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工作好修行》第四篇 團隊的合作法門:瞭解共識

聖嚴法師著

 

●瞭解共識

  有些人做事喜歡「唱高調」,雖然很希望透過理想願景博取大眾的信任,但是如果僅僅是喊出一句口號,卻沒有實質內容、具體行動,不符合大家的共同需求,不但打動不了人心,也無法取得他人的認同,更不用說是要形成相同的想法與觀點,這就不是共識,只是流於形式的口號,並不具任何意義。

  真正的共識,想法一定不是建立在個人的需求上,也不僅止於提倡一句話或是一個觀念。共識的形成,是因為大家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,發現有共同的需求以後,有人把它提議出來,讓大家能夠瞭解,感覺到確實有迫切的需要,進而認同、相信,這才能稱為共識,否則各說各話,其心各異,便不能達成共識。

  同時,共識必須具有一股安定的力量,使得大家能夠心安理得,繼續不斷地求進步,所以共識應該是原則性的,而不是一則則的條文,鉅細靡遺地規定每件事情該如何做。換句話說,共識是一個大原則,但是在此原則之下,允許不同的做法,否則共識就成了一種綁手綁腳的束縛,不但無法達成共同的目標,反而會造成分裂失和。

  不過,當一句話或者是一個理念被提出以後,因為每一個人的成長文化、知識背景都有差別,立場、立足點,甚至連宗教信仰都有差異性,所以對所主張的內容解讀就會不一樣。譬如談到「宗教信仰」一詞,從佛教徒的角度來看,馬上會聯想到佛菩薩、三寶;猶太教徒想到的則是耶和華;基督教徒想到的是耶穌基督、上帝;回教徒所想的內容則是默罕默德、真主阿拉。

  因此,雖然社會上有不少人呼籲每個人都要有宗教信仰,大家也覺得有宗教信仰是好的,的確有這個需要,有不少人看起來好像是有了共識,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、解釋,加上立場、需求不一樣,所以造成「他有他的宗教信仰,你有你的宗教信仰」的現象,這是因為共識之中有不共識,有異解、異議在裡面。

  相同的道理,同一個家庭想要取得共識,也是一個不容易達成的目標,譬如教育子女是父母親相當關心的問題,但是對於教育方法,父母雙方很可能就會有截然不同的認知,在互持己見之下,便很難達成共識。

  就以體罰為例,中國的傳統社會,只要小孩子調皮,父母一定都是家法伺候,打幾下手心是正常的事,可是現在有人主張,小孩不能重打,以免把他打傷,也有人完全反對體罰,主張不管輕打、重打,對小孩的自尊心都是傷害,最好是用愛心,用溝通交談的方式替代打罵,即使父母、老師都不可以責打小孩。如此一來,教育觀念沒有交集點,教育小孩的共識就不容易產生。

  雖然共識不容易產生,但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、社會環境之下的居民,或者是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家庭成員,仍然必須不斷地提醒自己要有耐心,才能促成共識出現。

  ◆工作自在語

  共識是一個大原則,但是在此原則之下,允許有不同的做法,否則共識就成了一種綁手綁腳的束縛,不但無法達成共同的目標,反而會造成分裂失和。

 

▶▶▶返回《工作好修行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
    風清

    如何戒邪淫、防止婚外情、藥師琉璃光如來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