寬運法師:人與人之間如何做到互相包容、尊重?
人與人之間,和諧是最重要的,但在現實生活中,有人的地方,就有分歧,就有衝突,就不容易和諧。今日的社會,有些人因為思想、見解不同,彼此互相攻擊;也有些人因為信仰不同,彼此互相排斥;甚至因為語言、風俗、習慣、地域的不同,造成無數的紛爭。以佛法來說,這都是由於我見、我執的緣故。如此,如何能做到“互相包容”、“互相尊重”呢?
在佛門有謂“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”,人和才能相安無事。僧團裡,平時依“ 六和敬”來維繫人事的和諧,即見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、身和同住、口和無諍、意和同悅、利和同均,因此又稱“六和僧團”。解空第一的須菩提,因為深入空理,故而所證的“無諍三昧”,最為第一。乃至戒律學上的“七滅諍法”,都是僧團和諧的基本指引。
《阿彌陀經》上說西方極樂淨土是“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。”之所以如此,就是因為和諧。和諧就是淨土,一家和諧,就能一家和順;一國和諧,就能一國平安。
人際的往來,有用感情維繫和諧者、有用利益維繫和諧者、有用同族維繫和諧者,甚至有用同志、同學、同鄉、同門維繫和諧者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除了要真誠相待之外,更有許多善巧的方法,既可增益相互間的友誼,亦可化解許多不必要的磨擦與衝擊。
一、我錯你對
平時一般人總認為“我是對的,你是錯的”,其實,如果能逆轉思維,自己認錯,別人都對。表面上好像是吃虧了,事實上反而讓對方有更多反省的機會,亦更容易得到對方的認同。
二、我小你大
做人要靠道德、人品來獲得別人的尊重。如果自認為大,其它人又怎會甘願為小、甘拜下風呢?所以別人就會不平、不服。因此,與人相處,要懂得讚美、尊重,即使是身份、職位比我們低的人,也不可以小看他、輕視他。佛教裡的常不輕菩薩,對欺負他的人都說:“我不敢輕視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。”如果人人都能存有此心,世界又怎會有紛爭呢?
三、我無你有
一般人的陋習,都希望自己擁有,別人有無並不重要。但是別人沒有,只有你有,他就會與你不和、跟你對立。假如讓別人先有,自己沒有,反而會獲得更多的同情,甚至比擁有的人獲得更多。有與無是相對的,得與失更不是絕對的。所以,我們不必相爭,亦不必計較。
四、我敗你勝
每個人都希望自我勝利,別人失敗。其實輸贏、勝敗,並不是從外在事相上去看的,有智慧的人從不跟別人比較,因為我們要戰勝的是自己,而不是別人。所以,如果別人要勝、要贏,我們就讓給他吧。心中沒有輸贏,其實已經勝過了一切。
五、我苦你樂
每個人都希望快樂,不希望痛苦,但是如果我快樂,他痛苦,我的心會自在嗎?他的心會平衡嗎?假如通達人情的人,就會先令他快樂,他快樂就不會嫉妒我的快樂、干擾我的快樂。假如我把快樂先給別人,自己刻苦淡泊,看似是愚,其實才是真智慧、真快樂。
古德說:“有容乃大,無欲則剛。”人與人之間,能夠包容別人的缺點、容許異己的存在,就能和諧;能夠尊重別人的意見、寬恕別人的過失,就能和諧。
池塘裡,美麗的荷花也須綠葉的襯托;花園裡,翩翩飛舞的蝴蝶,身上也要有彩色才會更美麗;雨後的彩虹,正因為它能包容各種不同的色彩,故能展現美麗的“七彩霓虹”。世間上萬事萬物,其實無不訴說著和諧的道理。
人,生活在世間,並非獨立的存在,總須要別人的幫助才能生存。因此,要懂得相互扶持、要有“同體共生”的認知,才能“共存共榮”、“共享安樂”。人,要懂得“以和為貴”。一個家庭中,夫妻、父母、兄弟、兒女之間要能和諧;一個團體裡,上下、同事、股東、勞資之間,也要能和諧。所謂“和氣致祥”、“和氣生財”、“家和萬事興”,又謂“二人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”、“眾志成城”。人和,可以說是民生之道、國家之本,其重要性,由是而見。我們又豈能忽視呢?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