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法師:你不要這個東西,你學佛就學不成

    

  現在人不要《弟子規》,換句話說,不要孝順父母,不要尊敬師長,不要了。我們對這個事情,不能不深入的去研究、去觀察。你不要這個東西,你學佛就學不成,為什麼?十善業你決定做不到。十善業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,因果的基礎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,就是《弟子規》的基礎上。我學佛六十年,教學五十三年,深深體會,我們許許多多同學學佛功夫不得力,原因在哪裡?原因在沒有根。這個根,補,很難補得出來,今天大家學習儒釋道三個根是從文字上學習的。古時候這三個根是在童年時候學習的,尤其是《弟子規》的根,是嬰孩時候學的。

你剛剛出生,你張開眼睛會看,豎起耳朵你會聽,你已經在學習了。而《弟子規》是你的父母把它做出來,做給你看,你的父母還很年輕,他的父母也還在,你看他怎樣孝順他的父母,他怎樣尊敬他的長輩。這個嬰兒天天在看,看了三年,一千天,這個印象深刻,根深蒂固。所以《弟子規》不是教小朋友念的、背的,不是,是父母、大人在他面前做出來給他看,他是這麼學會的。到六、七歲上學了,父母對老師那種尊敬讓他看到,他就學會尊師重道。稍長,八、九歲慢慢懂事了,老師教這個學生為什麼要孝順父母,把道理講給他聽,他已經做到了,道理講給他聽。父母教育兒女要尊師重道,把尊師重道的道理講給兒女聽。父母跟老師密切配合,把這個人教出來,叫根深蒂固。我們現在這個根都沒有了。

   我這個年齡算很幸運,生長在廬江,這個地區是明清兩代桐城派的發源地,桐城是個學派。所以文風鼎盛,就是讀書的風氣盛。農村裡面的小朋友都念書,家家祠堂都辦學,私塾,私塾是家學。中國古代的教育,家庭負最主要的使命,教育是你家裡辦的,你家不辦教育,你的家就不能夠存在。古時候是大家庭。我在出生的時候,家庭裡面人雖然很多,但是家敗了、衰了。所以,我三歲搬到東鄉,老家在北面,在金牛鎮,搬到順港,我的姑媽嫁到那邊,她們的家族也挺旺的。我所記得的,我自己老家不記得了,三歲離開不記得了,沒有印象。但是在順港的時候印象就很深,三歲搬過去,我十歲離開的。我姑媽家裡面,十個兄弟沒有分家,大家庭,所以那個時候人口大概有一百人左右的樣子,是個旺族。祠堂是學校,從前小朋友是這樣學出來的。我們對於傳統的教學,大概是在六、七歲以前沾這麼一點邊。八、九歲的時候教育就改變了,鄉村裡頭有短期小學,兩年結業的,短期小學。不再念古書,像《千家詩》、《千字文》這些東西不念了,但是它還有一門「公民」的功課,還講一點倫理道德,新編的,不是古書。抗戰爆發之後,抗戰爆發那年我十一歲,好像到十二歲,「公民」就沒有了,改成「社會」。距離我們傳統東西愈來愈遠,沒有了。我弟弟小我六歲,他根本就不懂得有「修身」、「公民」這個,他連這個印象一點都沒有,因為到他上學的時候已經沒有了!

   這是我們疏忽,把老祖宗的東西不要了,這心怎麼發得出來?孝親尊師的概念沒有了。所以我們東西學不好,怎麼學都不像。這是讓我深深的體會到,特別是印光老法師的一句話,我體會得很深,老人講的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,誠敬沒有了,誠敬到哪裡找?我們腦子裡誠敬的概念跟古人誠敬不一樣。字是一樣的,音是一樣的,意思不一樣。古人那種誠敬我們體會不到,作夢也想不出來,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,沒有看到過,沒有聽說到過。古書有人讀,他能不能體會到?很難。為什麼?他如果讀的能消化,能夠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指導的原則,他會體會到。如果念書是念書,生活是生活,念書跟生活連不上來,那就他永遠體會不到。

講解,依照古人的注解,依照古人注解沒錯,但是是自己的意思,不是古人的意思。這就像經典一樣,開經偈上說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我們永遠不知道如來真實義是什麼。可是古人有句話說得挺有道理的,說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能夠體會到古人真實義。這個千遍要怎麼念?要像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頭告訴我們那個原則,那是修行的綱宗,「離文字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」,這樣的念一千遍、二千遍、三千遍,你能夠體會到意思。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科注(第二十集)  2011/10/19香港佛陀教育協會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