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上感應篇 - 第140集 - 淨空法師講述 - 1999年新加坡、澳洲淨宗學會

 

 請看《感應篇》第七十五節,也是兩句:

  【乘威迫脅。縱暴殺傷。】

  這是我們平常所謂的「仗勢欺人」,也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,不知道這些事情跟眾生結下了怨仇大恨,引起對方強烈的報復,而這個報復生生世世,沒完沒了。所以古聖先賢教人,在你有權力的時候,你有地位的時候,你有威勢,你要懂得修福,要懂得積德,不應當乘勢去欺負別人。你看禍福就在一念之間,我們看《了凡四訓》,了凡先生做寶坻知縣的時候,這個時候有地位、有權力,他利用他的權勢做好事,減租。這一個舉止,他本來要發心做一萬件好事,這一個舉止受恩惠的人家,不止一萬人,全縣裡面這些農民統統都受惠了。如果不懂這個道理,作威作福,欺壓百姓,造作的罪業是地獄的果報。我們從這個明顯的例子,就應當深深的省察,深深的去思惟,吉凶禍福確實是在一念之間。

  我們也看到西方有一些傳說,說人的一生從出生下來起,就完全按照自己命運去走,一生絕不能改變。在古老的預言裡面,我們也是這樣看到的,好像依照劇本去演戲。我們要問,這個劇本是誰寫的?是不是上帝寫的?鬼神安排的?如果這是事實,人活著還有什麼意思,完全聽別人擺布,聽別人玩弄。這個話講不通。所以有人來問我,西方這個說法根據什麼?我說他這個說法跟《了凡四訓》裡面孔先生的講法,沒有兩樣。孔先生將袁了凡一生命運都算定了,而了凡先生從自己實際生活上去對比,果然不錯。每年去考試,考中第幾名,跟命裡算的一樣;每年所得的俸祿,也跟命中所說的一樣,一點都沒錯,這是宿命論。人有沒有命運?有,只有迷惑的人,按照自己這個劇本去表演。了凡先生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,亦復如是。遇到雲谷禪師後,雲谷禪師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了,劇本是誰寫的?自己寫的,前世所造的。所以佛家講「業力牽引」,這是真理。

  因果報應,佛說得好,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」,你要想到你前世造的是什麼業,我們這一生所受的就是,這一生所受的果報。「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,你要問我來生怎麼樣?你這一生起心動念、處事待人接物,這是你的修因。因好,果當然好。所以我們曉得過去迷惑顛倒,沒有善知識教誨,錯了!這一生很幸運遇到佛法,遇到經典,逐漸逐漸我們明白了、覺悟了,痛改前非。迷的時候,我們不知好歹,以為人人都是壞人,人人跟我都是敵對,一天到晚小心去防範;覺悟之後知道了,這是自己的錯誤。日日是吉日,人人是好人。哪個人不好?我自己不好,我對人懷疑,我對人猜忌,我對事猶豫,對理迷惑,我自己不好。人哪有不好的!這一回頭,就是學佛了,學佛就是學覺悟,學佛就是學做好人。迷惑的時候,起心動念總是欺負別人,總是傷害別人;覺悟之後,我們才真正懺悔,從今而後,處處忍讓、禮讓。

  《感應篇》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。下面這是講不知道愛惜物力,今天講浪費資源,要給我們說這一些過失。這個以上是對人,下面這一段是對物。所以諸位仔細去觀察,世出世間聖賢教導我們,我們把它總歸結,不外乎教我們怎麼做人,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?底下一段再教給我們,人與大自然、與這些萬物如何相處?人與天地鬼神如何相處?天地鬼神,決定不迷信,雖然是我們肉眼看不見,現在我們清楚,我們生活空間維次不一樣。我們生活在三度空間,他們可能生活在四度、五度、六度,或者是更高維次的空間,我們看不到他,高維次的他能看到我們,低維次的他看不到我們。所以古人常說,「舉頭三尺有神明」,那就是不同空間維次的眾生,我們怎樣跟他相處?我們看不見、聽不到、接觸不到,但是知道他存在,我們用真誠的心、恭敬的心,禮敬他們,平等的禮敬。不僅是禮敬,讚歎!高維次時空眾生,他們的智慧福德高過我們,值得我們讚歎,值得我們學習。所以佛在「六念」裡面教我們「念天」。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,這是念三寶;念天、念戒、念施。天修上品十善業道,天人修慈悲喜捨,念天是念上品十善,念慈悲喜捨。念念當中要效法,要向他們學習,這是真正的尊敬,禮敬讚歎,以我們的修德迴向供養。我們拿什麼供養?我們自己修得很好,就是對他的供養。普賢菩薩講,「如教修行」就是供養。

  這三種關係搞好了,很清楚,很明白,做得很圓滿,天下太平,身心安樂,煩惱自然不生,智慧自然增長,何樂而不為之!為什麼要造作惡業?對待任何人,感恩戴德。人有恩於我,一餐飯的恩德,一天接待的恩德,終生不忘,時時刻刻有圖報之心,這樣就好。別人侮辱我們,陷害我們,決定不要放在心上,把它忘得乾乾淨淨。我們才真正體會到,人人是好人,人人是佛菩薩,世出世間聖賢是這樣教我們的。時時要懂得忍讓,決定不可以有意或者是無意的傷害別人,傷害萬物。不但人不能傷害,樹木花草都不可以傷害,這是佛菩薩、賢聖教我們做人之道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 

返回《太上感應篇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
    風清

    如何戒邪淫、佛教文章、讀經教育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