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印光大師節欲保身法語》復陳士牧居士書六

  佛法利益,非凡情所能測度。彼愚人唯知以醫藥治病,及禱神祈鬼求癒者,皆所謂擔麻棄金,背道而馳之流類也。汝以一病,得知工夫非泛泛悠悠,能得實益。又知佛法實有點石成金,(此係喻,勿錯會。)以凡作聖之功勳。亦屬宿世善根所使,亦係現世修持所得。宜善用心,勿以此為奇特而退墮前功,則將來當更有深益可得也。所言深益,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,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。方可不負此番三寶加被之深恩耳

鐘英宿根固深,智識不開。夜半念佛,見一金甲神,恐是魔試,便不敢念,何無知一至於此。凡念佛人,但宜至誠懇切,一心正念。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。以心若歸一,見佛見境界,皆不至妄生歡喜。遂致得少為足,便成退惰。不見佛不見境界,亦了無所欠。心未歸一,急欲見佛見境界。勿道所見是魔境,即真係佛境,以心妄生歡喜,即受損(謂生歡喜退惰)不受益矣。當以至誠念佛為事。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。

倘正念佛時,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。但心存正念,勿生取著,知所見之像,乃唯心所現。雖歷歷明明顯現,實非塊然一物,以心淨故,現此景象。如水清淨,月影便現,毫無奇特。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,更加專一其心,認真念佛。能如此者,勿道佛境現有利益,即魔現亦有利益。何以故,以不取著,心能歸一。佛現則心更清淨。魔現則心以清淨不取著,魔無所擾,心益清淨,道業自進。

今則偶有所見,便生畏懼,不敢念佛,其心已失正念。幸非魔現。倘是魔現,由不敢念佛之故,便可令魔入彼心竅,令彼著魔發狂,喪失正念。何不知好歹,一至於此。恐是魔現,正宜認真懇切念佛,彼魔自無容身之地。如明來暗自無存,正來邪自消滅。何得怕魔現而不敢念佛。幸非是魔。若果是魔,則是授彼全權,自己對治之法,全體不用,則任魔相擾矣。哀哉哀哉。

念佛偶生悲感,亦是好處。然不可專欲興此感想。若心常欲興此感想,則必至著魔,而不可救。宜持心如空,了無一物在心中。以此清淨心念佛,自無一切境界。即有魔境,我以如空之心,不生驚懼念佛,魔必自消。今恐是魔,不敢念佛,譬如恐強盜來,自己先將家中護兵,移之遠方,令勿在家。則是替強盜作保護,令其了無所畏,肆行劫奪淨盡耳。何愚痴一至於此。

文鈔付印,大約在年底可出書,此時且緩緩。心經中下卷,係魔徒偽造。居士林施送,光未曾見。或者未曾檢閱耳。此種書萬不可流通。否則瞎人正眼,其罪非小。□□□,狃(1)於習俗,實為法門之玷。一行居集,不韙天台在家二眾。唯制邪淫一段,恐汝未詳察,未得彼之本意。今亦不須查檢。此戒是佛所制,天台乃宗佛之意著疏。彭居士何敢妄逞臆見,不過自己欲實行絕欲,實深契佛心。

如為繼嗣,行夫婦事,亦不背佛戒。但為求嗣則上,年行一次,即可得嗣,則宜止。若以佛不制正淫,日日行之,則與道與佛,與自己之名分,皆相悖矣。善宿之義,乃常獨宿。或為求嗣而暫一偶宿。汝何死執認作偶宿,同家常茶飯乎。何不知道理,一至於此。祈與鐘英說,勿作痴人行事,則後來當必有大利益在也。(謂業消智朗,障盡福崇,及往生西方,非謂境界也。)大士頌,於陽曆五月三十一日、六月五日,兩次寄二十七部,已清。孫智澤並汝父,皆交清。以印壹萬部,任多者少交,任少者交清。免得費事,當在天津會內存之。(乙丑六月初二日)

(1)狃,ㄋㄧㄡˇ:拘泥、因襲。

 

→返回《印光大師節欲保身法語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