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法師:早晚一次不缺,久久就養成習慣
讀經就讀《無量壽經》,年歲愈小愈好,小孩的記憶力好,統統都能背誦。到能背誦的時候,一天念五遍、十遍才行。你不能背誦,對著本子讀,念一遍念得快的也要四、五十分鐘。可是你如果能夠背誦的,背得很熟,一遍半個小時,一天念十部《無量壽經》、念二十部《無量壽經》不難,念二十部只要十個小時,一遍半個小時,好!念熟了之後,對極樂世界熟透了,信心十足,願心才真正堅固,不會動搖,這就決定得生。
下面還是引同樣蕅益大師說,「又云:要到一心不亂境界,亦無他術。最初下手,須用數珠,記得分明,刻定課程,決定無缺。久久純熟,不念自念」 。蕅益大師教導我們,我們要想念到一心不亂,用什麼方法?也不是別的方法,教給我們用念珠,也就是說記數,開始念佛的時候要記數,記得清清楚楚,記得分明。
要刻定課程,就是一天,初念的時候不要定太多,太多做不完會懈怠,就沒法子繼續下去了,所以寧願功課少定,一定要把功課做完。通常是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或者是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用《阿彌陀經》的人多,也非常好,一萬聲佛號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三千聲佛號、五千聲佛號都行。每天干,早晚一次不缺,久久就養成習慣,到時候自自然然佛號就提起來了。
所以幫助人,幫助小孩是最好的,十五歲以下,記誦的能力特別強,一堂課,課本的念十遍大概都能背誦。根性利的,念三遍、五遍就能背誦的,這種孩子要特別教他,能成材。十遍能背,在古時候算及格,三遍,那是很難得的好學生,老師能常常照顧他。把該讀的東西,像中國過去私塾用的這些教材,我們現在把它編在一起,稱為《聖學根之根》,這些東西都應該在十五歲之前完全能背過,他的德行根深蒂固,古人講的三歲看八十,他一生都不會改變。
十五歲到二十歲,智慧開了,著重在什麼?研究討論。老師怎麼教法?讓學生跟同學們一起分享。譬如說《論語》,學《論語》這個學生,讓他講《論語》,講給大家聽。他講完之後,老師做講評,他有沒見到的地方,老師給他補充;他講得很精彩的地方,老師獎勵,所以是這麼學出來的。
這是什麼?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。不是老師講給他聽,是他講給老師、講給大家聽,老師給他印證,講得對,沒講錯,點頭。然後教他什麼?再去唸一千遍。一千遍念完的時候,第二次再來講,再複講,講的一定比第一遍講得深、講得廣。到三千遍,通過這種複講的方式,他就畢業了。
所以這中國人教學法跟外國不一樣,外國完全聽老師的,中國不是的,中國老師要啟發學生的智慧,要教他開悟。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就是開悟,自見就是開悟,自己悟了。悟了之後,你自己說出來的,你跟夫子所講的一樣,老師給你印證,給你證明,或者老師跟你在一起研究討論,更深一層。不開悟不講,開悟才能講,不開悟就是叫你背誦,就叫你複講,養成一個複講的習慣。
複講,佛的經典全是複講的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沒有記錄,佛滅度之後阿難尊者複講,這旁邊有記錄,五百阿羅漢做證明,五百個阿羅漢都點頭,才能寫下來;有一個不同意,就不能把它寫下來,取信於後世。這種理念方法傳到中國來,儒接受了,道也接受了。
所以這是求智慧的理念方法,跟西洋的不一樣。西洋是求知識,知識要老師講清楚、講明白,接受老師的,學生再繼續研究,會超過老師。還是知識,它不是智能,它是向外求的,求到的。智慧是從內發出去的,不在外面。自性,六祖惠能大師明心見性的時候告訴我們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這句話重要。本自具足,具足什麼?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功德、無量才藝、無量德能和無量福報,全具足,沒有一樣不具足。所以見性就成佛了,成佛就得大圓滿,得大自在、大神通、大智慧。
恭錄自《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》(第三二八集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