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需要被感動

作者:福安古觀音閣

 

現在很多佛法,講的很多,是因果報應,是行善積德,是知恩報恩,或者是大般若智慧。但似乎很少講到感動。似乎一感動,就會流於情感。女人都比較流於情感,所以佛門就很少談到感動。我想,感動是需要的。

我以前對文學很感興趣,也看許多近代的作家的著作。其中近代作家排名中,據說第一名是魯迅。但海外的媒體中,第一名是沈從文。大家會覺得神奇。讀過高中的都知道,沈從文最有名的一篇小說,就是《邊城》。因為魯迅寫得是人性需要正義,但沈從文不同,他覺得生命需要美,人性的美,人性的感動。

其實我也看過沈從文很多文章。他除了《邊城》以外,其他的文章都很一般,甚至看不下去的感覺。但雖然看不下去,裡面常常突出人性的美。生命需要被感動,前不久,莫言獲得諾貝爾獎。莫言能獲得這個殊勝的獎,最重要是他寫出了生命的感動。

莫言寫他母親,以前他母親去摘田裡遺落的麥穗,被一個人看到,被追趕,甚至被打。後來十幾年後,莫言再次看到這個人時,莫言很想打他。他母親說,孩子,這個人已經不是當時追趕我的人了。莫言寫的,也是生命的感動,和沈從文一樣。所以生命需要感動。

學佛的人也一樣,也要感動。不要輕慢世間的感情,不要輕慢世間的愛情。不要常常想著,因果報應,常常拿著因果的準則,來衡量別人,衡量父母親屬。哪怕你對了,你知道因果了,但是你知道,自己失去了什麼嗎?失去了一種對生命的感動。

這個世界上,人為了感情,去轟轟烈烈的愛,去奮鬥。我們都要尊重他。我在想,過去七尊佛,都示現成家生子後,再出家。釋迦佛也是如此。為什麼呢?這裡面告訴我們,這樣子的生命,你會尊重他。現在結婚後出家的,海濤法師,他講的法,和其他法師講的特別不一樣。我感覺,這裡面有什麼不一樣呢。就是一種對生命的感動,對世俗人性的尊重。

那近代中,有兩個出家人,大家去關注他的感情生活。一個是蘇曼殊,一個是弘一大師。蘇曼殊他是個才子,文采很好,悟性很高,他三十多歲就去世了。尤其特別的是,他跟許多才女的關係特別好,尤其也留下許多詩歌。但他是真正堅持梵行,沒有污染。所以明暘長老說,他是羅漢再來。

第二位,是弘一大師,他也是才子,而且國內很有名氣的才子。他是結婚後,39歲出家,出家後,持戒很好。早年他研究戒律,甚至也不談儒道,到了晚年,卻常常寫儒家的格言來送給人。而且他每到母親祭日,都會頌地藏經。也寫了一些詩歌《憶兒時》就是懷念他母親。《送別》是懷念他朋友。在近代的高僧中,這兩位是很有感情的。

我想,生命需要被感動,不僅需要被父母恩愛感動,也需要被人間的愛所感動。多情乃佛心。如果學到最後,就剩下自己一個人,雖然自由自在,但內心是不是總覺得缺少什麼呢。學佛的人,應該要多念地藏經,這個也是感情。對佛菩薩沒有感情,這麼修行是修不久的。

是人都有他情感的部分。乃至佛陀也是。他父親去世後,佛陀親自扶著父親的棺材,火化他父親。孝道做的非常好。有一天,我做了夢,夢見我打電話給我母親,她接了,但是她說不出話來。我想,我母親有一天也會死的,死了就再也接不到我電話。在夢中,我就哭了,說觀音菩薩,我要把功德給我媽媽。結果呢,哭醒了。

講這個呢,是告訴學佛的人,不能只有理智,應該要多加一些感情。我學佛吃素,也是讓父母難過很久,當時還覺得父母業障重,現在想起來,我內心只有慚愧和懺悔。

洞山良價禪師要出家時,他父母怎麼都不同意。他母親就寫了封信,講我和你是有宿世的因緣,以前常禱告神明,希望生個兒子,後來果然懷孕,生下後,屎尿不倦辛苦。但你一長大,就捨棄娘去出家。“兒有拋娘之意,娘無棄子之心。”也不期待你能王祥臥冰一樣孝順我,就希望你將來成道後,如目連般救我出輪迴。

近代虛雲和尚也是一樣的。他一出生,生母就去世,但養母養大他。他也是去出家了。養母也捨不得他。但也沒有辦法。老和尚後來,內心覺得愧疚,才去三步一拜五台山報答父母恩。

生命需要感動,人和人之間也一樣,這個感動不是攀援,不是感情用事。而是你生命需要這個感動的基因。學佛不是學成了木頭,菩薩也不是木頭石頭。很多人沒有感動,我想是因為靈性還沒有甦醒。或者正在甦醒之中。等靈性真的甦醒後,你對這個世界,好人壞人,都只有感恩。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74c343e00102v9zs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
    風清

    如何戒邪淫、佛教文章、讀經教育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