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法門:女子的穿著要合格


  學生:尊敬的師父上人:慚愧弟子越溪,萬分感恩能夠有珍貴的機會聽從師父上人的教導,向本次祭祖活動呈上一份學習報告,題目是「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之根本」。

  近年來,目睹社會一代不如一代,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技能培養,都存在嚴重的滑坡的現象,十分令人擔憂。這是現代社會不注重教育嗎?顯然不是。因為現代社會對於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並且,世界各國因為教育的普及,人口的文盲率都是有史以來最低的,而平均學歷又是有史以來最高的。

  這種教育投入愈來愈多,人才卻一代不如一代的奇怪現象,引起許多有識之士的憂慮與深思。培育人才包括三個方面: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。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責任;學校教育則由老師主導;社會教育則掌握在媒體手中。因此,要讓我們這個時代人才濟濟,就需要三個教育的互相配合,三者之中又以家庭教育為根本,根本如果疏忽了,僅僅在學校教育方面下功夫,難免事倍而功半。

  家庭教育是天下太平之根本,這一點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,早在上個世紀初就已經明確指出來了。遺憾的是,近一個世紀以來,如何有效的將聖賢教育帶回家中,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。所幸的是,依然有一些家庭,傳承著中華傳統聖賢教育,給世人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。習主席一家就是其中之一。在老一代國家領導人之中,習仲勳老人家恐怕是家教最嚴格的。老人家勤儉持家,謙虛忍讓,心系人民,毫不利己,專門利人。因為老人持家嚴謹,習近平、遠平兩個孩子,常要穿姐姐剩下來的花布衫、花布鞋,因此為同學嘲笑。因為父親嚴格管理孩子的花費,甚至每花一分錢都要孩子記帳,所以習家子弟得以身居高位依然廉潔奉公。

  據孩子們回憶,習老常拉著孩子們的手,給他們講「孔融讓梨」的故事,告訴孩子們,習家的家風就是忍讓、謙讓、禮讓。由於老人家處處忍讓,令他蒙冤十六年而毫無怨恨。《了凡四訓》有言:「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,子孫往往驟發。」現在,習近平主席成為全國人民愛戴的主席,贏得了世界的尊重。如果說習家給我國乃至世界做出了實踐的榜樣,那麼,學者們則從理論的角度,證明家庭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是社會穩定、世界和平的根本。

  九一一事件發生後不久,澳洲昆士蘭大學和平學院,曾經開會討論世界動亂的根源,學者們問師父上人:世界動亂的原因是什麼?師父上人回答說:「動亂的根源是家庭教育。家庭像一棵大樹上樹葉,社會像一棵樹,樹葉如果都爛掉了,這個樹會枯死。今天,我們的社會,家庭沒有了。子女沒有受過教育,不懂得孝順父母、尊敬長輩,於是必定隨順煩惱習氣,胡作妄為,危害社會,這個社會哪裡還會有安寧?」

  這個結論與西方歷史學家的看法暗合。西方歷史學家將中國人數千年社會安定、文化代有傳承,歸因於國人普遍重視家庭教育。研究宋代家庭的國際史學權威伊佩霞教授(Professor Patricia Ebrey)說:歷史和現實都證明,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本。父母做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承擔著養育下一代、教育下一代的重任;而完成此重任,母親尤為重要,可謂家教是社會安定和諧的根源,而母教又是家教的根本。

  甲、為何家教為根本

  清朝末年、民國初年,中華民族正遭遇著深重的災難,印光大師特別指出:「世亂極矣,人各望治,不知其本,望亦徒勞。其本所在,急宜知之。家庭母教,乃是賢才蔚起,天下太平之根本。不於此講求,治何可得乎?」在傳統文化的私塾學校正在迅速消失的民國初年,印祖沒有將保護私塾教育做為首要考慮,而是在利用許多場合強調家庭教育、母教的重要,並特別指出家庭教育要結合因果教育,雙管齊下,方可轉化人心。「國家人才,皆在家庭,倘人人各注重家庭教育,則不數十年,賢人蔚起。人心既轉,天心自順,時和年豐,民康物阜,唐虞大同之風,庶可見於今日。是以憂世之士,莫不以提倡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,為挽回世道人心之據。」這正說明家庭教育是根本,學校和社會教育是輔助,因果教育是關鍵。

  乙、家庭教育的內容

  《禮記.學記》是現存的最早關於教育的專著,它指出:「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道」。所以,教學首重傳道,令接受教育者能夠明道、行道。人雖本性本善,但是沒有好的教育,還是會受到後天習氣的染著,不但其本善無法彰顯,甚至還會令自己變成習氣的奴隸。是故,教學則以「長善救失」為要。

  已故著名的翻譯家楊必女士,是楊绛先生的胞妹,是家中排行老八的小女兒,難免有嬌、驕二氣。一家人便善意的取笑她,幫助她做一位心智堅強的女子。如此次數多了,楊必就堅強了起來。再有人取笑,她都會很歡喜的跟著笑,滿不在乎。終於磨去了驕、嬌二氣而成為幽默的開心果。長大後,即使承受常人無法想像的苦難、面對巨大的政治壓力,楊必不但不會出賣自己的良心,還能樂樂呵呵的突破重重困難,完成譯作。傳統文化的家庭教育,幫助孩子在充滿愛心的磨煉中,斷除煩惱習氣,完善人格。「長善救失」不僅要幫助孩子斷除習氣,更重要的是啟發他孝敬之心,使之一生不改變,並且能將這個推廣至萬事萬物,即「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」。

  家庭教育包括倫理、道德、因果以及宗教教育四個方面。倫理道德的教育首重《弟子規》;因果的教育是《太上感應篇》;宗教教育在取決於家庭的信仰,如果是佛教徒,《十善業道經》就是入門的基礎教材。這三本薄薄的經典,是五千年來傳統文化教育的精華總結。如果能夠真正落實其中的教導,就會發現,它們可以說是現代家庭「鎮宅之寶」,不但要真正力行,更要將聖賢君子的教育永遠傳承下去,家道必然綿長久遠!

  俗話說「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」,家庭教育往往是幾代人積累的結果。教育的目的,是幫助孩子成為聖賢君子,教育的重點,便是幫助孩子「愛敬存心」。習老雖然家教嚴格、似乎不近人情,但是老人對子女深沉的父愛非言語可以形容。老人受辱入獄,未曾為自己的處境而哀歎,但卻會因思念孩子而老淚縱橫。習老重歸政壇之後,教導孩子的是敬愛人民。由此可見,「父子有親」是所有德行的起點,從這個愛心延伸出去,便是「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」。是故,父母真正對孩子毫無保留的、充滿智慧的愛心,是家庭教育得以成功的根本。

  傳統的家庭教育,依然是值得現代人學習、參考的對象,因為它是中國實踐了幾千年證明有效的方式。中國雖然經歷朝代的變革,但是教育制度從來沒有改變,證明了這個教育實踐之偉大。師父上人說,中國過去的家,對於這個社會貢獻非常偉大,長治久安是家造成的,就是家庭教育。家庭教育是私塾,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學校。因為中國過去是大家庭,每個家有祠堂,這是紀念祖先的地方,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,念念不忘老祖宗的教訓。每個家有家規,有家規、家道、家學、家業,所以傳統的大家庭是個社會團體。現在家沒有了,古人講:「家不齊(家要是沒有規矩),社會就亂了;子不教(小孩要不好好教他),人心就壞了。」由此可見,雖然恢復傳統的大家庭是很困難的,但是恢復家庭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的教育,不僅是可能的,而且是當務之急。

  丁、家庭母教

  丁一、何為母教。

  「父子有親」是自性第一德,它體現在母子之間,便是母教。《說文解字》對「教」的解釋是「上所施下所效也,從攴從孝」,「攴」是指小小的擊打,「孝」是指善事父母。是故,「教」的本意,是通過上一代善事父母的行為,以啟示下一代效法。失去孝道,則教無以立;未能力行孝道,則為失教。是故,所謂「母教」,便是為人母者,將自己孝順父母、敬事公婆、助夫成德、勤儉持家、潔身自好等行持,啟示孩子,幫助孩子彰顯其本性本善的性德。

  丁二、不同時期的母教。

  丁二.一、胎教。

  母親對孩子的教育,是從一入胎就開始了。古聖先賢非常重視胎教,如果說母教是天下太平的根本,胎教就是成就聖賢的根本。《禮記》有言:文王的母親太任品行端莊誠實,一切事情,只有合乎德的才做。當她懷著文王娠的時候,眼睛不看那不好的事物,耳朵不聽不當的聲音,嘴裡不會講出傲慢的話。睡的時候很端正,坐的時候也不偏著身體,立的時候,兩腳就平平正正。平時不吃奇怪的食物,不吃割得不方正的肉。座位擺得不端正,她就不坐。所以後來生了文王,生下來就很聰明神聖。君子說,這是太任能夠應用胎教的效果。

  由此可見,古人教孩子的方法是從孩子入胎開始,就要保護他不受到外面環境的染污,此為「長善」。母親懷孕,十個月中只有善念,沒有惡念,讓胎兒感受到母親的正氣。言語柔和,決定不能發脾氣,不能有愛欲,就是夫妻在一起也都要保持禮節,不讓這些不安、貪欲影響孩子。胎教之重要,可謂確立孩子一生的禀性,能不重視嗎?

  丁二.二、幼教。

  孩子生下來,母親就要全力保護好孩子,不僅要盡量母乳喂養,更要在家中為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,創造出和諧、正面的氣氛。父母能夠將《弟子規》做出來給小孩看,就是最好的嬰幼兒養正教育。印祖曾言,無論何人,「即婢僕小兒,亦不許打罵。教其敬事尊長,卑以自牧。務須敬惜字紙,愛惜五谷、衣服、什物,護惜蟲蟻。禁止零食,免致受病。能如此教,大了決定賢善。若小時任性慣,概不教訓,大了不是庸流,便成匪類。此時後悔,了無所益。古語雲,教婦初來,教兒嬰孩。以其習與性成,故當謹之於始也。天下之治亂,皆基於此。」諺語雲:「三歲看八十,七歲看終身。」小孩子看到三歲,一千天,所接觸的都是正面的,沒有負面的,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。這樣聖賢教育的根基扎下去,孩子會成為聖人;即使達不到聖人,也會是賢人。是故,聖賢是教出來的。

  於此同時,印祖特別強調務必要在孩子幼年,思想觀念還處於養成之時,常常說善因善果、惡因惡報的故事給孩子們聽。「小兒從有知識時,即教以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之道,及三世因果、六道輪回之事。令彼知自己之心,與天地鬼神、佛菩薩之心,息息相通。起一不正念,行一不正事,早被天地鬼神、佛菩薩悉知悉見,如對明鏡,畢現丑相,無可逃避。庶可有所畏懼,勉為良善也。」這一點,是這個時代的幼教所缺乏的,但卻是安定社會、培養良才的最重要的一方面。遺憾的是,現在聖賢教育喪失了,因果教育被視為迷信。不但講起來大家都不相信,並且由於母親要出去工作,還在嬰兒時代的孩子,普遍會交給保姆或者祖母、外祖母帶。令孩子在一生中最重要的學習階段,所學習、效法的不是母儀,所聽到很可能是電視上的言談舉止、思想觀念,十分可惜、可歎!

  師父上人說過,因果教育的城隍廟對於社會大眾的震懾作用,比警察局更有效,而且還能防患於未然。倫理道德的教育讓一個人羞於作惡,而因果的教育則讓一個人不敢作惡。這個震懾作用,便是以「禮」來治理社會的效果,「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」。

  禮制雖然不存,但禮的教育卻依然可以在家中實踐。它端在於母親的用心,母親如果能夠在孩子小的時候,時時將因果報應的故事講給孩子聽,展示給孩子看,令其先入為主,自然會對社會不良風氣有了免疫力。雖然很多地方已經沒有城隍廟了,但是著名的江逸子先生將「地獄變相圖」用國畫的方式畫了出來,印成了精美的畫冊,備一本在家中,等於將城隍廟的教育請回家裡。平日所見所聞,抓住每個機會進行因果教育,讓孩子有所畏懼,也幫助母親不斷深信因果,知道如何修善因、得善果,從而令母親真正能托起全家的未來,真的是教學相長。

  丁二.三、青少年、成年時期的母教

  賢母對於子女的教化,伴隨著子女一生,從古至今,都不乏優秀的母親為天下人所效法。《韓詩外傳》就記錄了一則「田子為相」的故事。在春秋戰國時期,田稷子給齊國做宰相,三年之後退休回家。拿了一百镒黃金,奉給母親。母親就問:「孩子,你怎麼得到這麼多黃金?」田子說:「是國家給我的俸祿。」母親說:「你做三年宰相,難道就不吃飯、不花錢了嗎?你這樣管理公務,肯定不是毫無私欲吧。孝子奉事自己的父母,要竭盡誠意,不義的東西,不能拿到家裡。做人家的臣子,卻不能忠心耿耿,就是不孝了。孩子,你應該把錢還回去。」田子非常慚愧,就回到了齊國朝廷,將所有錢財奉還,並請求治罪下獄。齊宣王感歎田子母親賢明,又對田子明道行義感到高興,就豁免了田子貪污罪,還聘請他為宰相,又將錢贈送給田子的母親,以嘉許她教子有方。

  俗話說:妻賢夫禍少。賢妻多為良母所教,如少時有良母教育,及長又有賢妻相輔,必能為社會做出貢獻。是故印祖雲:「善教兒女,為治平之本,而教女尤要」。

  丁三、母教的次第

  丁三.一、和與敬是母教之始

  古人雲:「君子之道,造端乎夫婦。」這句話意思很深,用在教育子女方面,則體現為,夫婦若能夠和睦相處、互相尊重,子女必在心靈方面得以健康成長。反之,若父母意見相左,時有不和,則子女多不知所措,難以與他人相處,甚至有心理困擾。遺憾的是,現代社會常常出現夫婦缺乏尊重,互不體諒,甚至離婚的情況,遂令問題兒童、問題青少年愈來愈多。因此,和敬是母教之始。和敬的教育,從恭慎對待婚姻開始。淨空老法師指出:「婚姻雖然表面上是兩個人的結合,它實際上是道義的結合,與社會、國家,乃至虛空法界都有密切的關系,要對祖宗、後代負責,對社稷、天下負責」。

  家庭的任務有二,一是祭祖以傳承家道;二是養老育幼以期代代出人才。由此可見,一個家有無孝子賢孫,一個國家有無聖賢人出世,一個時代能否實現太平盛世,全都在於母親能否相夫教子,能否持家睦族,能否傳承傳統的家風、家道、家學。這是女子在一個家庭中的重任,在一個國家中的角色,在一個時代中的關鍵所在,也就是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之所在。是故,印祖常說:「治國平天下之權,女人家操得一大半」。

  正因如此,古今中外各個民族都非常看重女子之謙德,認為好的女子應該能夠孝順父母、性情柔和、言語少而神態安定,舉止娴靜而知所進退。在古代,女子在出嫁前三個月,她的母親及族中長輩會鄭重的在莊嚴的廟堂上,教授女子有關婦德、婦言、婦容、婦功之四德,並且在學成之後還要祭告祖宗,以成就女子柔順的德行。及至婚禮當天,也有一系列的禮儀,以明示身為媳婦應孝順、謙恭。

  《聖經》有言:「有賢婦為妻,是一種福分;但是只有敬畏上主的人,因自己的善行,才能得到她。她不論是富是貧,心神總是快樂,時常面帶笑容。」(德26:1—4)「沉默寡言而明智的婦女,是上主的恩賜。受過好教養的人,是無價之寶。聖潔而知恥的婦女,乃無上的恩賜。貞潔的靈魂,實尊貴無比。」(德26:17—20)《聖經》的教導與我國傳統教育暗合。遺憾的是,現代社會對傳統女性教育產生了很大的誤解,斥之為封建。如果和《聖經》互參,相信能夠消除此誤解。

  對家庭教育而言,謙和的女子事奉夫君,必心存恭敬、態度婉然;而男子亦因敬重夫人,而時時注意端心正意、不失威儀,夫婦相敬如賓,同心同德。夫婦之間的和敬,是培養孩子恭敬、誠意的最好身教,這正是「孝為百善之根,敬為立德之本」。今天的社會,女子常因其社會責任而疏於陪伴子女,不能教化子女,這就大錯特錯了!印祖於百多年前已經對此扼腕歎息,稱之為「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」。是故,身為現代母親,首先要修信德,堅信本性本善,只看好樣子,不看壞樣子,切不可生絲毫對立、不敬的心念;其次要創造整潔、充滿正能量的家庭環境;繼而隨緣隨分的將教學資料帶入家中,在其樂融融的環境下,令家人逐漸感染到傳統文化大家庭深厚的愛心,將聖賢教育帶回家中。唯其如此,才能幫助家人明其明德而離苦得樂,正是「相夫教子,敦親睦族,教學為先」。

  印祖雲:「吾嘗謂治國平天下之權,女人家操得一大半。以相夫教子於家庭之中,俾有天姿者,即可希聖希賢,大立德業。無天姿者,亦可循規蹈矩,作一善良人民。若捨此不講,而專欲操權與男人同,則是亂天下之第一大禍也。」

  瑪格麗特.撒切爾夫人,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好的首相,然而當撒切爾夫人離開政壇的時候,她突然意識到,自己為了從政而犧牲家庭是多麼的錯誤。她曾私下對同事說:「如果時光能夠倒流,我絕不會步入政壇,因為我的家庭已經為我的從政之路付出了過高的代價。」自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首位女性首相之後,愈來愈多的女性活躍在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等各個領域,也做出了出色的貢獻。然而,鐵娘子淒涼的晚景、家庭的痛苦以及悔不當初,渴望回歸家庭的肺腑之言,印證了印祖的教導,字字句句真實不虛!

  丁三.二、端心正意是母教之源

  教乃上行下效也,母親的心行、言語,無時無刻影響著子女。言縱未出,身教已見,身教之正,源於心正,即「當自端心,當自端身,耳目口鼻,皆當自端」,這是身為人母者延續一生的生活態度。唯其如此,女子才能漸入聖賢之境,而母儀夫家。同時,母親幫助子女長善救失的同時,亦長養一己之善,救己身之失,正是「善莫大於教子」。世亂至此,欲繼往聖之絕學,若無一番克念作聖的功夫,若非下決心與物欲做一番格斗,聖賢教育實難入門。

  盡管母親可能與聖賢教育相見恨晚,古人亦雲「知來者之可追」。母子本為一體,母親何時覺悟,奮力改過都不為晚。只要一息尚存,為人母者皆可因改過而得以盡分,所謂「一念猛厲,足以滌百年之惡也」。另一方面,母親改過之心雖然猛厲,切不可苛求子女速斷習氣。各人根性深淺不同,習染厚薄不同,母親每日與孩子一起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,如此漸修,自然「功夫到,滯塞通」。母子於不知不覺中成就君子之德,所謂「縱去遠,以漸跻」的教育成果,母子皆可證得。

  丁三.三、婦言、婦容,母儀二要

  婦言:和顏愛語

  身為人母,修身必先謹言,女子之德,貴在貞靜,女子言語少,則易行止專注、安定。母親的言語往往是孩子聽到的第一句話,若不能幫孩子樹立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之德,可謂失教。佛門常說,「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贊僧」,同理,身為母親,口吐蓮花,言語柔和,無論對孩子還是對夫家上下,皆宜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「和顏愛語,勸谕策進」,自然家和萬事興。母親的心正、言正、行正,即可在家庭中樹立正氣、培育正能量,讓一家人沐浴在朝氣向上的氣氛中,和樂融融。子女兒孫,才高者能夠造福一方,平庸者亦能盡己所能,服務社會;待嫁之女,有聖母之資,新婦過門,亦有禮讓之德。又母親若常在孩子幼小時,常常講述善因善果、惡因惡報的道理和事實,則孩子心念端正,不敢造次,因而絕禍患之惡緣;即便逆境現前,也不會怨天尤人。所謂祖德蔭庇,便是如此。

  婦容:開正氣之風

  婦容是女子四德之一,這一點易被世人所誤解。然婦容雖看似為個人私事,實則流弊深遠。現代社會崇尚穿著暴露,認為這樣可以展現女性美。這其實是誤解,因為這往往容易令他人生非分之想,遂於無意之中招惹禍患之余,亦種下地獄罪業。相反,如果女性穿著得體,儀態大方,令人望之而生歡喜、恭敬,如此母儀,自可為當世、後代所效法。對兒子而言,母親的儀態令其建立健康、正確的審美觀念,不至於成人之後被欲望所蒙蔽。對女兒而言,母親優美、得體的妝扮令她耳濡目染,長大之後自然不會受到不良潮流影響。由此可見,婦容並非個人小事,切不可任性而為,亦不可潦草對待。母親就是這樣在一點一滴的日常生活中,逐漸令社會形成美好、良善的社會風氣。

  丁三.四、「無我」為母教之指歸

  母教,歸根結柢是無我的、智慧的大愛。母愛之偉大,便在於母親完全忘卻自我,全心全意養育孩子、承傳家道,真正給家庭帶來和睦、安寧。從造字上看,家中(宀)有了賢女子(女)則「安」,女子於持家,行有所止,皆有所法,不失禮,則「定」。是故,社會安定必肇端於家中,家中安定必源自母親。

  總之,傳統文化教育下的女子,最值得贊歎的,便是她們能夠完全忘我。國學大師辜鴻銘以搶救中國傳統文化自期,他說,傳統中國女性以其宗教般的無私奉獻,成為中國家庭的守護天使,令其家成為人間的小小天堂。

  丙、結語

  三千多年前,閃米人用古希伯來文寫下了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女性、理想的母親。誰能找到這樣一個德行出眾的婦人?她的價值遠遠超過紅寶石,丈夫對她完全放心、信任。天未亮,她就起床忙碌,為家人做好早餐,並給閨女們特備一份。她紡紗織布,經常手不辭紡錘,指不離紗桿。下雪了,她也不必替家人擔心,因為家人都穿得漂亮、暖和。她出言巧慧,柔聲細語、和善可親。她精心的照顧一家而不吃閒飯。她的孩子起床就向她祝福,她的丈夫也是如此,並對她贊不絕口。

  同時期的中國,周朝出現了三位聖母,將這種理想的母親做到了極致,開周代八百年之基業,亦以其勤勞、端正、懂得胎教、尊師重道,而成為後世女子之榜樣。妻子被稱為「太太」,亦是國人期許每位已婚的女性都能成為聖母。

  幾乎是同一個時代,佛陀釋迦牟尼佛,正在印度,用幾乎相同的教導,教化一位傲慢的媳婦玉耶女,如何謙卑奉事夫家,以成就女子之德行。佛告訴她說,奉事夫家有五善:一者、後臥早起,美食先進;二者、撾罵不得懷恚;三者、一心向夫,不得邪淫;四者、願生長壽,以身奉使;五者、夫婿遠行,整理家中,無有二心,是為五善。佛陀又說,善於相夫教子的女子是真善知識,她「奉事夫婿,敬順懇至;行無違失,善事相教;使益明慧,相親相愛,欲令度世」。

  三大古文明對於成就賢妻良母之女子德行,雖未溝通,竟然暗合。唯以中國傳統文化婦德、婦言、婦容、婦功之四德最為簡明扼要,易於推廣。總之,母親將《弟子規》(倫理道德教育)、《感應篇》(因果教育)、《十善業道經》(聖賢教育),用身教完完全全的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。聖母如此潤物無聲的讓孩子接受古聖先賢的教化,如同守護的天使、睿智的老師,這就是一位女子對家庭、對社會最大貢獻。

  古羅馬天主教神學家、哲學家奧古斯丁(Aurelius Augustinus),曾以「上帝之城(De Civitate Dei)」比喻美好的家園。他說,上帝之城的人民皆有德行,受上帝之愛的蒙化而無私無我,令其城池、家園成為人間天堂。而中國歷代無數賢妻良母們,以其柔順婉約的女子四德,令其家無論貧富,皆可成為人間天堂,安寧、美好、崇尚道義。家如此,國亦然。

  最後,印祖的教導給本篇做了一個最好的總結。「家庭教育,因果報應,乃現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極要務。若不從此下手,則凡所措置皆屬枝末,皆可偽為。俾舉世之人,同注重於家庭教育與因果教育,而家庭教育,母教最要。使賢母從兒女小時,以身率其敦倫盡分之事,又日為宣說因果報應之理,其兒女決定皆成賢人,又何有越理犯分,傷天損德等行為乎?所願匹夫匹婦,各任其責,庶可賢人傑出而匪徒革心,禮教興行而天下太平矣。」

  以上是弟子一點粗淺的資料匯集,弟子很慚愧,不會做人、不會做母親。在此,恭請尊敬的師父上人、諸位老師大德慈悲教導。阿彌陀佛!慚愧弟子越溪頂禮敬呈。

  老法師:越溪這一篇心得報告,是當前社會,不僅在中國,在全世界,都是最重要的參考資料。如果人人都能夠體會得,認真努力向這個方向去走,不但能救自己,我怎麼說能救自己?現前社會,諸位要是冷靜,可以觀察得出來,人,這生命結束了之後,並不就是完了;如果完了,那這些東西就沒有什麼太大意義了。人死是身體死,靈性沒死,身不是自己,靈性是自己,這個東西還有來世,有來生,來生到哪裡去?造作惡業的沒有不在三途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多麼可怕。所以我覺得,救自己比什麼都重要。怎麼救自己?忏悔,徹底改過自新,讓自己從今而後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合乎正道。只有自己能從三惡道走出來,你造作這個業肯定受這個報,誰都救不了你,佛菩薩再慈悲也無可奈何,自作自受。

  她這裡提到了,現在這個社會,女孩子的穿著、打扮,那是什麼樣子?是地獄的形象。女子的穿著,大概就是我們看到伊斯蘭的婦女,基督教跟天主教的修女,那個穿著合格,其他合格的穿著少了。這個穿著就帶給你三途的果報,你說多麼可怕。這一篇報告,給她們是個嚴重的警告,也是個幫助她回頭的警惕。文字非常好,我們也要在這個祭祖法會裡面推廣。

資料恭摘: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(第一0八集)  2014/12/9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42-0108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