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道人不要有貴重的東西

作者:福安古觀音閣

 

修行要不貪,尤其是不貪物質的東西。生活簡單就快樂,首先你物質上要簡單。老子講的,“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。”就是稀有難得貴重的東西,人見了,就容易起偷心。城市裡頭的人生活緊張,有一點是稀有難得之貨太多了。所以房間門鎖了一道又一道,窗戶也是一樣。可是大家都覺得很正常。

如果開始修行,你生活簡單起來,不要搞那麼貴重。帶個佛珠幾千上萬,家裡供奉的菩薩,也是貴重工藝品。或者身上掛的都是貴重的佛飾品,把佛菩薩當成工藝品來擺設。這樣子不僅沒有功德,而且造業。按藥師法門來講,這些都是重難得之貨。

像現在佛具,也是越做越貴,成為難得之貨。導致別人進入廟裡都想要偷東西。所以說,廟堅固就好。這一點老叢林做得比較好,都是普通的東西,衣服也是普通,這樣子就能斷除人的貪心。以前人夜不閉戶,因為大家不貴難得之貨,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可偷。要做到這個境界,是最好的。

修行要放下,先放下難得之貨。沒學佛前,我很執著書,也是一種苦,不灑脫。這些都放下了,一樣貴重的東西都沒有。別人給了,也不需要,嫌棄麻煩。有的人書房擺個書庫,是個書迷,雖然是愛好書,但這個執著也是一種苦。讀書分子沒有修行人那麼坦蕩,自在。有這些執著嘛。修行的方式,是開發內心的莊嚴出來,你內心有莊嚴了,就不要這些書啦。讀書人迷住了,不知道開發內心莊嚴,不知道本性具足,卻沉迷於書,所以總是有約束。

現在學佛人,也不夠坦蕩了,愛收集古董佛像,小字畫。甚至很多人沉迷於這些字畫,佛像,當做古董來收藏。那也是執著,也是苦惱。所以你要跳出這個陷阱來,還不是那麼容易。像開悟的大德,就能做到。虛雲老和尚建完了道場,就走了,帶著衣服,方便鏟,草帽,就走,去開闢第二個道場。這是禪宗的灑脫。

佛陀規定出家人不能帶太多東西,徒增煩惱,要出門,要選擇半天,浪費時間,都在折騰了。包括建廟,也不要太精緻,粗獷一些就好,世間貴重的東西,都不要。上次一居士在九華山撿到一個金項鍊,就送給廟裡,廟裡師父說,出家人不要這些,黃金白玉非為貴,唯有袈裟披肩難。不要這些。

修行是開發出內心的自在莊嚴,那你就很灑脫了。像金剛經講的,以恒河沙七寶來布施功德,不如受持金剛經的功德。因為受持金剛經,你能開發自性的莊嚴,就不需要外界這些來裝飾。而凡夫沒有開發內心的莊嚴,只會在外界上打轉,哪怕布施供養很多,仍然很執著,就有苦惱。執著於功德相,放不下,反而沒有功德了。

人要做到不貴難得之貨,不執著人間享受,這還是很不簡單的。起碼生命境界要高,提高了天的境界。最好方式,修《金剛經》和《法華經》。《金剛經》講空性智慧,《法華經》講成佛的清淨境界。或者常念《普賢行願品》。世間的享受都是很粗糙的,粗鄙的。比起天上來,要差很多。念法華經能加持人,“不貪世間世樂”,這些世間的享受,不會貪著。為什麼不貪著,因為世間享受太粗糙,《法華經》加持人六根清淨後,這些人間的粗糙的享受,看起來像破掃把一樣,又髒又臭。自然就捨棄了。

佛法是讓人放下這些貪欲的法。人的很多精氣神都被這些私慾給消耗完了。包括執著金銀珠寶,古董字畫,男女色欲,飲食慾望。還有出家人不要搞攝影,書法,繪畫。不要弄這些。弘一大師就說,以人傳字,不要以字傳人。修行人道德好了,他的字就值錢,不要跟世俗人一樣,靠文字好看,把人名傳播。那不是修道的本義。

在飲食上,簡單、不變為原則。像很多人跑去吃美食,吃異地的東西,這反而對身體有損害。人還是吃本地的比較好,水土符合。這樣子你身體認識這些食物,消化吸收都很快。而你身體從來沒有吃過這些東西,進入你身體,身體要分辨,反而消耗很多精氣神。佛教講的,吃的清淡味,白米飯家常豆腐,這些人精氣神卻往往充足。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74c343e00102x4h3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