覺得自己修得不錯,怎遇到境界伋煩惱、發脾氣?

淨空法師:

清涼大師說得好,「有解無行,增長邪見;有行無解,增長無明」,這都是修學過來人的真心話。我們現在修學,問題也就是出在這個地方。許多人很用功修行,對於教理不了解,宇宙人生的真相依然是迷惑顛倒,自己覺得修得不錯,戒也持得很好,也能夠修定,定的功夫也不錯,可是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依舊沒有放下,所以還是有很大的障礙,清淨、平等、覺還是得不到。另外一類的人,在教理上很認真下功夫去研究,也是相當通達明瞭,也能夠講得天花亂墜,煩惱習氣還是斷不掉,問題在哪裡?就是偏在一邊。

修行要用中,佛家講中道。中是什麼?中是不偏在任何一邊,解行相應,這就是中道。解幫助行,行幫助解,古人比喻,像鳥有兩個翅膀,牠才能飛;車有兩個輪,這個車才能走。一個輪,一個翅膀,飛不動,這個道理很明顯。解是什麼?我們講的看破,看破就是明瞭。行是什麼?行是放下。諸位一定要明瞭,我們講持戒也好,持戒是行門,參禪是行門,念佛是行門,做的是不錯,可是煩惱習氣沒放下,這種行門是表面的,也能得一點好處,三界有漏的福報。什麼叫有漏?因為你煩惱沒斷,煩惱是漏,你修行功夫裡頭還夾雜著煩惱,所以就把它變成福報了。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們,教人著重實質,實質是外表如法,內心清淨,萬緣放下,一塵不染,這個功夫要解得透徹才能做到。

因此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解裡頭有行,解跟行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我們現在麻煩就是把解行分作兩樁事情,解裡頭沒有行,行裡頭沒有解。世尊教學是解中有行,行中有解。行中有解,就是像惠能所講的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那是行中有解,常生智慧。解中有行是怎麼回事情?隨文入觀,那是解中有行,隨著經典,自己的思想觀念就改變了。所以我們讀經,經上不只是釋迦牟尼佛的思想見解而已,我們讀了,隨讀隨變,心理產生變化,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,隨文入觀。這種方法就是履行中道。中是因,我們要行中,要效法諸佛菩薩的用中,他們都會用中,中是真心,用真心,一絲毫都沒有偏邪,得的果是和。

我們今天講六和敬,天天提倡六和敬,為什麼大家不和?六和敬掛在口上而做不到,不知道用中。我們每一個人都用中,自然就和。第一個見解和了,這是和睦相處最基本的一個因素,想法看法都一樣,那還有什麼不好解決的問題。「戒和同修」,當然大家守法了;「身同住,口無諍,意同悅,利同均」,輕而易舉,都做到了。最難的是什麼?是思想知見,一個人一個想法,一個人一個看法,這個事情麻煩了,所以後面五種和不起來。

  用中,思想就純正,六和就可以落實。用中是因,六和是果。六和又是因,入了六和的境界,大家心都平靜,和平。人人平等,法法平等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不和就決定不平等,和睦才產生平等。平又是因,果是什麼?安,平安。你要想得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,你不平,你怎麼能得安定?法法平等,法界就安定,你看這是因果循環的關係。法法平等之後,這又是個因,後面又產生一個效果,樂,這是真正的樂。佛家教人,教學目標是離苦得樂,所以要真正叫一切眾生得樂,前面這四個字一個字都不能漏,要中、要和、要平、要安,才有真樂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