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法門:是罪、是福、是災、是禍,全憑自己起心動念

發布:慧芝

  摘自淨土法門法師《2014大經科注》第238集

  布施重要。財富從哪裡來?早年章嘉大師教我,我命裡頭沒有財富,可是弘揚佛法需要財富,財富不必自己享受,要做好事,這就對了。財富從哪裡來?財布施。沒有錢布施,我跟老師說,我收入微薄,生活費用都很困難,哪有錢布施?!老師問我,一毛錢有沒有?我說有,可以。一塊錢有沒有?我說還行。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布施,要長存布施的心,遇到有緣,隨分隨力就是圓滿功德。因為那個時候開始去寺廟,去寺廟主要的目的,是借經書來讀,抄經書。《藏經》大部借不出來,怕遺失,就借來抄;小部頭的,分量少的,可以借回家來看。就遇到有印經的這個機會,印經有人發心,拿了一張紙,大家寫名字,捐錢,捐多少錢,我們一毛、二毛、五毛、一塊也收,不拒絕。還有一個放生。我就做這兩樁事情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老師教我這三樁事情,叫我一生要做,愈做,愈施愈多。真的不是假的,感應不可思議,這三樁事情都產生了效果,財富財用不缺乏了。

  我學印光法師,只做一樁事情,印經布施。我不蓋道場,蓋道場,我覺得把人家供養的錢埋在地下,不起作用。我一生不搞道場,統統印經。

  印光大師一生就印經,還有善書,勸人行善的,以這個為主要的一樁事業,救濟要做,有災難救濟的時候,都是從印經這個項目之下提出一部分的錢,拿去救災。都這麼做法。

  以老和尚做榜樣,我們偏重在教育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出好榜樣,一生教學,他也沒有道場,沒有建過一個道場。他過的是游牧生活,晚上是樹下一宿,白天是日中一食,生活非常簡單。有學生,我相信不少過三千人,這麼大一個團體,每一天講經教學,四十九年沒有一天放假過。他教學循序漸進,把學生帶起來了,先辦小學,“阿含”。講《阿含經》就是小學,打基礎,十二年。十二年之後講“方等”,提升了,好比是中學,向上提升了,八年。基礎,你看二十年,二十年扎的根才講“般若”。“般若”是等於大學,是他主要要講的,沒有二十年根底不能學“般若”,你聽不懂,你會產生誤會。最後的八年好比是研究所,專門幫助具足戒定慧的提升到成佛,就是幫助他們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拿到最高的學位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是這個意思,這都是我們要知道的。

  所以佛法的“行”就是布施——財布施,法布施,無畏布施。遇到緣,一個人也要施,多人也要施。歡歡喜喜,幫助人,成就人。

  “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”,真正一個人想求學,不能不幫助他。真肯學的人,真要幫助他。現在真肯學的人少,太少了。如何來培養?這是我們現在遇到的,一個大問題。

  扎根一定要從小,但是現在人從小都疏忽了,把這個時間錯過了,多半都是二十出頭,三十、四十才來學,這叫半路出家。我們都是屬於這種人。我是二十六歲才接觸到,二十六歲之前空過了。小時候還沾一點傳統文化的,沾了一點。抗戰之前我們住鄉下,這鄉下還不錯,桐城派的根據地,桐城是明清兩代學術非常興旺的一個地區,所以農村民間都讀書,不讀書的人很少,都有機會讀書。私塾,我在私塾好像讀過一年,這就沾到一點邊,以後沒有了,抗戰勝利回家去一看,沒有了。

  大家庭沒有了,我小時候住的家庭是大家庭。我們自己的家敗了,住在我姑媽的家裡,我姑父兄弟十個沒有分家,他們這一家,那個時候有一百多人,所以大家庭有印象。在他們祠堂私塾裡讀了一年,所以對傳統文化有個概念,提起來有個概念。許許多多人,年齡比我小的,這種機緣全沒有了,他沒有見過,沒有接觸過,根本就不知道。

  集結意境義寂師所說的:

  【解】義寂雲:“施諸有情,供養三寶。”可見手中所出“無盡之寶”、“莊嚴之具”、“所須最上之物”,端為上供與下施也。

  這些珍寶,我們今天沒有菩薩這種感應。但是接受十方供養,十方供養拿來干什麼?來種福田的。我們有沒有給他種福田,這就關鍵之所在了。如果沒有給他做真正種福田,修福的事情,因果要負責。這個錯了因果,往往最後都還是要墜到地獄、墮三途,很可怕!

  所以三寶門中的財物,是十方僧人共有。今天這些意思看不到了,今天廟都是所謂子孫廟,出家人不能隨便進去住。跟他不認識、沒有關系,他不接待你,能供養你一餐飯算不錯了。住在那裡他不肯接受,長住更不可能。

  真正修行人自己一定要知道,過去出家是好事,現在出家修行往往比在家困難。在家沒有人干涉你,出家干涉的人太多。

  【解】如《唐譯》雲:“諸寶香華、幢幡缯蓋、上妙衣服、飲食湯藥,及諸伏藏珍玩所須,皆從菩薩掌中自然流出。”普施眾生,“利樂有情”。

  這就說出,這出家人有神通,他會變魔術。這些東西都從他手掌當中出現了,像魔術一樣,魔術我們知道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,這就是有神通,六種神通具足。

  【解】於一手中流出如是無量無邊種種最上之物,正顯《華嚴》一多相即、圓明具德之玄旨。

  這後面,這一段,念祖說的好,用《華嚴經》來做證明,這個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,菩薩不思議的境界不是凡夫小乘所能夠知道的。

  【科】丁十、受化發心

  接受教化的人真正發菩提心。

  【經】由是因緣。能令無量眾生。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
  這一段重要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注解:

  【解】“由是因緣”,總指以上種種殊勝因緣,能令所化之眾生,發起無上菩提之心。

  這個是布施的目的。怎樣才能讓他發菩提心?這個裡面就應該要知道,布施。三種布施是以法布施為主,財、無畏都是補助,法布施是主。所以大經上常常說,種種布施,用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七寶布施,這財布施,那功德比不上為眾生說四句偈的功德。

  四句偈超過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什麼原因?財布施再多,心發不起來,受用有限,法布施幫助他覺悟,覺悟了他能成佛,他能超越輪回,他能超越十法界,自己成就必定化他,他將來度無量無邊眾生,這個功德多大。

  我們在三種布施裡頭,一定要知道法布施是主要的,財跟無畏那是配當的,最重要的是法布施,決定不能沒有法。沒有財沒有關系,決定有法,法布施太殊勝了!法裡面包含著有財。即使我們沒有給人家一分錢,不能解決他現前生活的環境,我們說法,我們用我們的精神、用的體力、用我們的時間,這叫“內財布施”。內財比外面外財果報還殊勝。都得搞清楚,你才喜歡。

  你要真正能把這個事情講清楚、講明白、講透徹,讓他歡喜布施,你就救了這個人,真的救了,為什麼?只要他肯修三種布施,這個人的財用就源源不斷而來,身心健康,法喜充滿,這是人都歡喜的。

  所以一定要勸人,不要只顧自己,要顧我們家親眷屬,度人先度家人,自己家人度不了你怎麼能夠度別人?鄰裡鄉黨都要照顧,再擴大,社會、國家、民族,乃至於全世界。今天科學技術發達,交通便捷,資訊發達,全世界哪個地方發生一點事情立刻就知道,旅游非常方便,這個工具要善用、要好好用,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如果用的不善、用的不好,要是造業的話,成就無邊的罪業。是罪、是福、是災、是禍,全憑自己起心動念,為自己就有麻煩,為眾生就有大福報。

  今天有個同修拿了三片光盤給我,是印度尼西亞悟聞法師講解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,大概是錄像,我還沒有看,我看它上面印了幾個字,“沒有版權,歡迎翻印”,好,這就對了。

  如果寫上“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”,那就完了,這就心量。版權沒有是利益全世界,這個福報多大?無量無邊。版權一有,你得多少利益,人印一次收一點版權費,無量無邊的功德當面錯過,那就太可惜了。

  這一生讀書,學佛之後,也就是二十六歲以後我看書不多了,很多書我都不看了。但是新書拿到我手,我第一個就看版權頁,如果印上“版權所有,翻版必究”,我就不看了。有很多人問我:為什麼不看?他心量太小,不是真智慧,我讀他這個書浪費時間,不想看。我教許許多多同學,真正有德行的人,他是希望東西能流傳久遠,有生之年他決定不出版。

  方東美先生,我們親眼看見的,李老師我們跟他十年我了解他,東西很多,不印書,問他為什麼?怕裡面有錯誤別人笑話,贻笑大方。李老師的詩、文,每天找時間出來,他自己都要看看,看了修改。他自己告訴我們,他作的詩可以趕上唐代、盛唐。一直到他往生之後,學生替他出版。如果是現在一般人早就他拿出去了,知名度高;他不要,他希望能夠永遠流傳後世,而不是一時。一時大家贊歎,再過個幾十年、一百年人家丟掉了,不再印他東西,毫無價值,這就沒意思了。這是前人給我們做榜樣。

  我這一生一本書都沒寫過,外面出版的東西是我講解的東西,別人找著這個錄音帶、錄像帶、光盤,寫出來的,我沒看,我不贊成,為什麼?不成熟,對初學有幫助,對向上提升幫不上忙。不要名聞利養!名聞利養怎麼傳出去?電視傳出去的、網絡傳出去的,這些東西。

  所以希望同學們在這裡,在一起學習得到利益之後有耐心,過個十年二十年之後,現在可以寫出來,放在書櫃裡頭,過個二、三年翻出來看看,不妥當地方修改,改個十遍時候出來大概可以像個樣子了。你要問我,我絕不干,我沒有時間,我要念佛求往生,我才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,所以多,不如少;少,不如沒有,這樣才好,著重在現前。慢慢還是“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”、“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”,“自見”就是開悟了,問題真解決了。

  【解】深表法藏大士,以無量心,發無量願,起無量行。一一皆稱真如法界。是故願無虛發,功不唐捐。故“能令無量眾生”,亦稱法界,“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”。此心即是真如本心也。

  “大徹大悟”可不可能?可能。海賢老和尚都可能,做榜樣給我們看。他大徹大悟,大概用多少年的時間,我的估計二十年。你看二十歲念佛,二十三歲到二十五歲,得“功夫成片”;三十歲左右,“事一心不亂”;四十歲左右,“理一心不亂”,當然之事,為什麼?他用心專,他沒有第二個念頭。只要像他那樣的專心用心,個個人都能成就,沒有不能成就的。

  修行在哪裡修?我們常常報告,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修,修什麼?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個功夫就得力了。還是起心動念、還有分別執著,一輩子都不能成就,念佛往生都會有障礙。所以要放下,心裡干干淨淨。善緣,利益眾生的,有這個機會就做,沒有機會不做。有這機會說明三寶加持,眾生有福;眾生沒有福,三寶不加持,我們想做也做不成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