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志丹居士:多一點包容,少一點計較

摘自盧志丹居士《日常生活中的佛心》

 

  有個年輕人脾氣非常不好,動不動就與人爭吵、打架,因而人們都很討厭他,對他敬而遠之。

  一天,這個年輕人無意中游盪到一座禪寺裡,正遇到老禪師在宣講佛法。年輕人聽完之後懊悔非常,決定痛改前非,於是對老禪師說:“師父!今後我再也不與別人打架斗口角了,即使人家把唾沫吐到我臉上,我也會忍耐著擦去,默默地承受!”

  “就讓唾沫自乾吧,別去拂拭!”慈祥的老禪師輕聲說道。

  年輕人問:“師父!如果拳頭打過來,我又該怎麼辦呢?”

  “一樣呀!不要太在意!只不過一拳而已。”老禪師微笑著答道。

  年輕人舉起拳頭朝老禪師的頭打去,繼而問道:“你現在感覺怎麼樣?”

  老禪師面帶微笑,一點兒也沒有生氣,反而十分關切地說道:“我的頭硬如石頭,可能你的手倒是打痛了!”

  年輕人聽罷,拜伏在老禪師的腳下。

  老禪師的境界確實了得,可能平常人很難做到這點。但是我們生活在紅塵之中,大度包容的心還是不可缺少的。如果一個人氣量狹小,遇事只替自己打算,與他人斤斤計較,那麼在生活中就會人見人煩,處處碰壁,煩惱無限。反過來,如果能以實際行動理解、包容別人,那麼也會換來別人的理解和包容。   

  當今競爭激烈的職場上常常有這樣一種員工,他們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,為了一點兒小小的利益就與同事爭破頭皮,從來不肯吃一點兒小虧。而他們似乎也因為自己的“聰明”而獲利不少:比如,公司給員工發放一批福利品,最後剩下一件,某個精明的職員就會跳出來,以某種藉口將其據為己有,而其他同事也不好意思說什麼;又如,上司分給部門一個臨時任務,精明員工一看任務有些麻煩,便藉故推給其他同事,自己則一身輕鬆……

  在與同事相處中,“利”字當頭,什麼虧都不能吃,什麼便宜都想佔,工作揀輕的干,待遇往高處要,看別人時戴著顯微鏡,高標準、嚴要求,對自己就總是網開一面、另當別論。這樣的人怎麼會招人喜歡?又怎麼能擁有和諧的同事關係呢?

  不同的生活經歷、不同的興趣愛好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的人走到一起,組成了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團隊。在團隊要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,首先需要能體諒他人、包容他人、善待他人的寬廣胸懷。

  如果能夠做到嚴格要求自己,在工作中與他人積極配合,在生活中與人為善,以寬闊的胸懷待人處世,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,不為一點點的蠅頭小利與同事計較,這樣的人怎麼能不處處受到同事佩服和歡迎呢?

  所以,人在職場要力行“胸怀大度,寬厚待人”,盡量不要與同事計較瑣碎的利益,目光長遠,寬容大度,才能大有作為;同時也能為自己和同事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,增強整個團隊的戰鬥力。

  其實,不光佛家講寬厚待人,厚道也是中國的傳統美德。《呂氏春秋》說:“處大官者,不欲小察。”《大戴禮記·子張問入宮篇》中說:“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。 ”這句格言很著名。“水至清則無魚”,水過於清澈,魚難以生存。“人至察則無徒”,察,就是苛察。徒,即同類或夥伴的意思,現在就是指“朋友”。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,過分計較,就不能容人,就沒有夥伴沒有朋友。凡事如果太苛察,太計較,則難免至察無徒,惹人討厭。

  人生真正的幸福不在於得到的多,而在於索取的少。凡事斤斤計較的人看似​​得到的比別人多,其實再多又有何用?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,還不是孑然一身,爭來爭去的無非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事物物而已!計較的再多,得到得再多,到頭來,“赤條條來去無牽掛”,你連一絲一毫也帶不走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