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孟子旁通》第24講 玩弄仁義的權智

南懷瑾講述

 

漢代桓譚《新論》說:「三皇以道治,五帝以德化,三王由仁義,五霸用權智。」指出上古時代的三皇,是以道治天下,這是最高的無為而為的境界。到了後來五帝的時代,以德來治天下,這已經差了一層——有為而為了,但是仍然是非常高超的政治。等而下之三王用仁義,五霸用權智,可以說是每下愈況。

又《長短經》的《反經》第十三說:

三代之亡,非法亡也,御法者非其人矣。故知法也者,先王之陳述,苟非其人,道不虛行。故尹文子曰:仁、義、禮、樂、名、法、刑、賞,此八者,五帝三王治世之術。故仁者,所以博施於物,亦所以生偏失。義者,所以立節行,亦所以成華偽。

這是道家思想的論點。這裡指出,仁義的確是一種好德行;但是這德行用久了,便走了樣,變成人們用來爭權利的一種工具。由此就可以瞭解道家的代表人物——老子和莊子說的那些話。

老子曾說,道德頹落,才有禮義之說,他也經常說:「聖人不死,大盜不止。」(注:這句應出於《莊子·胠篋》)當時老子對於仁義禮樂的道德觀念批評得很厲害。莊子也曾說:「仁義者,先王之蘧廬,止可以一宿,不可以久處。」因為在春秋戰國時代,各國諸侯的征伐口號,大體上也都是標榜仁義,而實際上並不是真行仁義,只是利用仁義的美名,以達到爭權奪利之目的。

所以莊子說仁義只是先王所留下的一幢臨時寓所,一幢別墅,並不是自己久遠安身的家,只可以偶爾住一住,不可以長久住下去。意思就是說,仁義這種道德觀念,只可以在道德極其衰微的時候,偶然用一下,不可以長久地死用。如果長久用下去,就會被壞人利用仁義之名,作為政治上爭權奪利之實了。

 

▶▶▶返回《孟子旁通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