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氣越大嗔心越重

  有一天,一位有智慧的教授問他的學生:“為什麼人生氣時說話會用喊的?”學生們想了很久,其中有一個站起來回答說:“因為我們喪失了冷靜。”

  “但是別人就在你旁邊,你為什麼還要用喊的?”教授又問。學生們絞盡腦汁又說了一些答案,但沒有一個能讓教授滿意。

  最後教授解釋說:“當兩個人在生氣的時候,心的距離是很遠的。為了掩蓋當中的距離使對方能夠聽見,所以必須用喊的。但是在喊的同時人會更生氣,更生氣距離就更遠,距離更遠就要喊得更大聲。”

  其實,人的情緒是會相互感染的。當你生氣時,對方也會感受到你的火焰。起初,你的聲調只是略微上揚,這不過是你宣洩情緒的簡單方式而已。可是到了後面,情況慢慢改變,對方的聲調也相應提高。你們相互影響,聲調越來越高,終於克制不住地一起粗聲大喊。

  這並非是你所希望的情景,你盼望對方溫柔地待你。既然如此,那就從改變自己開始吧!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,也許你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。

  一個人念佛,全世界都跟著念佛,一個人清淨,全世界都得到清淨。反之,一個人生嗔恨,就會覺得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對。

 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,心情不好時,看什麼都不順眼,一聲鳥叫、一輛車過,都可能會點著你的無明火。末法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“鬥諍堅固”。人的脾氣越來越大,煩惱越來越多,嗔心越來越重。

  面對金錢、美色、權力、地位,由貪求引發嗔恚,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、明爭暗鬥,甚至激烈到你死我活的地步。嗔的這種陰暗的能量或輕或重籠罩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世界。

  嗔恨心重,受到傷害最大的其實還是嗔恨者自己。我們常講“一念嗔心起,火燒功德林”,還有一句“一念嗔心起,百萬障門開”。嗔心之火可以把我們之前積累的功德一把火燒個精光。尤其臨終時,如果一動嗔念,不要說往生無門,還會令亡者直接墮入地獄。

  餓鬼道眾生,物質的火是燒不到它的,它可以跳進火裡去爭搶食物。只有人的嗔心之火,鬼道眾生看到後會惶恐奔逃。但實際上,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,我們在暴烈地宣洩時,就是在製造很多噴火的鬼。

  這樣的鬼在擾亂、傷害他人的同時,更多的是在損毀、吞噬我們自己。所以,貪嗔癡的惡業,精神的垃圾,需要我們通過修習佛法,以慈悲忍辱、般若空性去淨化和超度。

  提婆菩薩是龍樹菩薩的大弟子。他未信佛之前是婆羅門,遇到龍樹菩薩後,一悟百悟,成為龍樹菩薩座下“辯論第一”的弟子。他以智辯屢次打敗前來挑戰的婆羅門,結果不僅令國王信奉了佛教,連婆羅門長者也皈依了佛門。

  但隨婆羅門長者一起前來皈依的弟子們,內心卻生起了強烈的嫉妒嗔恨。有一天,其中一個弟子趁提婆打坐時,拔出刀刺進了他的腹部。而提婆菩薩,在腹破腸流的情況下仍笑著告訴行刺者,從哪條路逃走可以避開自己那些還未開悟的弟子前去報仇。

  為什麼提婆菩薩不生嗔恨心,為什麼他有這樣超凡的忍辱力和怨親平等的博大胸懷?因為他真正證入了人法兩空、無我無我所的境界。

  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,這是菩薩的心,也是成佛的心。所以我們在上香、禮拜、祈求菩薩大慈大悲時,是不是也應該祈求自己要對自己大慈大悲?將嗔恨好殺的心去除,使內在的刀山劍樹平息,把墮落惡道的因斷除!

  嗔是大惡業。與貪相比,嗔的罪業更重。貪心還能轉化為道用——廣積資糧為布施之因。但“嗔心是絕對度不了眾生的”,這是我師父的原話。

  也就是說,嗔心是做不了菩薩的。不僅做不了菩薩,嗔還是下地獄的因。所以我們在祈求菩薩的同時,也要懂得自救,千萬不要以種種不良的心,陷自己於險境之中。一個人能斷惡修善,遠離嗔恨,觀音菩薩就已經顯現在他心上了。

  這樣一種慈悲光明的心的境界,是需要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去訓練的。就像現在,蚊蠅出沒,當蚊子在你耳邊“嗡嗡”,在你身上叮咬時,你如果嗔心頓起,一巴掌下去——那才是真的被它咬到了。

 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,智慧的生活就是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”,是“自淨其意”。調伏自己的心,不起慾望,不生嗔恨,遠離煩惱怨憤,獲得喜悅安寧。

  自己沒有煩惱後,還要去想,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交錯聯繫著的,我如果只注重個人的快樂,那還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。所以大乘經典特別告訴我們,一個人想要徹底斷除嗔恚,還應該以自己清淨的身語意去供養眾生。

  對眾生,臉帶微笑,口出軟語,心住清涼。佛教裡形容:臉上無嗔真供養,口裡無嗔出妙香,心中無嗔是道場。所以,希望生活當中大家都能戒嗔戒怒,自省自救,以慈心軟語拉近人心與人心的距離,以忍辱調柔、寬博安詳展現出佛弟子光明的形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
    風清

    如何戒邪淫、佛教文章、讀經教育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