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化上人:為什麼不可以隨便說“魔佛一如”?
不可以隨便說“魔佛一如”
我們對於原則上的理論,一定要有明確的認識。
宣化上人 開示於
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九日
明朝蓮池大師,出家之後,遍訪名師。後入京師,參遍融、笑巖二大老,皆為禅宗碩德。師蒙二老開發,後路過東昌,聞鼓聲忽有覺悟,作偈曰:“二十年前事可疑,三千裡外遇何奇?焚香擲戟渾如夢,魔佛空爭是與非。”
我們無論讀經或閱論,必定要用智慧來判別是非,切忌用心意識來猜測。心意識只會騙人,此三者有極大的迷惑力,令人是非不辨,事理不明,黑白倒置,混淆不清。某些理論,乍聽上去好像有道理,智者一目了然,無知者就被其蒙蔽,聽得津津有味。有些人以盲引盲,並非故意,而是他自己沒明白,所以把旁人引入歧途,結果得不到好處。
所以不可輕立意見,若在根本問題上生出謬解,所謂“毫厘之差,天淵之別。”甚至把整個世界弄得如水土和泥,黯然無光了。所以我們對於原則上的理論,一定要有明確的認識。如果單憑心意識的臆斷,妄置批評,隨意褒貶,就是捨佛入魔,這是大大不可的。
就拿佛與魔的問題來講,不可以跟隨某些人的謬論,說:“魔佛一如,二而不二。”佛教徒不能像魔一樣,否則人不需要信佛,盡信魔的狂語就好了!
有人說:“魔是反面幫助我們的善知識。”這是本著慈悲為懷而說的,這也是一種自我安慰,用來哄一哄心裡的小孩,教他不要瞋心太重。這種講法是為了調解其中的紛爭及怨害,因為不願與魔起對峙,把他視之如敵人。如果說魔是反面來幫助人,那他屢屢一口就把人吞了,或者當場置人於死地,這又怎麼算得上“幫助”呢?
所以我們要抓緊根本立場,時刻提起正念。一旦生出貪心,或貪快、貪神通、貪速效、貪靈感,魔便乘虛而入。有些人很聰明,但為什麼有時也會魔裡魔氣?就是因為他對根本原則沒有認識清楚;如果把根本弄清楚,魔的咒也不靈了。
我們不用念咒,只要不爭、不貪、不求、不自私、不自利、不妄語,魔是沒法子鑽進來的。我多年學佛的結論:最大的受用,就是這六大宗旨。
佛法並不是高談闊論,談玄說妙;更不是妄言禍福,占卜吉凶等流 。世界上能未卜先知的人不知多少,這是跑江湖的伎倆,好講神通,妖言惑眾,都是在賣膏藥。這些人的確能知過去未來,譬如他對你說:“我知道明天會有什麼人來見你,說話又如何如何……”
或者說:“你從前做過些什麼事情,我都一清二楚……”但是他們都有漏洞,或者不斷淫欲,或者好財,或者騙色,這是魔的境界。如果有斗爭心、貪心、求名求利,專搞個人宣傳或個人崇拜,而且又自私自利,不講真話,當知這人是魔的境界。
所以當蓮池大師參訪遍融、笑巖二老時,二老都告誡他:“出家辦道是為了生死大事,不可以為名利所累!”當時在場也有其他參學的人,他們對這些啟示毫不在乎,唯獨蓮池大師卻深得受用,大有啟發。所以他離開京師,行至東昌,便豁然開悟,而說出以上的偈頌。其實這四句偈是次要,最重要的一句,就是不要搞名搞利,才是整個公案的主要關鍵。
不要以為蓮池大師在東昌才忽然開悟,他由一開始便已一步一步地邁向開悟之路。到了遍融、笑巖二老之前,被他們來一個當頭棒喝,便豁然大悟。出家後不耽著名利,這是最有效的咒,能戰勝一切魔軍。
且看他的偈文說:
“二十年前事可疑”,這件生死大事,使蓮池大師困惑很久。因為尚未明白,所以要出外參訪,求善知識解決疑團。
“三千裡外遇何奇”,行跡遍及三千裡,等後來到了東昌,頓然開悟,這是多麼奇妙,頓然把執著粉碎了!
“焚香擲戟渾如夢”,焚香供佛是好事;與魔軍擲戟作戰,這是壞事。擲戟,也可以說是放下武器,就是不再斗爭。這一切都像做夢呢!為什麼像做夢?因為還未徹底明白。
“魔佛空爭是與非”,現在他明白了,從前總在虛妄是非上用功夫,都是枉費心機!蓮池大師並沒有說“佛魔一如”,魔是魔,佛是佛,兩者互不相涉,有什麼是非可爭呢?以前辯論是非,都是虛妄不實,你想把魔降伏,一定要有點真功夫,這不是單憑口頭禅能做到的。
再說一層,無魔不顯佛,無佛不顯魔,魔佛也是相對法,並不是佛開悟後,就“魔佛一如”,佛開悟後,魔佛宛然,但佛沒有敵對的思想。佛既然等視一切眾生,而魔也是眾生之一,所以佛對魔也一視同仁。但魔對佛是否一律平等呢?絕對不是的!魔什麼時候都想把佛推倒的。
蓮池大師在二十年後,始明白不爭的道理,覺悟以往在外表上“空爭是與非”,沒有迴光返照,沒有把自性收拾干淨,人一爭便生煩惱。
我說的道理很簡單,希望諸位細玩其味。因為在原則上不能犯錯誤,大家都很年輕,不可以隨便說“魔佛一如”。
或者大徹大悟的人能這樣說,因為他體會的境界不同,我們還是小孩子,不能假借古人的道理,牽強誤解。譬如小孩不懂開車,你讓他開車,很容易會撞車,以致死亡。
一般人如果聽到“魔佛一如”,他會想:“那我拜佛做什麼呢?我做魔業,不就是佛業嗎?”原則上的分別,要弄得清清楚楚,不能混淆視聽,魚目混珠。
http://big5.xuefo.net/nr/article57/565740.html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