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孟子旁通》第17講 經史合參
南懷瑾講述
我們這次研究《孟子》,是採用「經史合參」的方法。所謂「經」,就是《孟子》七篇的本經。所謂「史」,就是指孟子所處的時代——如齊梁等國當時約略可知的史料。除了《孟子》本經之外,同時配合戰國當時相關的歷史資料,來說明孟子存心濟世的精神所在。
過去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讀《孟子》,往往覺得很枯燥乏味,只是為了傳統的要求,作教條式的信仰,填鴨式的記誦,或多或少,總存著不是絕對信服的心理。如果把學力加上年齡,再加上對世事的經歷和觀察,慢慢到了年事老大,才會覺得孔孟之學在人道的立場上,的確是有它聖之為聖的道理。但學力加年齡加閱歷,說來只是一句話,實際上卻是一段漫長的路程,同時夾雜著許許多多的甘苦。所以我認為針對現代情況的需要,用經史合參的方法來認識孟子,也許有很多方便。
講到這裡,順便想起一個歷史上有關孟子的故事,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趣事。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,大概也和我們年輕時的心情思想一樣,非常討厭孟子,他認為稱孟子為「亞聖」,把他的牌位供在聖廟裡,實在不配,因此取消孟子配享聖廟之位。晚年他的年事閱歷多了,讀到《孟子》的「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人恆過,然後能改;困於心,衡於慮而後作;徵於色,發於聲而後喻。入則無法家拂士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恆亡。然後知生於憂患,而死於安樂也」一節,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,認為孟子果然不失為聖人,是亞聖,於是又恢復了孟子配享聖廟之位。
這個故事表面看起來很可笑,蠻好玩,實際上也正好說明了我們研究孟子的中心關鍵。同時也是英雄與聖人、王道與霸術分野的道理。
▶▶▶返回《孟子旁通》目錄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