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孟子旁通》第109講 歷史政治上的因果

南懷瑾講述

 

鄒與魯鬨。穆公問曰:「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,而民莫之死也。誅之,則不可勝誅;不誅,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,如之何則可也?」

孟子對曰:「兇年饑歲,君之民,老弱轉乎溝壑,壯者散而之四方者,幾千人矣。而君之倉廩實,府庫充;有司莫以告。是上慢而殘下也。曾子曰:『戒之!戒之!出乎爾者,反乎爾者也。』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,君無尤焉。君行仁政,斯民親其上,死其長矣。」

這是孟子家鄉的事,孟子是鄒人,鄒大約只有現代的一個小縣那麼大,姑且稱他為一個國。其實鄒和邾,也都屬於魯國的境內,用現代的觀念來講,相當於魯國的一個獨立市,或好比現在所謂的自治區的地位差不多。

鄒和魯國,發生了權利上的爭執,這是一次很大很激烈的衝突。鄒穆公問孟子說,在這一次和魯國的激烈衝突當中,我的高級幹部死了三十三個人,而這些幹部的屬下和轄區的老百姓,沒有一個肯為他們的長官效死。要是殺掉這些人吧,人數實在太多了,殺不勝殺。可是不殺罷,他們將來還是這樣眼看著長官戰死,而不去援救,這樣怎麼行呢?真是殺也不好,不殺也不好,你看應該怎麼辦呢?

孟子說,在平時遇到水旱災害,農產歉收的凶年,你的老百姓們沒有飯吃。年紀大,身體弱的,餓死在路旁;年紀輕,身體健壯,走得動的,就離鄉背井,向外逃生。在鄒這樣一個小小的地方,逃亡的人,就高達幾千人之多,佔了你全部人口的很大比例。但是你政府的糧倉裡面,多的是糧食,財庫裡的錢也很充裕,有足夠的力量幫助這些老百姓。可是你的幹部們,當時並沒有把老百姓的痛苦情形告訴你,他們這樣驕慢而不理政事,結果殘害了多少老百姓的身家性命。

孔子的學生曾子曾經說過,做事要特別小心謹慎,凡事是有因果報應的。怎麼出去,就怎樣回來;如何待人,人也將如何待你。所以在平時老百姓吃了他長官的虧。現在他們也就眼看著他們的長官受難,不出來救援了。這正是他們饑餓時,長官不救援他們的一種還報,你穆公還有什麼好責怪埋怨的呢?如果從今以後,實行仁政,愛護老百姓,老百姓當然也就敬愛他們的長官,當長官有難的時候,他們當然就會拚死命去保護救助了。

這一段中,孟子所說的理論,是中國政治哲學的最高原則之一,也是政治領導人的最高領導原則。中國文化處處講因果,這因果的觀念並不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後,才開始確立,並普遍被社會應用在語言文字上。我們的《易經》老早就有這種思想,如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」至於孟子,這裡所引用的「出乎爾者,反乎爾者也。」同樣是因果報應的觀念。

在政治上,我們看歷史的演變,就是因果報應。我們如果從因果中去看歷史,可以發現許多很奇妙的事情。就拿我們眼前可以看得見的歷史現象來說,埃及的總統沙達特,很了不起。那天我打開電視,看見他突然冒險訪問以色列的消息,就知道他一定有影響力。同時也預料到以色列的比金,也一定會去埃及報聘,也可以說兩個都是了不起的人物,將來對於中東地區的謀和,猶太與阿拉伯兩個民族去嫌釋怨,總會有幫助的。假定我們處身在一百年後,回過頭來看這一段歷史,這兩人之間的一往一來情形,以及誠心謀和與否的因果報應,則是一件在因果律上,很有趣的,能證實的事情。

古今中外都逃不開這個因果律。我們中國的歷史,每一朝代都是如此。怎麼來的江山,也將怎麼樣的失去;怎麼樣取得的政權,也是怎麼樣的交出去。仔細研究外國的史實,又何嘗逃過此一法則。

我們隨手舉一個例子,宋朝的皇帝趙匡胤,據說他自己並不想當皇帝,而是陳橋兵變,部下們硬把皇帝所穿的黃袍加在他的身上的。當時的皇帝,是後周的柴榮。他在位時死了,兒子還小,只有六七歲,而趙匡胤是柴榮當時的殿前點檢使,等於是憲兵總司令或首都衛戍司令等要職。就在陳橋兵變中,黃袍加身當了皇帝,所以到了元初,在宋朝垮了的時候,有人非常感慨地作了兩首詩說:

記得陳橋兵變時,欺她寡婦與孤兒。
誰知二百餘年後,寡婦孤兒又被欺。
臥榻而今又屬誰?江南迴首見征旗。
路人遙指降王道,好似周家七歲兒。

我們再看清朝,進主中國,是孤兒寡婦入關,而最後一代皇帝,又是寡婦孤兒悄然出關。因果報應,絲毫不爽。讀了元人那首詩,我也曾經依樣畫葫蘆的寫過一首:

寡婦孤兒自入關,便宜佔盡此江山。
果然二百餘年後,母子君臣出塞難。

溥儀登基接受群臣朝賀的時候,還是一個小孩子。抱他坐上金鑾殿的大交椅上時,他大哭起來,他的父親攝政王拍拍他,安慰說:「不要哭,快完了!」果然很快就完了。這就是「出乎爾者,反乎爾者也」的道理。所以國家也好,個人的事業也好,都是怎麼起來,也是怎樣下去。經過時間的證明,長期觀之,可以說是必然律的回互,並非偶然如此的。

至於《孟子》書中的「老弱轉乎溝壑,壯者散而之四方」這兩句文言,尤其別具韻味,而且也特別悲涼。豈但戰國時代的老百姓們如此,幾乎世世代代的老百姓,都是過著這種艱苦的日子。「老弱轉乎溝壑,壯者散而之四方。」大地盡是一片流民饑荒的景象。悲涼,慘痛!豈是言語文字所能盡其形容的。社會的貧病到了這種情形,便正如左宗棠的詩所說:

世事悠悠袖手看,誰將儒術策治安。
國無苛政貪猶賴,民有饑心撫亦難。

不過話說回來,我們且看所謂工商業發達的社會現象呢?雖然沒有孟子這兩句話那樣悲慘,但是在物質文明發展之下的一般社會狀況,農村鄉鎮的衰落偏廢,都市文明的畸形發達,它的變相結果,也有「老弱困守故土,壯者散處四方」的景況。尤其對我們一般具有出國狂熱的心理病態的社會而言,也同樣會有此悲鳴,豈但只是衰亂時勢如此而已!

 

▶▶▶返回《孟子旁通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