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悟的人,才是最有安全感的

作者:福安古觀音閣

 

要修行讀書,除了讀經,還有許多可讀的。像開悟的祖師的儀軌,比如《齋天科儀》,《大悲懺》,《慈悲三昧水懺》,《梁皇懺》,這些懺悔,積累福德的儀軌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。南方經懺發達,這些經懺也能開智慧。所以寺院裡有法會,一定要好好去參加。

除了儀軌。禪宗祖師的許多心得,像永嘉禪師《證道歌》就很好了。對治現在學佛人的毛病:“分別名相不知休,入海算沙徒自困。”現在台灣人愛玩佛學學術,都在搞名相,實在徒自困。大陸也在搞學術,也算是入海算沙。其實佛法是活潑的,生活的,不要那麼死板。日本人就愛搞學術,搞研究,台灣也學,這風氣傳到大陸來,大陸也學。看來分別名相唐朝就有了,現在更嚴重。

《證道歌》講“窮釋子,口稱貧,實則身貧道不貧,貧則身穿披縷衣,道則心藏無價珍”。修道就是心中有無價珍,那才是要修道。人向外追求物質,心不安寧,就是心中沒有無價珍。禪宗一法,都是求心安,如何得心安?要有無價珍。

以前有禪師,看蘇東坡寫詩,“目遇之則成色,耳遇之則成聲。”禪師看這句話就開悟了。每個人都有不生不滅的那個神通,就是眼睛看的,是色,耳朵聽了,是聲。這個能看,能聽,就是你的神通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

石頭希遷去拜青原行思大師,行思大師問,你來了幹什麼,石頭和尚說,我來了才知道自己並不缺什麼?行思大師就問,你既然知道自己不缺什麼,為何還來。石頭說,不來我怎麼知道自己不缺什麼?

一般人都以為自己缺什麼,其實你不缺什麼呢。本性上不缺的。可非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。每個人都不缺什麼,心中那無價珍是不缺的。修道就是發現心中無價珍,不然都是紛紛擾擾的痛苦。苦來自攀比,金錢事業等,都有攀比。乃至長相好壞,也在心中起種種分別。有攀比分別就苦,就迷失來那個無價珍了。

包括學佛後,亦在對比,這個道場好,那個法師好,道風好。或者在對比善人惡人,總是被困擾跟著走。那知道心中無價珍寶在哪裡?忽略了心中無價珍寶,就會對比,要長壽,富貴,要徒眾多,都被弄去搞名利了。心中無價珍有了,才不會被困擾。像《華嚴經》說的,猶如蓮花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也能像慈航菩薩講的,“空花水月道場,時時刻刻建好,若有一人未度,自己切莫逃了。”

要體悟這一點,確實不容易。要經過千磨百煉。哪怕體悟了,還要長養善根。一般人繞著增福報,長智慧來修,是對的。起碼不墮落三惡道。但要真離苦,做人天福田,出世大丈夫,卻非得要開發無價珍。

近代開悟大德,如果虛雲大師,根器非一般,定功更不一般,都要修道四十年才開悟。開悟後,肩挑五宗,做人天法眼。一個地方出一萬個善人,不及出一個開悟的祖師。善業有盡,如影隨行,總有時間盡時。開悟祖師給的功德成分,則是無窮盡。

再問大家一個問題,開悟的人,生命原始能是怎麼樣的。其實開悟的人,他是最有安全感的人。他的生命,在空間上,和宇宙萬物已經融為一體,在時間上,和過去現在未來,也融為一體。他才是最有安全感的人。

歷代祖師開悟後,到哪裡都可以自在,不僅是人道眾生中,以及人道環境,吃的好壞,住的好壞,他都能心如如不動。甚至到六道去,都一樣自在,而不受轉。這就是開悟的功夫。這要配合身體功夫來。不是單單靠語言。分別名相不知休,入海算沙徒自困。永嘉大師說的。

像修行人,找不到“娘生前面目”,就是很沒有安全感,感覺在六道輪迴,漂泊,一遭開悟後,他就坦然了,心找到歸屬了。就像虛雲老和尚講的,山河大地是如來。

沒有開悟的人,就會執著一個家族,一個家庭。開悟後,一切都是法身,一切人都是父母,心量就擴大了。他的事業就廣博。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74c343e00102xacw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
    風清

    如何戒邪淫、佛教文章、讀經教育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