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-細講《弟子規》第40集-蔡禮旭老師

 

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-細講《弟子規》  蔡禮旭老師主講  (第四十集)  2005/2/23 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 檔名:52-116-0040

  諸位朋友,大家好!我們講到

  【能親仁。無限好。】

  這個『親』是時時刻刻,最重要要記住聖賢的教誨,不可以鬆懈。只要常常拿這「君親師」起來觀照自己有沒有做到,相信:

  【德日進。過日少。】

  相信人與人一定往愈來愈圓滿的一個境界去發展。上一次也提到只要領導者,只要父母、老師能夠遵守君親師,一定可以把員工、把孩子、把學生教好。相同的,今天同事之間可不可以作君親師,可不可以?可以。同事之間,我們都能夠遵守公司規則,以身作則給他看,這就是「作之君」;再來,同事之間常常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,有什麼好吃的,你都會毫不吝嗇跟他分享,讓他覺得你把他當親人一樣看待,這也是「作之親」;當他有什麼不明白,而你有很豐富的經驗,我們也很慷慨的指導他,這是「作之師」。所以同事之間要圓滿,也是可以用君親師來自我觀照,相信您一定可以在這個朋友的心目當中,是非常重要、非常有影響的一個他心目中的好朋友。

  那對於父母能不能作君親師,可不可以?對!所以「大道不器」,真正宇宙的大道絕對放諸四海皆準。因為人老了之後,有時候沒有薰習聖賢教誨,反而老年會很貪,所以孔夫子才告誡「老者戒之在得」,患得患失。所以這個時候就很需要為人子女好好的引導,勸他放下這一些執著,放下執著。當你要勸他放下這些執著,他的身心才會愈來愈愉悅。所以人老了是不是好命,絕對不是只看他吃得好不好,而是心靈有沒有提升。當我們要當父母心靈的好老師,一定要先做到君,以身作則。不然父母一定會說:你都這樣了,還講我。再來,一定要盡心孝順,那父母對我們的信任就愈來愈高。當父母那麼信任你,他要聽誰的話?當然聽你的。所以你就可以適時的給予他們引導、開導,也是作之師。用君親師時時觀照自己言語行為、起心動念,那就是真正時時親近仁德,親近聖賢。那就『無限好,德日進,過日少』。

  【不親仁。無限害。小人進。百事壞。】

  當我們不親近仁德之人,又是親近一些小人,那可能就會受到影響,所謂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。所以人對於環境的選擇至關重要。諸位朋友,您的孩子會不會選擇良師益友?會不會?我們曾經跟初中生演講,就提到有三個朋友一起出遊,到海上旅遊。剛好遇到大風浪,結果船沈下來。幸好三個人祖宗有德,沒死,漂到了一個荒島上,三個人在那裡相依為命。突然在這個沙灘上發現了一個神燈。諸位朋友,看到神燈要怎麼樣?幸好他們有讀過《阿拉丁神燈》,把它擦一擦。結果這麼一擦,這精靈出來了,他說:主人,我給你們三個願望,不過因為你們有三個人,三除於三等於一,一個人一個。結果這第一個因為他是開計程車的,他說我每天早也開晚也開,很辛苦,我的願望是可以有好幾台計程車租給別人,我當老闆。這個精靈說:小事一件。他就回去當他的計程車老闆。第二個在超級市場當僱員,有時候還要三班輪值,半夜還要值大夜班,所以他說當這個也很辛苦,我希望能夠自己擁有一家便利商店,我當老闆請人家來做。這個精靈說:小事一件。怎麼樣?就回去了。第三個人想了半天,平生無大志,只求六十分,也沒想過要幹什麼,所以都沒什麼願望,整天悠悠放任。他突然就想:我沒什麼願望,不過這個荒島也不錯,但是我一個人在這裡太寂寞了,我希望他們兩個回來陪我。有沒有聽到兩聲哀號?

  很多的孩子聽了都哈哈大笑,我們就問他:請問你旁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會把你拖下水?突然這些孩子都左看看、右看看,你們有沒有判斷的能力?他們被我們問住了,也不知如何是好,我說:你要有判斷好壞朋友的能力就要學什麼?《弟子規》。《弟子規》是照妖鏡,《弟子規》也是顯聖鏡,好朋友、壞朋友一看便知道。只要用《弟子規》去衡量看看,他能夠落實個三成、四成都不簡單。

  《朱子治家格言》有提到「狎暱惡少,久必受其累」。所以自己的德行還沒有相當穩固,對於這一些比較沒有德行的朋友,我們要敬而遠之,能不能罵他?不行。「揚人惡,即是惡;疾之甚,禍且作」,我們還是敬而遠之,好好先修養自己的德行。外在的小人易防,內心的小人怎麼樣?難防。所以我們不能再認賊作父,現在要下定決心,決不幹這種事。我們認什麼賊作父?煩惱賊,煩惱習氣。它厲不厲害?明明就不想生氣它又來了,明明就不想貪,它又什麼?它又上來了。

  所以我跟很多朋友說到,好像我們背著一包的垃圾,明明是臭氣沖天,背了幾十年,突然有一個人跟我們說:那一包是垃圾,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。真的嗎?看看,確實也是垃圾。突然又想可是我已經跟它幾十年,我又不捨得把它放下,就在那裡掙扎。所以「觀心為要」,處處觀照自己的心有沒有不恭敬?有沒有貪婪?有沒有懶惰?有沒有不慈悲?一看到了這個賊,馬上怎麼樣?修正,絕對不讓它繼續囂張。這樣就能夠把小人真正徹底趕出去。我們接下來看第七個單元「餘力學文」。我們把經句念一遍:

  【不力行。但學文。長浮華。成何人。但力行。不學文。任己見。昧理真。】

  所以這句話已經點出來,一個人的學問要增長,必須『力行』加『學文』。這叫解行相應,這個太重要,解行相應。「解」跟「行」就好像兩個輪子,假如只有一個輪子,車子就推不動,一定要兩個輪子一起很協調的動起來。假如只有一個動,一個壞了,會有什麼結果?我們看到經文上寫的不力行,只是學文、只是看書,甚至於只是得到很高的學歷,這樣的下場是什麼?『長浮華』。你看那個六、七歲的孩子,我去教他們《弟子規》,說:今天老師教你們《弟子規》。他們馬上:我們都學過了,都會背了。頭都怎麼樣?你看傲慢要不要學?自己就來了。所以要謹慎,一開始一定要讓孩子知道,學問一定要做到、要力行,不然會長浮華。

  所以曾經也看到一篇報導「專業的高材生,生活的低能兒」,為什麼學歷都那麼高,看過的書那麼多,結果連做人都不會?因為這些讀的書拿來幹什麼?考試用,跟生活脫節。所以哪一個學歷的離婚率最高?可能是碩士、博士離婚率最高。為什麼書念多的人反而連包容、連寬恕、連愛護別人都不會?問題在哪?書給了他什麼?長浮華。他覺得我學歷這麼高,你都得聽我的。尤其假如他又是電腦博士,整天都跟電腦為伍,所以電腦很好管,按下去它就得這樣給我做。這一個方法對人行不行?絕對搞得眾叛親離。所以「餘力學文」,學了文一定要去力行,不然會「長浮華,成何人」。

  『但力行』,他也很認真,只要聽一句他就做一句。可是在這個過程他沒有繼續學習,沒有繼續修正,有可能會『任己見,昧理真』。比方說他學「孝」,他說要孝順,所以爸爸媽媽交代什麼事,我就做。他爸爸叫他:跟你太太離婚。好,做。那不對!太太假如沒什麼過失,只是跟公公婆婆處不好,能不能把她休了?不行,這樣沒有道義。當你真的把她休了,這對你父母可能陷他們於不義,到時候街坊鄰居整個社會又不知道怎麼說你的父母了。因為「不教而殺」,都沒有好好教她,以前是把她殺了,現在是就給人家趕出去,這是很殘忍的。

  所以你要「學文」,才知道這個「順」是父母對的時候,我們要全心全意去做,讓父母覺得你很懂事;當父母的方法不妥當之處,我們要順勢而為。當然也不要馬上頂回去,可以用迂迴戰術,等父母比較理智,我們這個時候要趕快「親有過,諫使更;怡吾色,柔吾聲」。所以父母這個「順」,絕對不是說什麼都照做。但是他沒有繼續讀書,沒有繼續聽這些善知識講課,他有可能就會「任己見,昧理真」。所以學問必須力行加學文,解行相應。因為你行得愈徹底愈幫助你理解,那你理解得愈深行的就愈到位。而且這個解行,這行是樞紐,當你有所力行,你才會有所感悟。

  所以學一條就要做一條。諸位朋友,您假如不相信,你拿一本《弟子規》,你挑十句,你說我這半年絕對要把這十句做到,當你真正在半年之內把這十句做到,你突然會覺得其他幾句你也做到。因為這個行會開你的悟性。當我們學到「緩揭簾,勿有聲」,連做一點小動作都會去體諒到別人的感受,當你做得徹底,這個動作內化成你的存心。當你時時替別人著想,你就從做一句《弟子規》變成做幾句?你可能好多句都突然體會過來。「人不閒,勿事攪;人不安,勿話擾」,因為你真正做到這一句,你的恭敬心、你的細心、你的體諒的心就提升了。所以要老實!你不要一開始說:這麼多句我實在做不完!你只要領會一句,馬上力行,力行才能夠讓我們法喜充滿。所以要解行相應。我們接著看下一句:

  【讀書法。有三到。心眼口。信皆要。方讀此。勿慕彼。此未終。彼勿起。寬為限。緊用功。功夫到。滯塞通。心有疑。隨札記。就人問。求確義。】

  『讀書法,有三到,心眼口,信皆要』。所以這句很重要,讀經書的時候必須要很專注,要能專心才能有所收穫。所以我們第一節課跟孩子上課就會很慎重,先要求他們讀經以前一定要坐有坐相,書一定要擺正。當他是用恭恭敬敬的心去讀,一開始是這個態度,養成以後終身不改。假如第一次上課就坐的歪七扭八,邊坐的時候眼睛還飄東飄西,那就很難得到真實受益。

  我們會跟小孩子講,告訴他們這一本《弟子規》怎麼來的,就告訴他:這個是依據孔老夫子的教誨編出來,而且還是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用了很大的心,從生活面把它整理出來,所以這一本書成就得來不易。除了這些古人的幫忙,還要楊淑芬老師親筆把它寫出來,你們看寫得這麼工整。我們不好好學,就對不起這一些長者。除了楊淑芬老師把它寫好,還要從很遠的地方把它運過來,才能交到我們的手上,我們要好好愛惜。所以有一次,有一個小朋友把另外一個小朋友的書撞掉下去了,這個小朋友一撿起來趕快把書拍一拍。所以這個叫先入為主。假如你送他書的時候,說:這個人家免費的。你還用扔的扔過去,那你的孩子會不會尊重書?不可能。所以我們都要處處引導,處處以身作則。

  坐都坐好了,對書本恭敬。接下來告訴他們:學問一定要靠平常不斷的積累。有一句成語叫「滴水穿石」,石頭硬還是水硬?石頭。那為什麼石頭這麼硬,居然水可以把它穿過去?為什麼?因為它不斷一滴接著一滴,可能到十萬滴、百萬滴,甚至於更多的時候就能夠把它穿過去,以柔克剛。所以這個「滴水穿石」就好比我們求學問,一字一句都要認認真真把它學好、把它讀好,到時候你的學問就可以有穿石的力道。所以就告訴小朋友,我們這一隻手叫滴水穿石手,每滴一滴,石頭快要被我滴破了,我的學問就在這一隻手不斷專注著指著我念的字當中,每一個字我都把它記起來了,我都把它領會了。所以在讀經當中我們都是教孩子,眼睛看書,手指著書,嘴巴跟著念,心也要在,心眼口還有手統統都要專注用上。

  『方讀此,勿慕彼;此未終,彼勿起』。現在求學問也有一個很大的忌諱,但是現在人都很貪多,好像覺得多就一定好。那不見得,因為多就會亂。所以在《禮記.學記》裡面有提到一句教誨「雜施而不孫,則壞亂而不修」。一次讓他學一大堆東西,也沒有顧慮到他有沒有囫圇吞棗,到最後一定會學不好,甚至於會覺得不想再學了。你看現在很多孩子一學三、四個才藝,到最後的結局是什麼?厭學。所以學東西、求學問甚至於求世間的技能都要專而不能雜。

  所以楊老師學一個書法學了四十一年,楊老師教書法光是「永字八法」那個第一個點一定要讓孩子點幾千點,才可以再下一個動作。現在的書法家是不是這樣教?很多書法界的說:你只要來學三個月,保證你能得獎。要不要去?我們要冷靜!他是用什麼心境學藝術?急功好利。我們的書法是拿來修身養性,是心法。所以一開始用這樣的態度讓孩子學都是功利,鐵定跟藝術背道而馳,所以確確實實我們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。所以藝術當中,當這一個點能夠把它點好,他的耐心、他的毅力就在這個過程磨出來。他每一個基本功都能夠扎得很紮實,一個人基礎好了再求發展才不會敗喪下來;假如基礎沒扎好,發展的愈快愈怎麼樣?愈危險。

  所以楊老師雖然學了書法,而在這個學書法的過程,她懂得了每一個字都有結構,怎麼樣才看起來非常工整。由這樣的態度,當她在處理事情的時候,也會提起這種觀照能力,事情要怎麼安排,看起來才不會亂掉。還有在寫書法當中,她的定力怎麼樣?成就了。而當定力成就了,她對人還有處理事情就能夠有條不紊。所以學藝術終究的目的還在提升道德修養。所以孔夫子才說「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」,而游於藝也不離修道德,也不離養一個好的心性。那當楊老師再去學其他的藝術,比方說學國畫、學篆刻,因為她已經在書法裡面對於藝術有很高的敏感度,所以學其他的藝術速度都比別人快很多,甚至於學電腦也很快。因為那個定力、那種耐力已經養成鍥而不捨,今天不把它搞懂就不去睡覺,所以楊老師的電腦也進步很快。我們這些年輕人跟在她旁邊都覺得相對失色,有這樣的長者鞭策我們。所以要專注。

  「方讀此,勿慕彼」,學藝能還有讀書也如此,要把一本書讀好了再讀下一本。所謂在宋朝的時候就有提到,趙普跟宋太祖趙匡胤說,他是以半部《論語》就幫他得天下。所以書要不要很多?最重要要掌握綱領,要能好好落實。後來趙普說:接下來我只要再用半部《論語》就可以幫你治天下。所以學習東西切忌,不能貪多,還有不能貪快。你太躁進,那個心根本都很浮動,跟學問不相應。所以曾國藩先生也說到心上不可無書,但是桌上不可多書。你不能聽完課以後,知道中國文化很好,把你書櫃裡面所有的四書、五經統統搬下來,立定志向這一個月統統把它看完,一定會看得很吃力。要掌握綱領,先把哪一本學好?所以「此未終,彼勿起」。

  那很多人他聽完之後就說,那我的孩子以後什麼經都不用背,就背《弟子規》嗎?不是這個意思,《弟子規》不是背的,是要不斷重複提醒,要讓他紮紮實實的扎根。當他還有在念其他的經典,繼續念,《孝經》、《論語》都可以念;但是這種生活教育、德行教育,每一天都要重複提醒他。因為讀經是訓練定性,而《弟子規》是讓他的言語行為能夠循規蹈矩。當他循規蹈矩跟這些經典就會暗合道妙。

  『寬為限,緊用功,功夫到,滯塞通』。所以讀書有所計劃,但是你也不要排得很密,讓自己很有壓力,那「寬為限,緊用功」,要時時督促自己用功一點。但是假如學習的時候打瞌睡怎麼辦?在《三字經》有提到「頭懸梁,錐刺骨」,這是古人用的方法,他把他的頭髮跟這屋頂上的柱子綁在一起,等他打瞌睡馬上怎麼樣?整個頭髮抓起來,痛得都睡意全消;另外一個讀書人是拿著一個尖尖的東西,假如打瞌睡,馬上往大腿怎麼樣?你不要教你的小孩,到時候說蔡老師教的。

  古人有這樣的一個決心,當然小孩你不能讓他傷害身體,你可以教他打瞌睡的時候,趕快用冷水洗把臉,可能精神就好一點;或者可以讓他在書桌上擺一個孔子像,打瞌睡看到孔子不好意思,繼續再讀,方法因人而異。或者你家裡已經有很好的讀書風氣,親人之間互相督促提醒,早上誰先爬起來,趕快叫其他的人起床。我們有很多老師,他們早上起床都是放《弟子規》的讀誦帶,叫起床號。「寬為限,緊用功;功夫到,滯塞通」,當我們能夠解行相應,可能本來覺得困難的事情,都能夠迎刃而解,因為有智慧就不怕沒有好的方法。

  『心有疑,隨札記,就人問,求確義』。所以學問學問,也要學著怎麼問?但是問也要問對人,一定要他學有專精,所謂「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」,能不能來問我怎麼煮菜?那就問錯了。可以問我怎麼煮麵,為什麼?因為我到海口去,孤家寡人,叫「中饋猶虛」,只有一個人生活,所以掃地、洗衣服、拖地、煮飯,啥事都自己幹,就在那個幹的過程當中,突然習勞知感恩,想到了誰?母親真偉大。那在煮飯的時候,因為每天都很忙,所以必須要強調效率,所以只能煮麵。每一次燒了鍋水,然後一些菜切一切怎麼樣?全部什麼?只要二十分鐘到三十分鐘就可以端出一碗麵,上面再給它加一個芝麻醬下去,這樣我就心滿意足,叫知足常樂。所以在那一段時間就學煮麵。不過後來因為很多朋友聚在一起工作,就比較沒有去煮麵,大家會互相幫忙。

  所以問要問對人,很多朋友他在問人的時候,往往都會問那一些會認同他想法的人,有沒有這個傾向?明明自己就很放不下,然後都去問那些很執著的人,然後就會覺得:你看我應該也沒有錯。所謂「良藥苦口利於病,忠言逆耳利於行」,往往都很怕問那個一針會見血的人,而那些反而都是真正能利益自己。所以「心有疑,隨札記,就人問,求確義」,只要你肯有這一分學習心,這一些有德行的人、有學問的人他一定會不吝嗇告訴你。你疑惑愈來愈少,就好像烏雲都散開了,就會心智清朗,智慧會放光明。所以是「就人問,求確義」。我們接著看下一段經文,一起把它念一遍:

  【房室清。牆壁淨。几案潔。筆硯正。墨磨偏。心不端。字不敬。心先病。列典籍。有定處。讀看畢。還原處。雖有急。卷束齊。有缺壞。就補之。非聖書。屏勿視。蔽聰明。壞心志。勿自暴。勿自棄。聖與賢。可馴致。】

  最後一句很重要,你們念到最後一句要抬頭挺胸,『勿自暴,勿自棄;聖與賢,可馴致』。那這一段經文,最重要要自己經營一個很好的讀書環境,不能你修學、看書的地方亂七八糟,這樣你坐下來心能不能穩定?不能。所以要『房室清,牆壁淨』,你一走進去就會覺得很清淨、很舒服。所以『几案潔,筆硯正』,真的,人的心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,所以環境清淨,內心也會清淨。几案潔,筆硯正,所有的東西也要物有定位,當你要用的時候,心才不會很紛亂,或者找半天。

  『墨磨偏,心不端』。其實我們任何的舉止都會影響內在的心境。比方說「立端正」,人在這樣的狀態之下會不會胡思亂想?比較不會。假如他是站側一邊,假如是站這樣,你就會覺得他的心在怎麼樣?不知道,晃來晃去,不知道在動什麼歪腦筋。所以你磨墨這樣磨跟磨墨放一邊磨,一不一樣?心境都會不一樣。所以做什麼要端正,不能歪一邊,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心境。所以他站跟坐都坐不好、站不好,他的心會愈來愈散漫,愈來愈傲慢。所以我們自己要先要求自己坐正,然後磨墨的時候也要坐端正。所以「墨磨偏,心不端」。

  『字不敬,心先病』。寫字的時候也要恭敬去寫,不然當我們每一次寫字心都很散亂,那學問就在這一顆心的境界。假如每一次寫字都很紛亂,可能學問都在一點一滴當中下降。所以「字不敬,心先病」。現在很多小孩寫字,這筆記本都歪一邊,很奇怪!他歪一邊還可以寫,這還不是少數。所以往後他們寫字就一定書要歪一邊,那到時候可能眼睛都會怎麼樣?久了都斜視了。所以這要適時指導,寫字要書放正、筆放正。

  『列典籍,有定處;讀看畢,還原處』。這也是動物歸原,這個書本放在哪裡把它放好,看完之後再放回去,下一次要看就很快可以找到。我們曾經去參觀李炳南老師的書房,他的書房書籍非常多,每一本都擺得整整齊齊。

  『雖有急,卷束齊;有缺壞,就補之』。所以你放好之後,什麼時候要拿都方便。然後對書也要很愛惜,「有缺壞」,要趕快把它補好,因為古代的書都不易得到,所以他們都倍加珍惜,一有壞掉的,趕快把它修補一下。現在的印刷術很發達,但是也不能因為發達,我們就不尊重書本,不愛惜書本,這樣也不對。所以我們可以做一些書套讓書不至於會髒掉,或者我們做好書櫃,讓書的壽命可以用很久,這都是對書的愛護。

  『非聖書,屏勿視;蔽聰明,壞心志』。不是好的聖賢書,一定不能看。因為我們也提到寧可終年不讀書,不可一日近小人。這個小人不單是人,還指什麼?書本。為什麼寧可終年不讀書,也不能一日近小人?就好像一滴清澈的水,滴了一滴墨汁下去,多久?可能不到一秒。你要再花多少時間把這一滴墨汁清出去?可能要十倍的時間,可能要百倍,甚至更久的時間都不容易,所以防止污染特別重要。要防自己的污染,也要防孩子的污染,所以也要有判斷力什麼書絕對不能看,最保險的一定要先讀幾千年印證真理的經書去看。那孩子看電視絕對你要幫他把關,不能看一些污染的節目,一些殺盜淫妄的節目,這個我們要做好。

  「勿自暴,勿自棄;聖與賢,可馴致」。我們也要自我期許,常常自我砥礪,要有信心,因為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只要透過我們精進不懈,一定可以契入聖賢的境界。那當然根本在信心,所以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;再來還要對誰有信心?對聖賢人要有信心;再來?對老師有信心。你要對你自己的孩子有信心,你要對所有的親友有信心。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本善之心。還有也要對我們「大方廣文化公益網」有信心,因為我們剛開始去做的時候,這一些同胞都很害怕我們會不會做兩天就走了,我們都安慰他,我們這個一做一定會做到底。所以我們是同舟共濟。在今年我們已經要成立網路學校,所以會有很多《德育故事》,還有像《五種遺規》,還有四書,這些課程我們都會安排在網路學院。那時候大家可以一起薰習,一起深入聖賢教誨。所以大家要有充足的信心,所謂「德不孤,必有鄰」,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」,最後還有一句,要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,所以要學也要教。

  諸位朋友,我們可以從自己的修身做起,進一步去付出,在我們的家庭,在我們的社區,我們可以一個禮拜教孩子一次,難不難?不難。已經有很多參考資料可以用,那做什麼事只要順勢而為,都不會太複雜。所以來三個教三個,來五個教五個。有一些好的家長,他很願意跟孩子一起學,我們可以透過這個機會跟他再做一些家庭教育溝通。溝通覺得大家一起學習很好,相觀而善,可以互相觀摩,就可以把這些家長組織起來,固定每個禮拜在一起研討一節課,長期薰習,他進步了,你也怎麼樣?進步了。所以很多事都可以水到渠成,我們不要操之過急。

  最後,我們在學習聖賢的學問,也要明白為什麼要學聖賢?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,所以人生就是要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「明明德」就是讓自己本有的本性善良能夠彰顯開來,所以是明明德。當一個人明明德,有智慧了,自然而然可以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所以就可以親民。這個「親」是指愛護,另外一個意思是「新」,新民,就是讓我們身旁的親友能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,什麼日日新又日新?思想、觀念、德行。當我們不斷提升自己,幫助別人到了極點,到了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,就能「止於至善」。

  最後以一句孟子的教誨,我們來互相期許,孟子說「君子所以異於人者,以其存心也」。君子跟人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他的存心,因為「君子以仁存心,以禮存心;仁者愛人,有禮者敬人;愛人者,人恆愛之;敬人者,人恆敬之」。所以我們時時以仁、以禮、以聖賢教誨存心,絕對會讓德行不斷提升。而且學聖學賢會不會很痛苦?不會,因為一定會有更多的人愛護你,更多的人禮敬你。所以當我們能夠不斷用這個存心去面對身旁周遭的人,相信我們的家庭,我們的工作環境,甚至於我們的社會,將會愈來愈和諧、愈來愈團結。這一節課就講到這邊,謝謝大家。

 

→返回細講《弟子規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
    風清

    如何戒邪淫、防止婚外情 | 佛教文章分享 | 學習傳統文化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