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禮旭: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

    

君臣關系,我們也是要勸誡,當臣子的有責任勸誡他的君王。提到勸誡,我們一定會想到哪個大臣?唐朝的魏征。魏征其實是個,我的感受應該是個很可愛的人。他一開始輔佐唐太宗,他都把話先講在前頭,很有語言的藝術。他就跟唐太宗說:皇上,我不要做忠臣,我要做良臣。唐太宗聽了覺得很納悶,為什麼不做忠臣要做良臣?魏征接著說:因為做忠臣都要被砍頭,做良臣才不會沒命。唐太宗一聽就在那邊哈哈大笑。其實唐太宗是個聰明人,他在那裡哈哈大笑的時候他會想:忠臣都是被誰殺的?被暴君殺的;假如我把他殺了,那我不就變什麼?變歷史上的暴君了!所以,其實魏征這段話已經讓他自己這個命已經可以先保住了。

  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過失的時候,都對他直言不諱,他也常常提醒唐太宗,“水可以載舟,亦可以覆舟”,人民可以擁護你,成就你的功業,當你不愛惜人民,他同樣可以把你推翻。所以,唐太宗也是時時戰戰兢兢治理國家。有一次魏征進谏的很激烈,把唐太宗氣得半死,然後氣沖沖就跑回他的寢宮,邊走邊喊,“氣死我了,我一定要殺了他”,就這樣氣沖沖走回他的寢宮。他的皇後就看到了,看到他氣得半死,皇後心裡想只有誰可以辦得到?只有魏征辦得到。皇後馬上就去換了非常端莊的衣服,很正式的衣服,換好以後就走到唐太宗面前,就跟他跪下來說:恭喜皇上!賀喜皇上!唐太宗本來氣得半死,對皇後這個舉動覺得莫名其妙。然後皇後就說:皇上,一定有明主出現,明君聖主出現才有臣子敢這樣直言不諱。結果唐太宗一聽轉怒為喜:那我是明主!所以,一個太太對先生可有很大的影響,假如這個時候皇後又進了魏征幾句讒言,我看“貞觀之治”可能就改寫了。

  所以一個家的興旺,一個朝代的興旺,絕對都是非常多人的付出,非常多人的參與才可以做得到。我們明白這一點,在人生當中成就的一些事,一定要把功勞回饋給所有的人,一定是眾志才可以成城。所以,唐太宗不止有魏征,還有身旁皇後,這麼多賢德之人的輔助。

  後來魏征去世了,唐太宗哭得很傷心,他說:我有三面鏡子(以前都是銅鏡),“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”,可以把他的衣服、帽子戴好;“以史為鏡”,用歷史來觀照自己的施政,“可以知興替”,怎麼做才可以讓朝代興,怎麼做會讓朝代敗,他可以從歷史觀照的到;“以人為鏡”,用到一個賢良的大臣來勸誡他,“可以明得失”,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,進而去修正。唐太宗說他有這三面鏡子,而現在已經壞了一面,就是魏征死了。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來,一個賢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、愛才,他才能夠贏得這些大臣對他的信任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