已久的聖者,懇請佛陀收我們為徒,教導我們了生脫死的聖法。”佛陀聽了之後慈悲應允,並且為其剃度,婆羅門長老終於得償所願,跟隨佛陀出家修行。

  七位老比丘出家後,同住一間寮房,不但不用心思惟世間無常之理,反而經常在寮房閒聊出家前的種種俗事,逐漸忘記當初捨俗求法的決心。低語談論時,還不時發出大笑的聲音,毫不考慮他人的感受。

  佛陀以甚深的智慧觀照,得知這七位老比丘的壽命將盡,但他們卻絲毫不知無常即將來臨,仍迷失於世俗往事、共相嬉笑之中。佛陀心生憐憫,來到這七位老比丘面前,慈悲地對他們開示:

  “出家應當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。你們為什麼要大聲嬉笑呢?一般眾生皆認為自己有五種事物能夠依靠:第一、仗恃自己年紀尚輕,第二、認為自己形貌端正,第三、以為自己身強體健,第四、依靠世間金銀財寶,第五、憑借社會地位名望。你們七個人在這裡談論俗事、大聲嬉笑,又是憑仗著什麼呢?”此時,佛陀為他們說了一首偈語:

  “何喜何笑,念常熾然,深蔽幽冥,不如求定。

  見身形范,倚以為安,多想致病,豈知不真。

  老則色衰,病無光澤,皮緩肌縮,死命近促。

  身死神從,如御棄車,肉消骨散,身何可怙!”

  佛陀說完偈語後,七位老比丘體悟佛陀的教誨,心開意解,真誠忏悔,當下證得阿羅漢果。(出《法句譬喻經·卷三》,摘自人生佛教網)

  ○佛言彌勒。初業菩薩應當觀察。世話過失有二十種。若觀察時。能令菩薩住決定義。由觀是義不生熱惱。彌勒。雲何名為樂於世話二十種過。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聞。二者於諸诤論多起執著。三者失於正念如理作意。四者為所不應身多躁動。五者速疾高下壞於法忍。六者心常剛強禅定智慧曾不薰修。七者非時而語言論所纏。八者不能堅固證於聖智。九者不為天龍之所恭敬。十者為辯才者常懷輕賤。十一者為身證者之所呵責。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懷悔恨。十三者心多疑惑搖動不安。十四者猶如娼妓隨逐音聲。十五者染著諸欲隨境流轉。十六者不觀真實誹謗正法。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稱遂。十八者其心不調為人棄捨。十九者不知法界隨順惡友。二十者不了諸根系屬煩惱。彌勒。是為菩薩樂於世話二十種過。爾時世尊。重說偈言。

  憍傲於多聞。執著諸诤論。

  失念不正知。是名世話過。

  遠離正思惟。身心不寂靜。

  退失於法忍。是名世話過。

  其心不調順。遠離奢摩他①。

  及毗缽捨那②。是名世話過。

  不尊敬師長。愛樂於世論。

  智慧不堅固。是名世話過。

  諸天不恭敬。龍神亦復然。

  退失於辯才。是名世話過。

  聖者常呵責。如是耽著人。

  唐捐③於壽命。是名世話過。

  諸行皆缺減。遠離大菩提。

  命終生憂苦。是名世話過。

  疑惑心動搖。猶如風吹草。

  智慧不堅固。是名世話過。

  譬如娼妓人。贊說他勇健。

  彼人亦復然。是名世話過。

  隨逐世語言。染著諸欲境。

  常行於邪道。是名世話過。

  希求心不遂。谄曲多诤論。

  遠離於聖行。是名世話過。

  愚人得少利。其心常搖動。

  如猿猴躁擾。是名世話過。

  智慧多退失。無有覺悟心。

  愚者所攝持。是名世話過。

  迷惑於眼耳。乃至意亦然。

  常與煩惱俱。是名世話過。

  愚人樂世話。盡壽常空過。

  不如思一義。獲利無有邊。

  譬如甘蔗味。雖不離皮節。

  亦不從皮節。而得於勝味。

  皮節如世話。義理猶勝味。

  是故捨虛言。思惟於實義。

  智慧諸菩薩。能知世話過。

  常愛樂思惟。第一義功德。

  法味及義味。解脫第一味。

  誰有智慧者。心不生欣樂。

  是故應棄捨。無利諸言話。

  常樂勤思惟。殊勝第一義。

  如是第一法。諸佛所贊歎。

  是故明智人。當樂勤修習。 (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,大寶積經卷九十二,龍藏19冊17-19頁)

  【注釋】①奢摩他:華譯為止,即止息一切雜念的意思。②毗缽捨那:華譯為觀,即觀察或觀見事理的意思。(①②見佛學常見辭匯)③唐捐:浪費,虛耗。

  ○佛言彌勒。初業菩薩戲論過失無量無邊。我今略說有二十種。雲何名為二十種過。一者於現在生多諸苦惱。二者增長嗔恚退失忍辱。三者為諸怨對之所惱害。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歡喜。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。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。七者增諸斗诤怨競之心。八者造作地獄惡趣之業。九者當得丑陋不善之果。十者舌不柔軟言詞謇澀①。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憶持。十二者於未聞經聞之不悟。十三者諸善知識皆悉捨離。十四者諸惡知識速當值遇。十五者修行於道難得出離。十六者不悅意語數數常聞。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諸疑惑。十八者常生難處不聞正法。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礙。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諸怨嫉。彌勒。是為菩薩耽著戲論二十種過。爾時世尊。重說偈言。

  現生常苦惱。離忍多嗔恚。

  怨仇生害心。是名戲論過。

  魔及魔眷屬。皆生歡喜心。

  喪失諸善法。是名戲論過。

  未生善不生。常住於斗诤。

  造於惡趣業。是名戲論過。

  身形多丑陋。生於下劣家。

  發言常謇澀。是名戲論過。

  聞法不能持。或聞不入耳。

  常離諸善友。是名戲論過。

  值遇惡知識。於道難出離。

  常聞不順語。是名戲論過。

  隨彼所生處。常懷疑惑心。

  於法不能了。是名戲論過。

  常生八難中。遠離無難處。

  具足無利益。是名戲論過。

  於善多障礙。退失正思惟。

  所受多怨嫉。是名戲論過。

  如是諸過失。皆因戲論生。

  是故有智人。速疾當遠離。

  如是戲論者。難證大菩提。

  是故有智人。亦應不親近。

  戲論诤論處。多起諸煩惱。

  智者應遠離。當去百由旬。

  亦不近於彼。造立諸捨宅。

  是故出家人。不應住诤論。

  汝等無田宅。妻子及僮僕。

  乃至榮位等。何緣興诤論。

  出家住寂靜。身被於法服。

  諸仙鹹敬事。當修忍辱心。

  如是戲論者。增長毒害心。

  當墮於惡趣。是故應修忍。

  囚禁及系縛。刑害而捶楚②。

  如是等諸苦。皆由诤論生。

  如是戲論者。常遇惡知識。

  名稱不增長。曾無歡喜心。

  若捨於诤論。無能伺其便。

  眷屬不乖離③。當遇於善友。

  於乘得清淨。業障盡無余。

  摧伏於魔軍。勤修忍辱行。

  诤論多諸過。無诤具功德。

  若有修行者。當住於忍辱。 (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,龍藏19冊23-25頁)

  【注釋】①謇澀(音簡色):言辭不順暢。②捶楚:杖擊;鞭打。亦為古代刑罰之一。③乖離:抵觸;背離。

  ○古之學者,賓主相見,才入門,便以此一大事因緣遞相研究。今群居雜談,率多世谛,漫游千裡,靡涉參詢。遐哉古風,不可復矣,嗟夫!

  【譯文】古時學道的人,賓主相見,才進門,便將“開示悟入佛之知見”這一大事因緣提出來互相研究。現在學道的人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,多是閒談世俗雜話,即使出外游方,也與參禅訪道全無關涉。唉!古時的宗風真是越來越遙遠,恐怕再也難於恢復了!可歎啊! (蓮池大師《竹窗隨筆》,學誠法師譯)

  ○彼主持報館,握言論機關之權。凡傷風敗俗之無益文字,概勿登報。凡淑世善民之格言至論,日載幾則。漸摩漸染,令人日趨於善而不自知。此實大丈夫不據位而行救國救民善政之大權。(印光法師文鈔卷二·與永嘉某居士書)

  ○“莫愛世間語”。不要去說那種對他人有損害,或即使無損害但無意義的閒話。比如說绮語、惡口、妄言、挑撥離間的兩舌等等,這些是積集正法資糧的障礙。 (夏壩仁波切講授《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》)

  ○古雲“大事未明,如喪考妣①”,焉有心腸與人喋喋②!且大事未明,即是大法未明;既未明法,又要談法,只是一盲引眾盲而已。不但無益於人,更是有害於己。因無知妄談,難免輕師慢法之語,犯罪於趾高氣揚之中,破戒在雄談闊論之際,真是可憐憫者。倘更深墮謗師謗法之坑,則其下場吾不忍言矣! (黃念祖老居士《谷響集》)

  【注釋】①考妣(音比):父母的別稱。②喋喋:多言;唠叨。

  ○妄語之中的大妄語,除非是不知慚愧不解因果的人才會造次,常人最易犯的是小妄語,最難戒的是绮語,犯兩舌惡口的機會不會太多。如有三朋四友聚集一起,興高采烈,談笑風生,保證他們犯了绮語罪了(如果他們已受五戒的話)。所以,修行人應該守口如瓶。(聖嚴法師《在家律學》)

  ○語業也比較難防,尤其绮語最難,特別是修行人。經論上告訴我們一個特點:修行人只要內心當中,不是依止於道,趨向於滅,所講的話就是绮語。我先把這個比較嚴格的標准告訴各位。但願我們以此做為目標,好好努力。前面已經說過,我們的習慣非常厲害,如果再不自我策勵,就沒希望了,可是我們習慣於保護自己,總有一百萬種理由說明自己是對的,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流落在生死當中的原因。 (日常法師著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淺釋)

  ○ 如果現在我們真正肯努力下手的話,那我告訴你們,不要小看那個绮語,這個事情可以說,論他的業的輕重,那是最輕最輕;但是呢,犯毛病都從這地方根本犯起,最容易的地方。所以他這東西一開口就錯了,那怎麼辦呢?你必須作意對治,隨時提醒自己。現在我們不是說馬上要作到它,但是我們有機會體會領解到了以後,你努力這樣去慢慢的做的話,也慢慢就可以改的過來了。 (日常法師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講記,磁帶第53盤)

  ○為什麼我們出家人說出世出世,就是一定不能被這個世俗所雜染。世俗相就是如此,你看見一個人,當面看見了以後,瞪大了眼睛,你走你的,人家覺得你這個人怎麼不通人情,他要講人情的。因為你要講人情,所以注定你就在三界輪回當中。你現在要跳出,這個是另外一回事情。所以現在了解了這一個,你們懂得為什麼我告訴你們,早晨大家見了面以後,你合一個掌,然後呢,點一個頭或者說一聲“阿彌陀佛”,夠了,或者說一聲早,最多這樣。如果看見師長的話呢?你跑到那裡,站在那裡行一個禮就是,就是如此夠了。不要說早晨一看見,大家也就開始了,說什麼,一句話已經多余了,往往站在那裡一說,嘀嘀咕咕說了個半天,這個都是不相應的,十惡業,注意哦!所以這裡所有立的規矩,真正說起來都是對我們最佳幫助。(日常法師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講記,磁帶第53盤)

  ○ 要真實向上,語言不能輕忽。我們的心隨著語言很快會轉,話語一出,心就在裡頭。一說绮語,心就迷亂,觀照會當下失去。所以為什麼在語言上面要遮止那麼多的地方?就是因為講這些不具實義的無義語,會讓心偏離正道,失壞正念。真正檢查起來,以語言造黑業非常嚴重,尤其是绮語,出口就是。自己的心稍微不注意,對世間輪回的話題愛樂宣說,實際上已經造下绮語黑業,所以語言上應嚴密防范。 (益西彭措堪布《绮語及其果報》)

  ○一般來講,不管是念誦什麼,最好從頭到尾念完整,中間不要夾雜绮語。特別是在僧眾行列中,如果有一個人廢話連篇,那全體僧眾的善資都會斷送在他手中,而且還會損毀施主所積的資糧。 (索達吉堪布《前行廣釋》第63課)

  ○ 尤其要提醒大家的是:別人在念經、誦咒、修法時,如果你口若懸河地談論很多令人散亂的話,就會斷絕別人行善的資糧,罪過極其嚴重。我昨天上課時之所以批評有些居士,原因就在這裡。你一個人不願意聽的話,也沒有什麼,但影響那麼多人聞法,過失確實很大,包括外面聽光盤的人也是如此。本來二十幾個人一起聽法,大家都非常全神貫注,若有一個人講話,整個場面就打亂了,所有人的善根也會以此而毀壞。因此,假如你管不住自己的舌頭,還是非常危險的。《諸法集要經》雲:“百千功德門,由舌而破壞。”《增廣賢文》也說:“百病從口入,百禍從口出。”……你這樣影響別人,對自己特別不好,生生世世會對你的修法起障礙。(索達吉堪布《前行廣釋》第63課)

  ○總之,在聞法誦咒時,若夾雜閒言碎語、喝茶、吸煙,則罪過與捨法罪相同,因此,大家在行持正法時不要摻雜這些行為。前一段時間,我家鄉一位名叫森德的出家人到學院參加普賢雲供法會,那幾天他住在我弟弟家裡,在整個法會期間,他一句閒話都不說,唯一念誦儀軌和咒語。法會期間,我到弟弟家裡去辦事,見到他一邊用轉經輪一邊念經,我向他打招呼:“你來了?”他向我點點頭示意。

  法會結束後,我問他:“你是不是念經時都止語?”他說:“是這樣的。”後來我想起來,他從前念經也是這樣:小時候,宗教政策還沒有開放,一次我家鄉舉辦大型娛樂活動,當時鄉領導要求所有人都必須參加,雖然森德對此沒有興趣,但也不得不去。當時我和他住在一個帳篷裡,雖然外面有賽馬、射箭等各種娛樂活動,但他從來不去觀看,一直住在帳篷裡止語念經。現在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了,他的行為一直都沒有改變。

  其實,在念誦時本來就應該止語,這樣念誦的功德才大,如果夾雜閒言碎語,功德就不大了。蓮池大師在《竹窗隨筆》裡講了一個公案:明朝總兵戚繼光常念《金剛經》,當他鎮守蘇浙的三江一帶時,一夜夢見一位陣亡的兵士對他說:“明天我遣妻子來拜見您,求您為我誦經一卷,使我脫離冥道之苦。”第二天,果然有一婦人哭哭啼啼地來求見戚繼光,懇請他為亡夫念一卷《金剛經》,戚公便答應了她的請求。次日清晨,他就為那位兵士誦經回向。當天夜裡,戚公夢見那位兵士對他說: “承蒙您為我誦《金剛經》,可惜只得半卷功德,因為經中夾雜了‘不用’二字。”戚公覺得奇怪,仔細回想,才記起誦經到一半時,夫人派婢女送茶餅,自己遠遠見了,揮手示意令拿回去。

  當時口中雖然沒說,但心中起了“不用”的念頭。第二天早晨,戚公事先把門關好,至誠誦經回向,夜裡又夢見那位兵士前來道謝,說己經獲得超度了。蓮池大師說,這件事是他聽一個叫東林的僧人說的,東林很誠實,很有道行,絕不會妄語,因此這件事應該是真實不虛的。

  按照這個公案來看,念經時連起個雜念都不行,這個要求對一般的人也許有點高了,但最起碼我們在念經時不要說雜話。否則,如果口中念一句“嗡瑪呢巴美吽”,然後夾一句“不吃”,或者念一句“嗡啊吽班札爾格熱巴瑪色德吽”,然後又夾一句“不喝。”這樣念誦功德肯定不大。當然,如果是長期念誦,一直止語有一定的困難,但平時的短期念誦無論如何一定要止語。 (索達吉堪布)

  ○ 現在人們愛說各種绮語,這些表面上看,好像是自然而然脫口而出,但以智慧來仔細觀察,就會發現大多數绮語都是貪心或嗔心所引發。而且在說绮語的過程中,自他相續萌生了多少煩惱,罪業就會有多大。比如,有些人看了小說後,召集大家開始講:“我今天看了一本小說,裡面有個美女,她如何如何動人……”因為他嘴巴特別會說,從而讓很多人生起了貪心。或者有人看了一部電影後,跟眾人極力渲染:“我國與他國之間發生戰爭,當時我國如何如何……”於是,有人聽完後生起了嗔恨心;有人被這個故事所蒙蔽,生起了愚癡心;還有人自贊毀他,認為自方力量極為強大,生起了傲慢心。因此,許多煩惱都可以通過绮語而引發。大家也清楚,貪嗔癡等煩惱是不善業,如果這種不善業通過你的語言產生,那你的語言肯定有過失。 (索達吉堪布《前行廣釋》第63課)

  ○如果與好說绮語之人交往相處,將斷掉自己的善根,最終自己會被引入惡趣。 (索達吉堪布)

  ○“奸巧語,穢污詞,市井氣,切戒之。”不要花言巧語,好聽卻靠不住。奸詐取巧的語言,下流骯髒的話,以及街頭無賴粗俗的口氣,都要避免不去沾染。 (弟子規易解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