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老和尚:必須多讀大乘,親近善知識,指示修學門徑

  這一句不太容易理解,必須多讀大乘,是不是把所有大乘經都搬出來讀?如果我們這樣體會就錯了。多讀大乘是多讀一部大乘經,我奉勸諸位同修念《無量壽經》,三年當中一定要念滿三千遍,叫多讀!不是叫你什麼經都讀,那你就讀亂掉了。讀一部經,一門深入,你才能進得去。你要問什麼道理?你想想,我們修行的目的在哪裡?剛才講了,原理原則在哪裡?原理原則在離相離念,得清淨心。你想想看,你念一部經心容易清淨,還是念上幾百部、幾千部,你的心會清淨?這一比不就曉得了嗎?

  我們親近善知識,你想想看,親近一個善知識,心容易清淨,還是親近很多很多善知識,心容易清淨?一個善知識教你走一條路;兩個善知識,那一條路我不贊成,我教你走這條路;三個善知識,他們兩個人都有問題,我叫你走這條路;四個善知識,把你擺在十字街頭,無所適從,你走哪個好?沒路可走了。所以諸位一定要懂得,讀誦大乘,大乘經裡選一種,一門深入;善知識親近一位,不可以多,多了就糟了。

  現在人比起古人,環境的確有勝劣不同。現在科技發達,我們得經書方便,想要什麼都是現成的,連想要一部《大藏經》都不難,都可以得到。從前人哪敢動這個念頭,一部《藏經》是天大的大事。藏經從哪裡來的?皇帝頒贈的。這個地方有大道場,有有道的高僧,有真正修行的人,法緣很勝,這才報到皇帝那裡,皇帝批准頒贈一套《大藏經》,那是這個地方無上的榮耀。那個經本每個人頂在頭上,頂戴來接受歡迎。

  往往一個省才只有一、二套《大藏經》,哪有那麼多?現在在台灣這個環境,幾乎每一個學佛人家裡頭都有一套《大藏經》,家家都有,擺在那裡供養,沒人看,擺回家去供養去了。從前得來不容易,希有之寶,看的人很多。你自己要想擁有一部經典,那就抄,你要不抄哪來?所以自己到寺廟藏經樓去借經來抄,通常一般藏經樓的經不可以出門的,你在藏經樓裡面去抄,每天到裡面去幾個鐘點,去抄經。

  現在在這一方面,我們比古人緣勝,勝過他們。可是在修學,親近善知識,我們就遠遠不如古人。現在佛學院辦得很多,佛學院裡面課程很多、老師很多。我上過佛學院,我上課的時候跟學生介紹,淨土好!下一堂課一個法師去上課,我在旁邊聽聽,他就說淨土是騙人的,老太婆教,那個不行!我聽到這裡,我聽了很難過,學生聽的這個法師說這個好,那個法師說那個好,所以學生學了四年之後,懵懵懂懂不曉得哪個好?這就是不如古人的地方。

  古人親近一個老師,沒有第二個老師。世法、佛法自古以來所講的師承,真正拜一個老師,拜一個老師,就永遠要聽這個老師的話,這在現在沒有了,我算是非常幸運,沾了那麼一點點邊。真正遇到善知識,跟他有緣,他也很喜歡教你,你也願意接受他教導。

  這個我在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老師對學生三條戒律:第一條,只准聽他一個人的,除他之外,任何法師、大德居士講經說法一律不准聽;這是第一條戒。第二條戒,沒有經過他許可的任何書籍,包括佛經,不准看,要經過他同意。第三個條件,你從前所學的,實在講,我在親近李老師以前,只親近過章嘉大師三年,一個人。他對章嘉大師非常佩服,他說這是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,至於他是什麼境界不曉得,但是身心清涼自在,這是決定可以肯定。

  我跟章嘉大師三年,再去拜李炳南做老師,他就把那三年都否定,你從前學的我不承認,你要做我的學生,今天起從頭學起。這三個條件,你想想看,能接受,你就到我這兒來,我收你做學生,教你,不能接受呢?外面善知識很多,你隨便親近哪一位。我想了一想,還是接受,完全接受。接受之後,老師後頭還有話,我教你五年;換句話說,五年之內你要決定遵守。五年之後,你可以去參學。參學就是什麼人講經說法都可以聽,什麼樣的書你都可以看,就是完全開放,這個五年是決定不開放,要聽他一個人的。

  諸位想想什麼道理?培養你的清淨心,沒有別的。聽兩個人,剛才講兩條路;聽三個人,三條路,你自己沒有主宰,你沒有能力辨別是非,沒有能力辨別邪正,沒有能力辨別真假,所以完全聽老師指導。五年以後,你身心清淨,煩惱輕、智慧長,你有這個能力。有這個能力,老師如果不開放,那老師就有罪過,對不起學生;有這個能力開放。開放叫參學,參學是你有能力辨別是非,你聽得再多都沒有關係,你知道哪一個說得對、哪個說得不對,有能力辨別,這才叫你出去參學。

  參學成就後得智,在老師會下這個五年,老師的責任是幫助你成就根本智。根本智是什麼?《般若經》上講的般若無知。所以五年老師教導是要成就你無知,也就是此地講的無念、無相,學的是這個。你根本智、無知成就了,般若無知成就了,老師把門打開,讓你去參學;參學成就什麼?後得智,無所不知。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無所不知是參學得來的。

  我們讀《華嚴》,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大家都知道。善財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,他在文殊菩薩會中成就根本智,也就是成就無知,成就清淨心。得清淨心之後,善財童子,就勸他出去參學,五十三參。第一位善知識德雲比丘,德雲教他什麼?念佛法門。五十三位善知識,每一個人所學的法門不一樣,他統統去參訪,他不妨礙,他自己有主宰;樣樣我都懂,樣樣不執著,那個文念得非常有味道。末後一段「戀德禮辭」,戀德是謝謝你給我的成就,讓我長智慧;辭是什麼?我不學你這個法門。你的法門我懂不懂?懂。要每一個法門都懂,我並不學你的法門,我還是學我自己一個法門,念佛法門。

  你們能看出善財念佛,第一個人教他是念佛,我們講先入為主,到最後一個,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他這個參學很有味道。一個開頭,一個結束,這兩個最重要。這就是說明,善財童子自己所修的,自始至終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。當中無論參訪多少法門,樣樣都聽,樣樣都觀察,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從來沒有改換過。我對於念佛法門相信,是從這個地方得到的,是得《華嚴經》的啟示;文殊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,普賢菩薩也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,善財是他的學生,哪裡有例外!所以善財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。《華嚴經》的確是其味無窮。

  參訪善知識叫參學,自己沒有根本智就沒有資格參學;你到外面聽人家講,隨聽隨跟著人家轉,心被外境所轉,這種人不能參學,參學就壞了。真正有資格參學的,像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「若能轉境」,這就有參學資格。不被外面境界轉,而能轉境界,這才有資格出去參學,那就是廣學多聞。很多學佛的年輕人,在這裡產生了很大的誤會,認為學佛一定是要廣學多聞,沒錯,四弘誓願上念的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我是應當要學,那是參學。但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前面一句,你忘掉了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煩惱斷掉才能夠學無量法門。

  剛才講,煩惱斷掉了,就是根本智成就,根本智就是離念;煩惱沒有斷,不能學法門,學得愈多煩惱愈多。不能親近很多善知識,親近很多善知識,是非很多,中國古人常講「識人多處是非多」。心清淨,接觸人再多,心還是清淨,一點是非都沒有,那個可以,你有資格去接觸大眾。心被境界轉的,認識人多不好,有障礙。所以你知道事情多的時候,你煩惱就多。不但知道事情你生煩惱;知道經多了,煩惱也多,所以經都不許知道。

  為什麼教你學一部經,不准你去看第二部經?真正好的老師限制你,不准你看一切經,為什麼?生煩惱。佛在這個經上講空,在那個經上講有,釋迦牟尼佛到底是空是有?搞得我一塌糊塗,連佛都怪起來了。他不知道佛說空說有,說的對象不一樣,這個人執著有,佛就講空,破他執著而已;那個人執著空,佛講有,破他執有的執著。佛有沒有說法?沒說法,破眾生執著而已,佛哪有法說!而是我們執著,聽說佛有就執著有,聽說佛空就執著空,你說糟糕不糟糕!這兩句非常非常重要,意思一點都不能錯會,錯會我們的虧就吃大了。

  必須多讀大乘,諸位要曉得,一部經經熟之後會開悟。我們在《六祖壇經》裡面看到,法達禪師讀《法華經》,他讀了十年,見六祖的時候頂禮頭沒有著地,六祖看到了。他拜完之後站起來,六祖就跟他說,你剛才禮拜我的時候,頭沒有著地,你一定有值得驕傲之處,他就承認了,法達很老實承認了。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我讀《法華》三千部。《法華經》很長,一天只能念一部,三千部十年,念了十年《法華經》,別人沒做過,值得驕傲,所以禮拜頭不著地。

  六祖就考他,《法華經》既然念得這麼熟,《法華經》講的是什麼?他說不出來。讀是讀得很熟,《法華經》什麼意思不曉得。他反過來請教六祖,六祖說我不認識字,我沒有念過《法華經》,也沒有聽人念過,你念給我聽聽。法達就念給他聽,念到第二品方便品,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,念到第二品,六祖說好了不要念了,我都知道了;六祖給他一講,他就開悟。這個時候對六祖佩服,再拜頭著地了。

  你才曉得,一部經熟了,他心清淨、他心定,所以遇到高人幾句話一點,他就通達。如果你搞得很雜很亂,沒有辦法,遇到再高明的人對你都束手無策。我們今天學佛犯的過失在哪裡?搞得太多。俗話講,胸中裡面是垃圾堆,很糟糕;再高明的人都沒有辦法把你清除,把你清理出來,這就說明東西要專、要精,不能雜。諸位要記住,佛門有個原則,一經通一切經通。你不要以為,我念好多才通,那你就完全想錯;一樣通了,一切都貫通。

  六祖沒有學過《法華》,《法華》通達。一聽就通,什麼道理?前面講了,萬法一如,他已經證得一如,所以一接觸就明瞭。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念《涅槃經》,《涅槃經》念得很熟,意思也不懂,她念,六祖給她講,她開悟了,見性證果。我們在古人這些學習當中,你要細心去體會,他為什麼能做得到?我為什麼做不到?我學雜、我學亂了。人家學的是專精,一門深入,他真入進去了。

  希望我們記取這歷史的教訓,古大德成功的教訓,我們循著他這個路子去走,他走通了,相信我們自己一定也能夠走得通,這個非常非常重要。現代時代不一樣,師生的關係跟從前大大的不相同。李老師雖然對我們這幾個學生,還是循用古老的方法,但是已經放寬太多太多。我們現代人所謂是求知欲望很旺盛,老師教我們學一樣東西,我們不甘心、不情願。老師也知道,知道我們的想法是錯了,他那個法子才對,但是我們不甘心、不情願、不能接受。

  於是老師也就大開方便之門,這方便門怎麼開?只准學一部經,一部經學會之後才可以學第二部經,他給我們開這個方便門,可以多學幾部,但是一部學會才可以學第二部,一部沒學會不可以學第二部。什麼叫會?什麼叫不會?他老人家的標準是上台講經,上台講過,你可以學第二部。譬如我學《彌陀經》,我正式大座講過《彌陀經》,他才算你這部經學過;你沒有上台去講過,不算學過,上台講過一遍,你可以跟他再學第二部經,這就是大開方便之門。

  古時候不如此,古時候真的就是一部經到底,至少是五年。這就是從這個地方來講,我們今人就不如古人,緣分、福報都比不上。所以古人成就得快,成就數量多。現在雖然得到科技方便,我們在修學方面反而不如古人,成就慢,成就的人很稀少。

  這是怎樣讀大乘,怎樣親近善知識,在此地也都提供諸位同修做一個參考。真正善知識到哪裡去找?沒有。善知識頭上又沒寫字,你怎麼會認識!愈是真正善知識,愈客氣、愈謙虛,他不承認;真有道德、有學問,你去親近他,他不承認。他說我沒有道德,我沒有學問、沒有修持,你在外面聽,聽誤會了,那是別人過分的讚歎,不是事實,多謙虛!假的善知識不一樣,處處標榜我就是善知識,你們來親近我就行了,我不比哪個差,那未必是善知識。

  於是善知識難求。在從前還有一個方法能找到,現在這個方法失效,找不到了。以前什麼方法?閉關的,住茅蓬的。打聽哪個地方有閉關的,叩關向他請教,那是真正善知識。住山、住茅蓬、禁足的,這是真正善知識。這樣的人都是參學回來以後,也就是說他的根本智、後得智統統都得到了,得到為什麼去閉關、去禁足?沒有人請他講經。弘法要有啟請的,不能說我到你這裡講個經,這個不可以,講不出去,那個話講得多難為情,那就是自大傲慢,不可以的,一定要有人啟請。沒有人啟請怎麼辦?就閉關、禁足,自己自修,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,等待龍天推出,也就是等待機緣,所以那是真正善知識。

  你參學的人去找這些人,這些人你去參訪,他給你解答的要是不滿意,或者是解答錯了,你就可以把他的關房打開,來!跟我一道去參學,你還不夠資格閉關,那是真的。這是從前住山禁足閉關的標準,都是這個樣子。另外還有一個標準,也可以禁足、也可以去住山,是什麼樣的人?他不一定是智慧開了,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,教下講大開圓解,他沒有到這個程度,但是他的福報太大了,我們今天講知名度太大、名氣太大,拜訪他的人很多,搞得他自己根本不能修行,所以他可以宣布閉關、住山,把這些所有應酬都辭掉,這個可以,那個閉關真的是進修,他不是真有成就。這是大福報、大名聲的人,行!住山跟閉關只有這兩種人。

  現在民主、自由、開放,沒有限制了。我出家受戒之後,有一個居士他有一個別墅在山上,我去看了很滿意,那個地方念佛倒挺好,他要供養我,我說好,我就去住山了。我把這個事情向老師報告一下,被老師罵了一頓,老師才告訴我,住山跟閉關,剛才我講的,他說你有什麼資格?你是開了悟,還是名氣太大、應酬太多,那兩個條件都沒有,還是乖乖的到處參學。所以我才曉得,原來我沒有資格,但是我的師兄弟們,不少人都閉過關。

  我有一個師兄覺斌法師,過去做過檳城極樂寺的當家師,他圓寂在極樂寺,他跟我同屆,同一個老師出家的。他受戒之後就在南部閉關,閉關三年。我到關房裡面去看過他,他給我講,佛教界裡面出些什麼事情,大大小小的事情他統統知道,我都不知道,他都知道,我說你真厲害。在關房裡頭,到處打聽一些事情。他要看經,我收藏的經書很多,他向我借一部《中觀論疏》,線裝本十二冊,他帶到關房去了。到第二年,兩年了,我去看他,也把這本書順便要回來。書拿回來之後,十二冊他才看了第一冊,第二冊都沒動。

  這就說明,現在閉關跟從前閉關的性質不一樣,所以善知識也找不到,真難!這不得已,才想出第三個辦法:找古人,這沒錯!今人,哪個是善知識?找不到。我找古人,以古大德做老師,記住,跟一個人學。像我們這次講《金剛經》,我們找到江味農居士,我們所講完全根據他所說的,一家之言,這就沒錯。思想體系完整,章法結構整齊這就好了,這也是從前李老師教給我們的。我們要學一個經,當然要靠註解,找一個註解,依一個人,這樣才不會錯,這樣子假以時日當然有成就。一個老師會下奠定基礎,紮下根基,然後再去參學,心裡面智慧開了,就有能力辨別得失、辨別是非、辨別邪正,有這樣的能力,那就錯不了。

  這兩句千萬不能誤會,四弘誓願裡面,煩惱斷掉之後才可以廣學多聞。廣學多聞是參學,就是善財的五十三參。善財在文殊菩薩那個地方,就是修煩惱無盡誓願斷,他的煩惱是在文殊菩薩會裡斷掉的。斷了之後,老師就叫他出去,出去參學,沒斷煩惱沒有資格參學,所以四弘誓願是有層次。現在人搞的麻煩在哪裡?前面兩願不要,專要後頭兩願,度眾生也不要,斷煩惱也不要、不理它,一開頭就學法門、成佛道。沒有幾天,他就宣布他成佛了。四弘誓願前面那兩個不要,那糟了,像蓋樓房一樣,四層樓,一、二樓不要,我蓋三層、四層,現在人幹的是這些。所以沒有古人踏實,沒有古人的成就。

 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-023-0035集 1995/5

https://www.amtb.tw/blog/archives/49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
    風清

    如何戒邪淫、佛教文章、讀經教育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