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宣化上人開示錄(三)》十法界不離一念心!什麼是十法界(一)?

這十法界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?就從我們人現前一念心生出來的。

 

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;

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

人人皆有佛性,皆堪作佛」,佛是人成,人道圓滿即佛道成。

法身本身原無性,若有則不為法界。譬如,你的脾氣比我大,我的脾氣又比你更深,此即惡性之表現。豬有豬性,馬有馬性;男人有男人的性格,女人就有女人的性格。歡喜吃甜的,這是有個甜性;歡喜吃酸的,有個酸性;歡喜吃辣的,就有一個辣性;歡喜吃苦的,就有一個苦性,這個修行也是苦性。樹有樹的性,花有花的性,草有草的性。各有其性。以上所言種種「性」,皆包含於法界「眾生性」內。

《華嚴經》上說:「萬法唯心造」,佛就是由你心造成的。你心要是修佛法,就成佛道,你心歡喜菩薩,就行菩薩道,成菩薩。乃至於你心願意墮地獄,你就往地獄那兒跑,將來就墮地獄。所以說「十法界不離一念心」。

一、佛法界

不大不小,非去非來;
微塵世界,交映蓮台。

「不大不小」:當我第一次聽到梵文「佛陀」(Buddha),就聽成一個「不大」。「不大」是什麼?是佛;就是沒有貢高心、沒有我慢心、沒有一個我。「不小」,也不小;也不大,才會小。

「非去非來」:佛的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的,無在無不在的,不是單單就在我們這一個世界,所以說「微塵世界」:這個法界是所有微塵那麼多的世界,無量無邊那麼多的世界。

「交映蓮臺」:交映,就是這個法界的佛的光照著那個法界的佛。那個法界的佛的光又照著這個法界。佛在蓮臺上坐著互相放光動地,不但六門頭來放光動地,每一個毛孔上都是放光動地的。每一個毛孔又現出來微塵世界無量無邊那麼多的諸佛,就在一個毛孔上現出來。每一個佛都是這樣子放光,無量無邊的。光與光不衝突,光與光都是和的,所以我們佛教是和光的。我們人與人也不要相衝突,這個交映就是你的光照著我,我的光又照著你,光光相照,孔孔相通,和大梵天王那個網羅幢一樣的,帝網重重,無盡無盡,這是第一個佛的法界是這樣子的。

二、菩薩法界

有情覺悟,跳出塵埃;
六度萬行,時刻培哉。

「有情覺悟」:菩薩是梵語,翻譯過來叫「覺有情」,一個是覺悟一切有情,令一切有情都覺悟了,這是一個講法。第二個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。這兩個講法我們都有份了,有份成菩薩。我們因為都是一個有情的眾生,我們也可以在這個眾生裏邊,做一個覺悟者。我們又可以也以這個覺悟的道理,去覺悟一切眾生。同樣的,佛就譬如大人,我們就譬如小孩子,天天要吃奶,天天要聽法。聽法是特別能增長人的善根的,特別能開人智慧的。所以你若能有機會聽法,那比你賺多少錢都有價值。有這個時間來研究佛法,你說多好!

我希望我們這兒的人不要那麼多的旅行,為什麼呢?因為旅行太危險了。你看看,每一個放假的日子,死的人就不只一個,一定是多過一個。那麼多過一個,或者去旅行就有份了。這個國家(美國)人人都願意玩、願意去旅行。我們佛教徒就要改善這個風氣。放假的日子,有這個時間來研究佛法、誦經、念咒、拜佛,那更好。

菩薩,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,覺悟中的一個明白者,明白中的一個修行者,修行中的一個實行者。

「跳出塵埃」:你若不明白,就跳不出這個塵埃,因為這個「塵」太厚了,所以你跳不出去了。你若覺悟了,這個塵埃就薄了,就跳出去了。跳出塵埃以後怎麼辦呢?是不是就睡覺、吃飯呢?不錯,還要睡覺、吃飯、穿衣服,不是單單就做這個工作,不是為這三個問題而生存,為著是要行這個「六度」。

「六度萬行」,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有人說:「我知道,這布施就是叫人布施給我。」不是的!我們要布施給人,所以不要這個錢。錢,是最邋遢的一個東西,你要是和它接近的太多了,那就是塵埃;你能不要錢,那是最清淨了,就跳出塵埃了。

「時刻培栽」:不是說今天我修,明天就不修了;今年我修,明年就不修了;這個月我修行,那個月就休息啦!今生我修行,來生就不修行啦!或者這一刻我修行,那一刻又睡覺去了。不是的!時時刻刻、生生世世,我們都要修行這個六度萬行。所以你能這樣子,那就是「菩提薩埵」了。

你以為做菩薩那麼容易就做啦?沒有那麼容易的!不單做菩薩不容易做,這個緣覺、聲聞,也都不容易做的。做什麼容易呢?做鬼、墮地獄、做畜生最容易。「難」就是「不容易」的一個別名。所以菩薩就要行人家難行能行的苦行,難忍能忍的忍辱。精進就是菩薩,就是這樣子,沒有旁的,巧妙的。你就是能做人家所不能做的事情,那就是菩薩。

三、緣覺法界

緣覺聖賢,孤峰獨眠;
春花秋謝,十二連環。

「緣覺聖賢」:這個緣覺的聖人,在有佛出世的時候叫緣覺,沒有佛出世的時候就叫獨覺,自己就會開悟的,他歡喜「孤峰獨眠」。「春花秋謝」:他就看這種「春觀百花開,秋睹黃葉落」,覺悟到這一切的事事物物,都有自然的一種生滅。「十二連環」:緣覺的聖人他是修十二因緣的。

十二因緣:

(一)無明。他觀察這個無明從什麼地方來的?怎麼會有無明呢?

(二)行。有了無明,就有行為;有行為,有所表現;有所表現,就有了識。

(三)識。識就是分別;就是「有為、無為」之間有了分別。有分別心,就有了麻煩。

(四)名色。這個名色就是麻煩。一有了名,就有名的麻煩。一有了色,就有色的麻煩。名色就是麻煩,麻煩就是名色。這個事情要講起來更麻煩。不講還沒有麻煩。一講就講出麻煩來了。我沒有這麼說的時候,你根本就不知道,你沒有這麼多麻煩。我這一講,你不懂,有個不懂的麻煩了。有不懂的麻煩,就想要懂了。想要懂了,這就有了六入了。

(五)六入。這個六入就是想要懂,想要明白,於是乎啊,就生出一個眼識。眼根,耳根,鼻根,舌根,身根,意根,就生出了這個六入。這六入為什麼要生出?就是想要明白。孰不知,愈明白愈糊塗,愈糊塗愈不明白,這就是六入。

(六)觸。這個觸就是個碰。不明白,就要各處去碰,東碰,西碰,南碰,北碰,上碰,下碰。就好像那個烏蠅似的,各處去碰壁,為什麼碰壁?因為要明白。

(七)受。碰了之後,就有了受。沒有碰壁,就覺得很舒服。一碰壁,就覺得很不舒服。有人說:「我不好啊!」「我覺得很不歡喜了!」這就是受。

(八)愛。有了領受就生出一種愛著來。我們人為什麼有一種不平安的感覺?就因為有這種愛。有了愛就有了惡,也就是有了討厭。對於順的境界,就生出一種愛著來。對於不順的境界,就生出一種厭惡來。為什麼有個高興?為什麼有個不高興?就因為有一個愛,有一個惡。那個惡就是個不願意、厭惡,所以這麻煩就一天比一天多起來了。

(九)取。所要愛的東西,就想要得到,就生出來一個取了。

(十)有。你得到了,就滿足自己的這種欲望。那麼為什麼要滿足自己的欲望?就因為想要擁有它,就有個有了。

(十一)生。因為有這個有,你想要得到屬於你自己的。這一屬於你自己的,就有了來生。

(十二)老死。有來生,又有了老死了。

所以這十二因緣呢,是緣覺聖人所修的。

四、聲聞法界

聲聞眾僧,不論男女;
四諦觀行,隱實示權。

在這個聲聞的人,又叫阿羅漢,或叫羅漢,他能以飛行變化,有神通。證果的人,不是隨隨便便就說誰證了果了,我是阿羅漢了,不可以的。因為證果的聖人,走路他的鞋不沾地。你看他像在地上走路,但是呀,他是在虛空裡頭,那個鞋不沾地,也不沾泥土,甚至於在濘泥裡走,他的鞋都很乾淨的。好像法順和尚他在那個很稀的泥上面走過去,鞋上也不沾泥。這是證果聖人的一種表現。

初果要斷見惑;二果要斷思惑;三果要斷塵沙惑;四果也是斷了塵沙惑。無明呢?他破了一點,但是沒有完全的破,沒有完全把無明都破盡了。這無明破盡了,就是成佛了。所以在等覺菩薩,還有一分的生相無明沒有破,所以就不能成為佛。那麼這個四果聖人,他所修的是什麼?四諦法,即苦、集、滅、道。

釋迦牟尼佛最初到鹿野苑度五比丘,這五個比丘,本來都是佛的親戚。可是跟著佛去修道,有的就受不了苦。釋迦牟尼佛在雪山的時候,一天只吃一麻一麥,餓得骨瘦如柴。所以就餓跑了三個,受不了苦了,只剩兩個。以後,釋迦牟尼佛在臘八那一天,天女送牛奶去,釋迦牟尼佛把牛奶喝了,這兩個也跑了,說:「修行要行苦行,你現在喝牛奶,這是不能修行的,不能受苦了。」所以也就跑了。這五個人一跑就跑到鹿野苑去了。

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,先說了《華嚴經》,沒有人聽,以後就隱實示權,就說《阿含經》,要對誰說呢?一觀察,我以前那五個同參,應該先去度他們去。因為在往昔釋迦牟尼佛發了這個願:「我若成佛了,我要先度毀謗我的人,殺我的人,對我最不好的這個人,我要先去度他去。」誰對佛最不好呢?《金剛經》有個歌利王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做忍辱仙人的時候,身上的塵土修的也很厚,也不下山,在那兒用苦功,修苦行。這個歌利王就把老修行的身體給割了。為什麼割他的身體呢?

有一天,歌利王帶著一些宮娥、綵女、妃繽,到深山打獵,這些女人覺得很好玩的,就不跟他去打獵,於是到一個山上去。歌利王各處去打獵回來了,就找他這些女人。一看這些個女人都圍在那個地方,和一個很奇怪的人講話,這個也摸摸手,那個也摸摸腳的,很不規矩的樣子。啊!他就生出一種妒嫉心了。聽聽他講什麼?是講修行。在這裡講修道!這歌利王就發脾氣來了:「你啊,不要在這兒騙女人啦!你修的什麼道啊?」

老修行說:「我修的是忍辱。」「什麼叫忍辱啊?」「就是誰罵我,誰打我,我也不生瞋恨心。」「你真的?我就試驗、試驗。」歌利王把身上寶劍拔出來了,就把手給剁下來了,說:「我現在把你的手剁下來了,你瞋恨不瞋恨?」這個老修行說:「我不瞋恨。」「哦!好!你不瞋恨,真有點本事,你盡打大妄語,你心裡瞋恨,你口裡講不瞋恨,你來騙我!我是一個最聰明的人,你能騙得了我?好,你既然說你能忍辱,不生瞋恨,你那個手,我也給你剁下來了。」把那個手也剁下。

剁下了又問:「你瞋恨不瞋恨?」這個老修行說:「還是不瞋恨」。於是乎,歌利王又拿著寶劍,又把兩隻腳給剁下了,剁其四肢又問:「你瞋恨不瞋恨?」老修行說:「我還是不瞋恨,不單不瞋恨,我若成佛,還要先度你。」

老修行發了這個願。當時天龍八部、護法善神就發脾氣了、就下大雨。這個老修行就說:「我不瞋恨,有什麼證明呢?我要是瞋恨你,我這個手腳就不能恢復如故了;我要是沒有瞋恨心,我這個手腳就恢復如故,像我原來的有手有腳,就證明我沒有瞋恨;我要是有瞋恨,就不會這樣子。」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說過這話之後,手腳果然又恢復如故。這護法善神,一看歌利王這麼惡,把老修行四肢給斷了。於是乎,就大顯神威,下雹子打這個歌利王。

歌利王也知道厲害了,看老修行有這麼大的神通變化,於是乎跪到老修行面前求懺悔。老修行就發願說:「我若不成佛啊,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。我若有一天成佛,我就先度你成佛。你若不開悟不成佛,我也不成佛。」因為這樣子,所以佛成佛了,就到這個鹿野宛去,先度這個憍陳如。這老修行,就是釋迦牟尼佛,憍陳如就是歌利王。所以佛因為在往昔有這個願力,要度對他最不好的這個人。

那麼我們聽見這一段公案,誰對我們愈不好,我們要發願,成佛的時候要度他。不要說,你對我這麼不好,等我成佛的時候要叫你先下地獄,不要發這種願。

佛到了鹿野苑,為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。

初轉四諦法:

此是苦,逼迫性。
此是集,招感性。
此是道,可修性。
此是滅,可證性。

二轉四諦法:

此是苦,汝應知。
此是集,汝應斷。
此是道,汝應修。
此是滅,汝應證。

三轉四諦法:

此是苦,我已知,不復更知。
此是集,我已斷,不復更斷。
此是道,我已修,不復更修。
此是滅,我已滅,不復更滅。

佛說完了這三轉四諦法輪就說:「汝等為客塵所轉,故塵不可出。」憍陳如一聽這「客塵」兩個字,他就開悟了。什麼叫做「客」呢?客,就不是主人。什麼叫做「塵」呢?塵,就是不乾淨的東西。我自性就是主人,自性是清淨的。所以他當時就開悟,叫「解本際」,就明白本來的道理。

「不論男女」:女人也可以證果,男人也可以證果,證果就是聲聞,就是阿羅漢。好像鳩摩羅什法師他的母親,就是證三果的聖人。

「四諦觀行」:觀行,就是觀察來修行。觀察修行什麼呢?四諦法:苦、集、滅、道。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。要修這四諦的法門。

「隱實示權」:本來這些聲聞,有的是大權教的菩薩,來示現這個權教的聲聞,所以這叫「隱實」;把實在的功德都隱起來了。「示權」,示,就是指示,權,就是權巧方便。你不要認為他是聲聞,這是小乘,你就輕看他。不要這樣子,他不是完全都是大菩薩,但其中一定是有的。這個大乘菩薩,他又現一個小乘的身,來接引這個小乘,然後迴小向大,所以叫「隱實示權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