禍福之門警示集:善護口業

發布:無量壽  

  禍福之門警示集

  印 光 法 師 開 示

  ◎一切佛經,及闡揚佛法諸書,無不令人趨吉避凶,改過遷善。明三世之因果,識本具之佛性。出生死之苦海,生極樂之蓮邦。讀者必須生感恩心,作難遭想。淨手潔案,主敬存誠。如面佛天,如臨師保。則無邊利益,自可親得。若肆無忌憚,任意亵渎,及固執管見,妄生毀謗,則罪過彌天,苦報無盡。奉勸世人,當遠罪求益,離苦得樂也。 (《文鈔三編·靈巖山寺念誦儀軌題辭》)

  ◎今人視佛經如故紙,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,而手不盥洗,口不漱蕩,身或搖擺,足或翹舉。甚至放屁摳腳,一切肆無忌憚,而欲閱經獲福滅罪,唯欲滅佛法之魔王,為之證明贊歎,謂其活潑圓融,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。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,唯有黯然神傷,潸焉出涕。 (《增廣文鈔卷一·復永嘉某居士書五》)

  ◎看經論,及各典章,不可急躁,須多看,急躁不能凝靜,必難得其旨趣。後生稍聰明,得一部經書,廢寢忘餐的看。一遍看過,第二遍便無興看,即看,亦若喪氣失魂之相。此種人,均無成就,當力戒之。蘇東坡雲,舊書不厭百回讀,熟讀深思子自知。孔子乃生知之聖,讀易尚至韋編三絕。以孔子之資格,當過目成誦,何必又要看文而讀。故知看文,有大好處。背誦,多滑口誦過。看文,則一字一句,悉知旨趣。吾人當取以為法。切不可顯自己聰明,專尚背誦也。……而孔子讀文王周公之易,竟至將編書之熟皮繩,磨斷過三次,可以知讀之遍數不可計也。吾人能以孔子之恆而讀佛經、持佛名,必能以佛之言之德,熏己之業識心,成如來之智慧藏也。 (《文鈔續編卷上·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》)

  前 言

  一、本書屬佛教內部學習資料,專以口業為研討對象。全書共分6章21節160余個小題目,內容精心摘自佛教30余部經典(經律論)、近50位法師(禅師、法王、堪布等)開示、20多位居士著述,同時吸收了世法中有關言語的一些嘉言語錄,並配以150余例典型事例(公案)匯編而成。本書內容豐富,含金量大。耐心讀完此書,相信您在說話上,一定會比以往多一些小心謹慎,多一些聰明智慧。可以說,此書是有志修心守口進德的一本好教材。

  二、本書佛經選段,在文字上皆從《顯密文庫·大藏經》(白瑪若拙佛教文化傳播工作室制作)網絡復制而來,除個別幾段來自本網《卍新纂續藏經》外,其余都是來自本網的《乾隆大藏經》(龍藏)電子版。為慎重起見,編者在文字復制後,逐段逐字和現行印刷流通版本(網絡《乾隆大藏經》PDF掃描版)進行了校對,包括經題,皆照錄龍藏,無一字省略。

  三、原版《龍藏》通篇沒有標點,為尊重藏經,又考慮現代人閱讀習慣,本書所錄經典,參考《顯密文庫·大藏經》文字版的斷句,全部采用句號作為經文的標點,這也是過去人常用的一種方法。閱讀時,讀者不必拘泥於編者的斷句(因為經典原文龍藏本來就沒有標點),自可根據前後語言的意思聯貫思維,這樣不僅會更好地理解經意,還會體會出更佳的斷句,以及更深的經意。這也正好說明佛經的意思是深廣無限的。

  四、為方便讀者查對和研習,本書給出了每段經文(包括律論)在藏經中准確的冊數和頁數;對來自經典以外的其他內容,在出處上也都盡量予以注明。

  五、本書對一些較為生疏的字詞,做了簡要注釋。其依據,一是語文工具書,二是各種佛教詞典、法師開示和著述等,供讀者參考。

  六、為了增加實用性,編者對書中出現的一些主要內容,在書後都添加了“索引”,不僅方便讀者閱後溫習,同時也增加一些人的閱讀興趣。索引范圍大體有以下方面:一是書中出現的經名(包括律論)、書刊名;二是開示、著作、文章作者(包括古今出家和在家的);三是典型公案、典型實例提示;四是書中(包括經文、開示、文章等各方面)出現的經典的或重要的句子;五是書中給出的一些名詞解釋(主要是佛教方面的);六是書中出現的主要人物名字等。

  七、我們能看到此書並從中受到法益,我們首當感恩三寶的加持;沒有三寶的加持,編者無論如何也完不成本書的選編。其次,我們要感恩《口業輯要》一書(遼寧葫蘆島淨宗圖書館編印)。本書緣起正是受《口業輯要》的啟示,並在其基礎上,使本書內容得以進一步充實。第三,我們要感恩所有摘錄在本書中的開示、公案(事例)、文章、嘉言、警語的原創作者,是他們在教導我們,成就我們。

  八、編者水平有限,編輯不當及錯誤之處,在所難免,在此懇請缁素大德、各位讀者,不吝賜教(書後有聯系方式),以便再版時一並改正。

  編 者

  2015年7月27日

  第一章 緒 說

  第一節 禍福之門

  ○佛告阿難。人生世間。禍從口生。當護於口。甚於猛火。猛火熾然①能燒一世。惡口熾然燒無數世。猛火熾然燒世間財。惡口熾然燒聖七財②。是故阿難。一切眾生。禍從口出。夫口舌者。鑿身之斧。滅身之禍。 (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,龍藏45冊509頁)

  【注釋】①熾(音赤)然:猛烈地燃燒;火很盛;用以喻氣焰很盛。②七聖財:又作七財、七德財、七法財。謂成就佛道之七種聖法。即信、戒、慚、愧、聞、施、慧等七者。以其所持之法能資助成佛,故稱為財。(一)信財,信受正法。(二)戒財,持戒律。(三)慚財,自慚而不造諸惡。(四)愧財,於不善法心生羞愧。(五)聞財,能聞正教。(六)施財,捨離一切無染著。(七)定慧財,攝心不散,照了諸法。(佛學大詞典)

  ○夫士之生。斧在口中。所以斬身。由其惡言。(法句經卷上,龍藏第109冊114頁)

  ○人心是毒根。口為禍之門。心念而口言。身受其罪殃。 (佛說辯意長者子所問經,龍藏第58冊683頁)

  ○“口為禍福之門”。你說錯了話,隨便批評人,縱然這個人有惡,造惡多端,你批評他,他記恨在心,找到機會肯定報復你,禍就來了! (淨空法師《華嚴經講記》)

  ○古德雲:“一言以興邦,一言以喪邦。”由此足見一句話的影響之大!常說是非,口業不淨者,人見人厭;反之,常以好言,真誠稱贊別人的長處,人際關系必定很好。因此,我們為人處世要經常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四惡語的過失,如果有,馬上就要忏悔、改過;如果沒有,我們也應當謹言慎行,避免招致口業之禍。 (慎獨《佛教的四惡語與四善語》)

  ○言語之過,似小實大。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,一語而折終身之福者,切須檢點。 (清末《集善錄》)

  第二節 善惡果報

  一、善語善報

  ○佛言。人於世間。不兩舌讒人。不惡口罵人。不妄言绮語。從是得五善。何等五。一者語言皆信。二者為人所愛。三者口氣香好。四者得上天。為諸天所敬。五者從天上來。下生世間。為人好口齒。他人不敢以惡語污之。今見有從生至老不被口謗者。皆故世宿命護口善言所致也。如是分明。慎莫妄讒言人。(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,龍藏第58冊197頁)

  ○若能不妄語。說不妄語戒。

  持口如佛口。常說誠實語。

  是人生天上。口香熏諸天。

  若生於世間。謂諸香莊嚴。

  猶如香山水。流入涅槃河。

  若能不兩舌。心亦無二種。

  舌如諸佛舌。蓮花葉覆面。

  五種雜色光。從於舌相出。

  常說大人法。至誠不兩舌。

  若能不惡口。是名大丈夫。

  人中端正者。一切皆樂見。

  如栴檀①雜華。若能不绮語。

  口常出妙香。猶如優缽羅②。

  生處得值佛。口業如實淨。

  若不贊邪見。不說邪見業。

  生處常出家。正命常具足。

  如佛住涅槃。皆從實語得。 (佛說受十善戒經,大乘律,龍藏第67冊661頁)

  【注釋】①栴檀:佛典記載的栴檀是白檀科的白檀。印度原產的香木,高達七至十公尺的常綠喬木,采半寄生的棲息生活。葉對生,橢圓狀,兩端甚尖。花長在枝梢,以眾多小花形成圓錐狀。實圓,直徑約一公分,成熟時呈黑色。尤其是心材和根部,最為珍貴。心材具有光澤芳香,根部的香氣濃郁,可作香料、線香、手工藝品、藥用等的原料。有赤栴檀、紫檀、白檀等。(佛教哲學大詞典) ②優缽羅:此雲“黛華”,又曰“青蓮花”。(祖庭事苑)

  ○修行若能遠離四種口過,未來即能感得如佛的清淨梵音①聲,說法度眾無有障礙。此外,口不犯四過,以真誠心待人處世,不但能得人信賴、尊重,念佛、持咒、誦經也會有感應,因為口業清淨,自然有清淨的功德效用產生。 (惟覺長老開示)

  【注釋】①梵音:又作梵聲。佛菩薩之音聲。即佛報得清淨微妙之音聲,亦即具四辯八音之妙音。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。據大智度論卷四,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聲,有五種清淨之音:(一)甚深如雷。(二)清徹遠播,聞而悅樂。(三)入心敬愛。(四)谛了易解。(五)聽者無厭。(佛學大詞典)

  ○過去我在部隊的時候就曾經遇到一個人,是四川人,歲數還不大,長一臉雀斑。但他一張口說話,雖然說話挺直挺快的,但大家都非常願意聽,覺得非常悅耳。大家聽他話,就好像聽唱歌似的,就那種感覺。我記得好像是四川人,忘了。他從來不說人過失,平時還真沒發現他說人過失。他說話大家都願意聽,就是他經常不說人過失。雖然說的是一句普通的話,但大家愛聽。我們一定也要這樣,不說人過失。 (妙祥法師《口業之過》)

  ○從前有位叫鄭鄰的人,突然的就暴斃死了。後來冥王發現,原來是抓錯了人,就把鄭鄰放回,閻王對鄭鄰說:“你回到陽間以後,應該要認真的積德行善。看見有人殺生,你就為它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,那些被宰殺的生靈,因此就能夠投胎轉世,而你也可以得福啊!”(集福消災之道)

  ○元帝曰:“人在患難顛沛中,善用一言解救。上資①祖考②,下蔭③兒孫。”又曰:“推人與扶人,都是一般手;陷人與贊人,都是一般口。寧使扶人手,莫開陷人口。若能依此言,前程永固久。” (太上感應篇匯編)

  【注釋】①資:幫助,供給。②祖考:祖先。③蔭(音陰):照顧、庇護、保佑。

  ○今勸世人,把感應篇熟讀深思,每日間,將此篇逢人化導,不避嫌疑,最是語善;撥忙①看此篇二三張,反復辨味,最是視善;遇事依此篇做出善來,最是行善。三善,更把語善做第一。蓋誠心化人,一化十,十化百,善量愈廣。如蘇州某翁,家貧無業,游貴人門,每日勸他做善事。子名從周,少年中式②。寧波唐赓堯,在東昌府作幕,每勸主人存陰鸷心,行造福事,子孫相繼登第。這兩種人語善,陰功尤大。 (太上感應篇直講)

  【注釋】①撥忙:推開繁忙的事物,抽出時間。②中式:指科舉考試被錄取,鄉試中式者為舉人。

  ○從前遂寧府周篪(音遲),每天都看《感應篇》,而且最喜歡對眾人演說,使得聽到的人都能夠向善。有一天,他忽然暴病氣絕了,見到陰官向他說道:“你的命本來是在饑餓簿中,因為你常常演講《感應篇》,因此而延長壽命,已經改注在壽簿中了。”又說:“此經若是一方受持,則一方免難;天下受持,則天下豐治。”周篪醒來之後,就錄下陰官的話,用來勸化世人。今天讀誦《感應篇》的善男信女,應當抽空為大家講解此經;使得鄰裡能夠常常聽到,因此而化做仁裡,這樣的陰德不可思議啊!(集福消災之道)

  ○吉人語善、視善、行善,一日有三善,三年天必降之福。 (太上感應篇)

  二、惡口惡報

  ○佛告捨利弗。惡口妄語兩舌绮語贊邪見者。此人不為一人作賊。普為一切諸天世人作大劫賊。譬如群賊。威力自在。燒破一城。殺害一切及四天下一切人民。此人所得罪報。為多少耶。捨利弗白佛言。世尊。此人所得罪。如須彌山不可稱量。佛告捨利弗。此人雖復獲大罪報。不如妄語惡口兩舌绮語贊歎邪見。須臾所造獲大重報。身壞命終墮大地獄。經無量劫。受苦無窮。百千諸佛。不能得救。諸佛觀此謗法罪人。與十方界地獄俱生地獄俱滅。是故智者當攝身口。 (佛說受十善戒經,大乘律,龍藏67冊663頁)

  ○佛言四謂兩舌惡口。妄言绮語。谮①入無罪。毀謗三尊。舌致捶杖。亦致滅門。死入地獄。獄中鬼神。拔出其舌。以牛犁之。洋銅灌口。求死不得。罪畢乃出。當為畜生。恆食草棘。若後為人。言不見信。口中恆臭。多被②誹謗罵詈之聲。臥辄③惡夢。有口不得含佛經之至味。吾見是故。不敢惡口。是吾四師。 (佛說八師經一卷,小乘經,龍藏第58冊302頁)

  【注釋】①谮:說別人的壞話,誣陷,中傷。②被:遭遇,遭受。③辄:總是,就。

  ○未來世中。若有男子女人。不行善者行惡者。乃至不信因果者。邪淫妄語者。兩舌惡口者。毀謗大乘者。如是諸業眾生。必墮惡趣。 (地藏菩薩本願經,龍藏62冊660頁)

  ○業力甚大。能敵須彌。能深巨海。能障聖道。是故眾生。莫輕小惡。以為無罪。死後有報。纖毫受之。 (地藏菩薩本願經,龍藏62冊663頁)

  ○拔舌地獄。佛言:喜兩舌讒人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,或貢高,誹謗經道、嫉賢妒能、恃才傲物①,入此地獄。獄中鬼卒,從人頭拔其舌,燒鐵鉤其舌斷,燒鐵刺其咽,令其欲死不得,欲生不得,不能言語,痛苦萬分,至千萬歲盡。又報盡為人,多患喑啞,不能言語。觀此地獄,給人啟示極深,口過罪報真是苦慘呀! (地獄變相圖導覽)

  【注釋】①恃才傲物:依仗自己的才能而驕傲自大,輕視旁人(物:眾人)。

  ○口過有四種,兩舌惡口妄言绮語。為人處世要經常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這四種過失。如果有,馬上就要慚愧忏悔、改過;否則口業不清淨,講出來的話,別人都無法信受;或招感口腔惡疾、被人毀謗欺诳等,這些都是口犯四種過失所產生的惡報。(惟覺長老關於慎護口業的開示)

  ○人世罪孽之重者,淫孽之外,無過口孽。或談人短,或揚人惡,或發人隱情,或取人渾號,或喜談閨門,或好唆訟事。或諷人之詩文丑態,以為席上美談;或譏人之相貌殘疾,以作途中佳話;或妒人發跡,而遍傳其出身微賤;或窺①女路行,而細評其人物妍媸②;或見人行善,而反毀其沽名釣譽③;或見人遭變,而辄④诋⑤其作惡降殃;或人議婚姻,而破之勿成;或人方契合,而谮⑥之使散;或嫌隙未忘,因風吹火;或見聞不實,吠影隨聲;或批評潦倒,好為成敗論人;或傳漏話言,致使親朋結怨;或戲谑⑦帶淫污,動人心之邪僻;或機鋒多湊巧,快吾說之尖新;或作怪書小說,以惑人心;或編艷曲淫詞,以蕩人志;或渎⑧聖賢之言,引入污穢歌賦;或摘經書之句,編成游戲文章;或因人之小過微疵,好添枝葉;或聞人之成名得意,誣謗夤緣⑨;或大節攸關⑩,幾句而害人命;或芳心素抱,一言而傷女貞。如是等罪,世人不知檢察,上天已記過惡。近報自身,遠報子孫。天道昭昭,疏而不漏。吁,可畏哉! (清·鄭子振《集善錄》上集·口孽說)

  【注釋】①窺(音虧):暗中察看。②妍媸(音言吃):美丑。③沽(音估)名釣譽:使用手段謀取名譽。④辄(音哲):就,總是。⑤诋(音底):诋毀,毀謗。⑥谮(zèn):進讒言,說人家壞話。⑦戲谑(音血):開玩笑。⑧渎(音獨):輕慢,不敬。⑨夤緣(音銀元):攀附上升,比喻拉攏關系,向上巴結。⑩攸(音優):所。大節攸關:指關系到一個人存亡危安的關鍵時刻。

  ○凶人語惡、視惡、行惡,一日有三惡,三年天必降之禍。 (太上感應篇)

  第三節 話多有害

  一、傷神散氣

  ○我們一定要養氣,不要生氣,你要修養你這個氣。所謂“栽培心上地,涵養性中天”,這都是養氣。你想養氣呀,你要把法不丟了嘛,我告訴你們一個最重要的要緊的法門,你們聽呢,也好;不聽呢,也沒有關系。不過我要告訴你們,什麼呢?你若想養氣嘛,就不要講那麼多的話。 (宣化上人《楞嚴經淺釋》)

  ○言語愈少愈好,也是養生之道。有人感覺得氣血不足,為什麼不足?話太多了,話太多傷氣。(淨空法師《三福六和》第2集)

  ○“或多言論,或久尋思,令身疲勞,心不得定”,這是第十“多言論等”。或者是這個人多言論,這話匣子一打開沒得完一直講、一直講,它就使令你勞神,使令你傷氣,這個氣會喪失,一喪失了的時候,你靜坐的時候,就感覺到不合適,就會感覺到。不要說一般的人,你就是講解佛法也是一樣,你說多了就傷氣,傷氣靜坐的時候就不自在,想要止,止不來,想要觀,觀不來,你一定要將就它休息一會完,叫它讓體力恢復過來,然後再去靜坐才行,才可以。 (妙境長老《瑜伽師地論講記》141集)

  ○《西游記》裡有句話言:“口開神氣散,舌動是非生”。就是說,講話不謹慎,好講大話、假話、廢話,易於傷神散氣。此外,講話過多,則言多必失,就可能會滋生是非,引起煩惱,就會進一步傷神耗氣,影響身心健康。古之善養生最重視對神氣的養護,主張精神內守,寡言靜養。 (潘明環《十六氣養生訣》)

  二、不被重用

  ○謹言慎行,是各個行業的領導人所器重的,因為謹言慎行的人能成就。如果你是閒話多、廢話多、喜歡開玩笑,絕對不會被重用,為什麼?怕你壞事。 (淨空法師開示)

  ○這些有智慧的人聚會在一起,他們在討論問題,他們不要你參加,這什麼原因?口業太重了。別人也是對你沒有信心,怕你參與之後,反而把事情破壞了,所以不邀請你參與。 (淨空法師《淨土大經解演義》第528集)

  三、招災惹禍

  ○多話,絕對不是一個好事情!所謂“言多必失”。話多了,免不了造口業,有意無意說錯了話,不知不覺得罪了人,招來了禍害,自己還不曉得,你說冤枉不冤枉?口為禍福之門,現在人有幾個懂得這個? (淨空法師)

  ○居家戒爭訟,訟則終凶;處世戒多言,言多必失。 (朱子治家格言)

  四、障礙修行

  ○說話多了,有五項壞處:一容易起誤會;二起摩擦;三搬弄是非;四退道心;五失定力。 (智谕法師《夏雨清涼節要》)

  ○在廚房也不要講那麼多的話,今天比較好一點了。喔!前兩天我到廚房齋堂那兒,聽那個廚房就像個市場一樣,大家在那兒,哦!大聲大喊的,這個賣蘿卜,那個賣白菜,那個賣土豆,那個賣蕃薯。在那個地方大喊大叫,這像一個什麼!這簡直的把佛也忘了,法也忘了,把僧也忘了,在那個地方盡胡鬧。你就算在廚房,也不需要這麼大喊大叫,在那兒吵吵鬧鬧的,這一點兒都沒有修行人的一種本份了。那麼我這一注意不要緊,變成宿捨那兒也是像個市場一樣,無論什麼地方,都是在那兒吵吵鬧鬧的。這些人就是在那兒講話,講來講去都不知道講什麼。修行人不能寡言,那就不能修行;你不能養氣,就沒有法。所以“法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”,我們可以很容易隨隨便便就把這個法都丟了,你若盡講話,那就是把法都丟了。

  各位!我近來也不願意管閒事了,但是我一看,這真是糟糕,真是不得了了!再要這樣子,萬佛城就變成……。這個無賴一天到晚盡在這兒吵架,你說這個怎麼辦?難怪佛現在也不願意在這兒了,菩薩也都離得遠遠的,不聽你們這些盡在這兒講長講短、講這個講那個的。到了萬佛城,誰和誰不是不講話,有要緊的事情可以講,不是在那兒盡沖閒殼子。哦!沒有事,我很寂寞了,我找一個人去沖沖殼子。那不要緊,可是你這一沖殼子啊,這一講話,把什麼法都丟了。你法都丟了,那你看你還修什麼道呢? (宣化上人《楞嚴經淺釋》)

  ○一切眾生所有的一些誤會、結怨,十之八九都是言語造成的,所謂言多必失,話太多了容易失言,容易引起別人誤會、猜疑,於是就與人結怨了。結怨之後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有意無意當中,造成菩提道上許許多多的障難。(淨空法師)

  ○無論你用什麼工夫、用什麼方法修禅定,要是喜歡“世論”都是枉然,包括我們念佛也妨礙。所以古今的大德,常常教我們初學的人,捨棄世論,連報紙、雜志,甚至於電視、廣播都要放下,你的心才會清淨,才能定啊!我們在講席當中,有時候也提到這個問題,可是幾個人照做呢? (淨空法師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》)

  ○我們大家天天都念佛、誦經、想求生淨土,其實我們是“耽①著世話,離出世語”。因為我們沒有真干。雖然念佛,你自己想一想,你一天念幾點鐘的佛,說幾點鐘的廢話,這兩個一比較,一天念兩個鐘點佛,說二十個鐘點的廢話,你想一想你的果報在哪裡,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嘛! (淨空法師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》)

  【注釋】①耽(音擔):沉溺;喜好。

  ○在家裡接個電話,碰到了熟人,電話一接,講不完,講了幾個小時都講不完。眾生的習氣太重了!碰到自己喜歡的話題,碰到自己喜歡的人,三個小時、半天也聊不完,聊了以後得到什麼?什麼也沒有啊,就是人我是非:哪個法師長得比較莊嚴;哪個道場吃得比較好;哪個道場不如法;哪個道場很亂;這些居士怎麼樣。講來講去沒有一句營養。所有眾生的毛病就是放縱自己,不懂得約束自己的身口意,然後在家裡始終認為念了兩三句佛叫做了生死,談何容易呢?對不對?把這個了生死看得太簡單了,放縱自己的習氣,以為是灑脫自在,這個就是錯認修行了。 (慧律法師答如何對治修行中的懈怠)

  ○“世話”——世間的言論,我們不能沒有,因為一天到晚要與大眾相處,要與大眾接觸,總不能不說話啊!這一些言論,要知道愈少愈好,非必要說的,統統都不要說。為什麼呢?妨害清淨心,這個要捨,盡可能的去捨。 (淨空法師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》)

  ○“口業”是咱們僧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。平時,在家人也都是容易犯口業。你看在家人,比如農民,吃飯的時候,端個碗也得說別人過失,有什麼新聞,甚至跑到外面,也都說一句,不說不行。不說,那嘴巴把不住,不說心裡就不痛快,非得說。所以平時養成愛說的習慣,再加上有時候遇到有些困難的事情,遇到一些不平啦,越說他就越厲害,造業太多。就像這些事,這是修行中最大的一個漏洞。你如果能夠做到,別人無論好壞都不講,就心裡特別地舒服。雖然有時候,你憋得都難受,這心裡怎麼……就想跟誰說一說,就覺著非常難受。但是你要咬住牙,挺住了就是不講,(然後)心裡是非常地暖和,非常舒服。如果你張口去說了,(功德)馬上就漏掉,一說別人的過失,馬上就漏掉。(妙祥法師《口業之過》)

  ○為什麼我們總是輪回?總是修道總是不精進?打打坐,修點兒禅定,怎麼沒有太大的反應呢?有時候你剛修完禅定,張口幾句話,“咣咣咣”都漏出去了,就這麼漏出去了。等你說慣口以後,禅定的時候,剛想定下來,快要證得無漏的時候,突然你的惡口——禅宗的“漏”馬上就現前。那時候你想不說也不好使了,因為你的惡語已經說慣嘴了,到那時就已經形成了這個漏洞,生起了這個法,順著你的那個漏斗全漏出去了!那時候你想控制它,你想抓,你想咬牙,用什麼定力都不好使了,你痛苦萬分啊!本來馬上就可以了脫生死的事情,甚至馬上就可以證到某一個境界問題的時候,你按都按不住它。打一個不好聽的比喻,好比你想上廁所,腎髒又不好,褲子當下就濕了,你想咬牙都不好使,它也往外出,它可不容你控制的。但是你要是腎髒好,這種現象就沒有了。雖然我們有這些不足的地方,但是由於我們不造口業,就不會造成這種狀態的,這也是一樣的。

  由於我們造了口業了,它已經壞了,而且裡面已經起了一種漏的根了,在那裡擺著,只要你有一點功德,它都給你漏出去。它專門漏你的功德。你有多少東西它就裝多少,像個破口袋似的,你裝多少糧食都會從這個洞一點點漏出去。所以這個口業特別的重。 (妙祥法師《口業之過》)

  ○觀音寺有個老菩薩很虔誠,也很發心的在觀音寺幫忙,幾乎每天都有他忙碌的身影,但是他的嘴巴不好,就是愛說,常常說這說那的,其實心地是很好,就是嘴巴好像管不住,所以我們都有些遠離他。有次他自己就忏悔了,他說:“我做了這麼多年義工,功德都被自己的嘴巴說沒了。”他雖然知道這麼說,但是境界現前時,還是改不掉。你說眾生的業力是多麼的可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