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底要深,路才走得遠!要念經、背經!

作者:福安古觀音閣

 

修行不容易,要有善知識的指引,可是哪個是你善知識,這裡頭就看福報了。應該來講,每個階段你的境界不同。感應的善知識就不同,所以善知識不止一個。

佛法應該是廣博的,不要一部到底。我學經就是這樣子的。感興趣就念,背經,背經是童子功啊。五堂功課,加上金剛經,法華經,普門品,地藏經,彌陀經,這些都要背,不會倒背如流,至少要很熟悉。我看,這些經你背下來,像唐詩一樣,不會做詩也會吟。這個基本功很厲害。

練武不練功,到頭一場空啊。武是佛教的理論,你去聽開示,還是藏地祖師的論,還是現在法師的開示,都是屬於武的部分。武術就是表演得很好看,像很多人講道理講一大堆,就是表演武術。但沒有功底,佛經不會背,自己煩惱就解決不了。

所以要找善知識,你先要會這些。不然你怎麼去找善知識?看到一個人,表演一些神通,或者講一些大話,你就以為是善知識。而且遇到了善知識,你跟他學什麼?要有功底,大善知識相當於大學水平,你要先進大學。如果還是小學的,你遇到善知識,也沒有用,不會受用。

像禪宗很多開悟的,好像就臨門一腳,師父隨便講一句話,一個動作就開悟了。但你去看那些開悟的祖師,往往都是功底深厚。很簡單,法達禪師來拜六祖時,頭不著地,法達禪師的功底也是深厚,他念了三千部法華經,起碼都很有見地,就差師父的臨門一腳。所以六祖一點,他就開悟了。

還有歷史上有名的周金剛,這個人講金剛經講的很好,金剛經的鈔書,可以寫兩大籮筐,然後要挑著去降魔。他說南方的魔子魔孫,能不用文字慧解,就能成佛。所以他要去辯論。結果到了六祖(注)那裡,六祖一點撥,就開悟了。你就可見,這些開悟的人,本來都不是等閒之輩,他到了六祖,才能得應。(注:應為「龍潭禪師」,非六祖)

六祖在世時,收的弟子成千,但真開悟的,有大作為的,也才幾十個而已。這些大作為的人,不僅是善根深厚,而且功底很深。才能統領一方。修行過程要有兩個條件,一個是地緣,一個是善知識。

尤其是在家人要修行,我建議多去供養僧寶。以前有個團體,修地藏經的,但就不承認僧寶的功德,所以維繫不了多久。沒有祖師和僧寶的加持,修道的境界要再上一個層次,很困難。

學佛先上求佛道,才能下化眾生。剛入佛門,應該多供僧,造佛像,護持寺院,尤其是在家居士。因為僧寶的加持力強,而目前你能量不足,所以應該先上求。如果你很有能力的時候,你再來下化,下化包括放生,做慈善,下施等。

上求是因為你能量不足,要向能量足的僧寶去求,下化是你能量夠了,再來度化。你這樣子才能走的很遠。很多人修到一定境界,就卡住滿足自己的所得,不會上進了。包括是法師,還是在家人,有些人年輕就做方丈住持,被名聞利養卡住,一輩子雖然很有福報,但功底就差很多。

就以虛雲老和尚為例,雲公能夠影響一兩百年,甚至到海外,是因為他功底深厚。雲公十九歲出家,出家後先閉關證的境界,又捨棄境界,到處參學,一直到五十六歲開悟。這三十多年時間中,如果他想要做一山一寺的住持,是很容易的。但他沒有,而是一直到開悟。開悟後才真正來度眾生。所以他的功底就很深厚。

四大高僧中,功底都非常之深。像印光大師,他閉關就三十年,修個三十年,幾乎不出來弘法,就靠寫信,他的法就非常之精湛。太虛大師,他在普陀山閉關開悟得了境界後,才出來弘揚佛教。現在很多人提倡人間佛教,只知道世俗化,卻不提當時太虛大師當時也是閉關閱藏才得如此的水平。所以說,佛法不應該太膚淺,要沉得住氣,要打好功底。

一般人修出一點成就,很容易被名聞利養所迷惑,做應酬僧去了。一般人知道世俗的不好的境界來考驗。卻不知道,有時候別人讚嘆,名聞利養也是很大的魔考。很容易就變成福報很大,但無法解脫。

有些人年輕就急著要度眾生,大可不必,現在修證的境界還很差,自己都了不了,又如何度人。更應該在功底上花功夫。包括兩點,一點是參禪,一種是念誦,背經。這個是佛教的基本功。

這些基本功都是寂靜的。修道人無法喧鬧,不像開演唱會,大家一起很嗨。陰生智慧,人要保持寂靜的功夫,智慧自然就會生起。所以寺院中,要參禪,念誦,都是寂靜的功夫。佛法的生命力的成長,都在寂靜中成長的。

我觀察過歷史上很多法,喧鬧過度的,往往消失得特別快。很明顯,禪宗中南宗和北宗兩大塊。北宋的神秀,也是一代高僧,法相莊嚴,是武則天的國師。他的法就帶著富貴相。但太喧鬧了,沉寂下來。而惠能的法,沒有那麼大的動靜,都留在山林中,結果卻保存的最久。這應該給我們很多思考。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74c343e00102xpn6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