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法師:如何修學才能成功?

當年我親近李炳南老師的時候,正式要拜他做老師,跟他學佛, 他提出三個條件:'第一、從今天起,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,其他的任何法師、居士大德講經說法,都不准聽。 第二、你從今天起看書,不論是看佛經,或是其他的書籍,不經過我同意,一律都不准看。 '第一個不准聽,將你的耳朵塞住了。 第二不准看,又將眼睛遮住了。 還有' 第三、你從前所學的,我統統不承認,一律作廢;從今天起跟著我從頭學起。 '這三個條件,哎呀! 想想很苛刻啊! 乍聽者,這個老師很專制、跋扈、不講理啊! 好像貢高我慢得不得了,瞧不起人啊! 我最後想想,還是接受了,拜他為師。 那裡知道, 這就是戒條,就是教我斷煩惱。 多聽、多看,多煩惱;少聽、少看,不聽、不看,就沒煩惱 。 啊! 原來老師是用這個方法來教我'煩惱無盡誓願斷'啊。 我遵守他的教導,半年以後,果然妄念少了、心清淨了、智慧增長了,真是得利益。

老師的教誡要我遵守五年,我非常感激他,因此得到真實的受用,我自動的再加五年。 我遵守他的三條戒十年,這樣奠定了學佛的根基,這就是'煩惱無盡誓願斷'。 心地清淨之後,老師的教法開放了,他勸勉十方參學。 參學是什麼? 就是任何人講都可以聽,妖魔鬼怪講也可以聽,什麼書都可以看。 為什麼呢? 一切見聞對你只有好處,沒有壞處,因為你有能力辨別邪正、是非,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。 有了這樣的能力,老師就會放你出去參學。 原來初學的人並未具此能力,聽這個,這個好,跟他走了;聽那個,那個好,被他轉了。 就像小孩童,父母要看得緊,因為他不知邪正、是非,不識得失利害! 老師真是大慈大悲啊,保任誨導,盡心盡力,所以學佛要走這麼一條路——親近善知識。 遵守老師三條戒律,這叫'師承'。 德學的成就一定要有老師指導。

良師難遇! 好老師到那裡去求啊? 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成熟才遇到。 一生遇不到的人太多。 所以有人說:'法師! 你很幸運,遇到好老師。 我們到那裡去找? 我們跟誰去學呢? '這是真的! 師資之道,真是可遇不可求,非常難得,這是機緣。 自己真的要種善根、培養善緣。 若是實在遇不到,也有方法,那就是學古人。 往昔李炳南老師教我,他非常謙虛的說:'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。 '他教我學印光法師。 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,他勉勵我以印光法師為師。 我那時候初學,還沒有出家。 他告訴我:'古人不要學蘇東坡,今人不要學梁啟超。 這兩個人都是大佛學家。 他們在佛學上是大家,但在學佛上沒有成就,不能學這兩個人。

'所以他就叫我學印光大師。 這是今日之下最好的模範,最好的典型。 這也就說明,當我們找不到真正善知識時,可以找古人,做古人的私淑弟子,用這樣的方法成就的人很多。 在中國第一個以古人為師的是孟子。 孟子學孔子,孔子那時已經不在世了,但孔夫子的書在世間,他就專門念孔子的書,由書中接受孔子的教訓,一心學孔子。 他就是跟定這一位老師,專學一個人。 他學得很成功,所以中國歷史上稱孔子為大聖、至聖,孟子是亞聖。 以後採取這個方法得成就的,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,最著名的是漢朝司馬遷,他寫中國第一部史書'史記'。

司馬遷學左丘明,他只學一家,專門讀誦左傳,學左傳的文章、學左傳的修養,他學成功了,成為一代文豪。 又如唐朝的韓愈,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也就是文起'八代之衰'的韓昌黎。 韓昌黎的老師是誰呢? 就是史記。 他學司馬遷,專攻史記,學史記的文章、教訓,而成為唐宋八大家的首領。 在佛門,明朝的蕅益大師,這是淨宗祖師。 他的老師是誰? 是蓮池大師。 當時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,蓮池大師的著述在世間,他就完全依照蓮池大師的著作來學。 等於跟一位老師學,聽一位老師教導;就像李老師當年教我一樣。 能找一位古大德做老師,這是決定不會有差錯的。 跟一個人學,學一家之言,學成功了,這也是有了'師承' 。

李炳南老師往年教給我的三條戒律。 我以為是他獨創的。 前年(一九八九)我在新加坡弘法,演培老法師邀我講演。 我看到青年學生很多,就把我過去修學的經歷,介紹給青年學生,希望他們能跟演公老人修學;跟他一個人學,學一家之言,必有成就。 我講完之後,演公老人拉著我的手到客廳裡面去喝茶,告訴我:他做小沙彌的時候,在觀宗寺,諦閑法師也是給他這三條。 我這才明白! 原來這三條,是中國祖師,代代相傳收學生的三個條件,不是某一個人的啊,這才知道真正的'師承'。 老師看重的學生,一定叫你遵守這三個條件,先把你的眼睛遮起來,耳朵堵起來,煩惱都進不去——'煩惱無盡誓願斷'。 真正斷了之後,煩惱輕、智慧長;然後放你出去參學! 那是——'法門無量誓願學'。

所以廣學、博聞是在第二個階段,絕對不是一開頭就法門無量誓願學,那就糟了,就害死人了。 你們今天若不相信,下面的比喻也許能體會到 。 你聽一位法師教導,便修一個法門;兩位法師教你定是兩個門路;三位法師,則如置身三叉路口;四位法師,如在十 ​​字街頭,不曉得應該怎樣學好。 疑問馬上就出來了。 所以跟一個人學,是對的、有道理的。 我們看古大德,在高僧傳、居士傳裡,常見學人跟一個老師,有跟二十年、三十年的,一直到開悟,才出去參學。 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。 我們修學佛法能不能成就,若不懂這個秘訣,不遵循這個道理,想要成功實在太難太難了。 你們找不到好老師,我給你們介紹'阿彌陀佛'做老師,'無量壽經'就是課本。 死心塌地念這一部經,念上五年,再看別的經。 這要有很大的耐心,這就是'定慧等學'。 除此一經,別的經都不可以看,就看這一本。 五年之後,再看別的經,體會就不一樣了 。 真的不一樣了。 因為你有相當的定慧修養,所以樣樣都通達了。

佛法的教學與世間的教學,在觀念和方法上皆不相同。 譬如世間人讀書,在大學裡選科系,要很慎重,要多方去選擇。 佛法教學不是如此! 他是希望你開啟圓滿智慧,將來這所大學所有的科係你統統都明了。 他是這樣的教。 從那裡學起呢? 從一門深入學起,所謂'一經通,一切經都通'。 因任選'一部經典'都可以,最重要的就是'一門深入'。 這一經未通,決定不能去看第二部經。 什麼叫通呢? 通是開悟。 從這一部經上得定、開慧,這才叫通達。 然後你看其他一切經典,一看就通達了 。

這有個比喻,世間人做學問,常說:做學問要像金字塔,先博,然後再精、再專精。 是由博而精。 諸位想想,金字塔無論怎樣高廣,它有極限的,到達頂點,就終止了。 佛法則不然,佛法像種樹一樣,先有根、有本,然後慢慢再長成枝葉花果,無量無邊。 他是從一點發生出來的、散發出來的,到最後是大圓滿。 結果是世出世間法,沒有一樣不通達。 所以他的教學方法不一樣,未來的結果也不一樣。 世間法的學問,往往到了極限就沒法突破,沒有辦法再擴展,也沒有法子再提升了;佛法則是沒有止境的。 諸位仔細、冷靜的去想一想,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才知道佛法教學的善巧,教學法的高明,絕對不是世間一般淺識之士所能夠明了的。 開頭好像是沒有什麼,後來的成就真的不可思議。 世學開頭好像是廣學多聞,到後來往往觸處不通。 它與佛法所採用的方法不一樣,結果自然不相同。

(淨空法師:《認識佛教》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