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改造命運心想事成—了凡四訓講記》四、謙德之效

淨空法師講述

 

四、謙德之效

在社會上,人不能不與廣大的群眾交往,因此做人最重要的是謙虛。如果傲慢,就很難行得通。了凡先生將「謙德」放在最後,正如佛經的流通分一樣,意義非常重大。

易曰。天道虧盈而益謙。地道變盈而流謙。鬼神害盈而福謙。人道惡盈而好謙。是故謙之一卦。六爻皆吉。書曰。滿招損。謙受益。予屢同諸公應試。每見寒士將達。必有一段謙光可掬。

「易」,指《易經》。「虧」,虧損。「盈」,自滿。「天道」,即自自然然的道理。「地」,寬廣。「變」,變動。「流」,聚集在一處。

《易經》說,凡是自滿的人,總是會遇到一些吃虧的地方;能夠謙虛的人,一定能得到利益,這是天道。水總是會流到低窪的地方,不會往高處流。高的地方是自滿、貢高我慢,得不到利益,得不到滋潤;低窪的地方才得到滋潤。對於自滿、傲慢之人,鬼神總是要找他麻煩,開他的玩笑;對於謙虛的人,鬼神尊敬、幫助他。人道又何嘗例外!對於自滿、傲慢的人,人們總是討厭他;對謙虛的人,歡喜他。所以,謙之一卦,惟有吉利而無凶災,這是做人重要的原則。

《書經》又說,驕傲自滿的人會受到損失,謙虛會受到好處。了凡先生說,他很多次與同學們一起參加考試,常常見到貧寒的學生將要發達的,一定非常謙虛。所以,處事待人接物,最重要的是虛懷若谷,能夠接納別人,成就別人。

下面了凡先生舉了五個人做例子,我們從此地觀察,他的眼光非常準確。

辛未計偕。我嘉善同袍凡十人。惟丁敬宇賓。年最少。極其謙虛。予告費錦坡曰。此兄今年必第。費曰。何以見之。予曰。惟謙受福。兄看十人中。有恂恂款款。不敢先人。如敬宇者乎。有恭敬順承。小心謙畏。如敬宇者乎。有受侮不答。聞謗不辯。如敬宇者乎。人能如此。即天地鬼神。猶將佑之。豈有不發者。及開榜。丁果中式。

「丁敬宇」,字敬宇,名丁賓。

這一年,了凡先生三十七歲,嘉善縣一共有十個人去考進士。丁敬宇是十個人中最年輕的,人非常謙虛。了凡先生就告訴另外一個同伴費錦坡說:「丁敬宇今年一定會考中進士。」費說:「何以見得?」了凡先生說:「惟謙受福。」。這一句就是從《易經》下定論的。

你看我們十個人當中,有哪一個像丁敬宇這樣謙虛,講信用,忠厚、誠實,總是居人之後,不敢為人先的?對於每一個人都能恭敬順承;換言之,在大眾之中,他不堅持成見,能夠隨順別人,這個難得!他受別人侮辱,不說一句話。聽到別人毀謗他,他不辯白。一個人能夠如此,天地鬼神都會保佑他,哪有不中的道理!及開榜,果然中了。

丁丑在京。與馮開之同處。見其虛己斂容。大變其幼年之習。李霽巖。直諒益友。時面攻其非。但見其平懷順受。未嘗有一言相報。予告之曰。福有福始。禍有禍先。此心果謙。天必相之。兄今年決第矣。已而果然。

「相報」,辯白。「相」,襄助。

丁丑年(公元一五七七年),了凡先生四十三歲時,考進士。與他同去考試的馮開之是浙江人,他的同鄉。了凡先生看到他年輕時,就沒有習氣。當時有一位李霽巖先生很直爽,見到別人的過失,就當面批評。見到馮開之也是毫不客氣批評他,可是馮開之聽到之後,非常平靜,完全接受,沒有一句話辯白,別人所指責的完全承受。

了凡先生就跟馮開之講,禍福都有預兆,你的謙虛不是裝的,是出自於真誠心。這樣謙虛的人,老天爺會襄助,並斷定他今年一定考取。不但考取,而且是第一名被錄取,以後官做到翰林院的編修。

趙裕峰。光遠。山東冠縣人。童年舉於鄉。久不第。其父為嘉善三尹。隨之任。慕錢明吾。而執文見之。明吾悉抹其文。趙不惟不怒。且心服而速改焉。明年。遂登第。

「童年」,十九歲以下稱童年。「三尹」,縣裡面第三級的地位,通常大尹是縣長,二尹應當是祕書長、主任秘書,三尹大概是科長。

趙裕峰,名光遠,山東冠縣人。這個人相當聰明,童年的時候就中了舉人。以後考進士,考了許多次都沒有考取。他的父親是嘉善縣的三尹,他隨著父親到嘉善來就職。錢明吾是當時的一位學者,很有學問、德行。他把自己的文章帶給錢先生看,錢先生把他的文章大幅度的批改,許多地方都劃掉了。可是趙裕峰不但沒有一點怒容,而且心服口服,確實能夠改正。到第二年,再參加進士考試,他考中了。所以,謙虛重要!

壬辰歲。予入覲。晤夏建所。見其人氣虛意下。謙光逼人。歸而告友人曰。凡天將發斯人也。未發其福。先發其慧。此慧一發。則浮者自實。肆者自斂。建所溫良若此。天啟之矣。及開榜。果中式。

「入覲」,見皇帝。「浮」,輕浮。

這一年,了凡先生五十八歲,去見皇帝,在京城遇到夏建所,此人非常謙虛,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。他回來告訴他的朋友們說:「這個人將要發達之前,福報還沒有現前,智慧已經透出來了。智慧透出來之後,他自自然然就老實了,放肆就收斂了。這是老天爺啟發他,他的智慧開了。」這一次考試開榜的時候,果然中式。

江陰張畏巖。積學工文。有聲藝林。甲午。南京鄉試。寓一寺中。揭曉無名。大罵試官。以為瞇目。時有一道者。在旁微笑。張遽移怒道者。道者曰。相公文必不佳。張益怒曰。汝不見我文。烏知不佳。道者曰。聞作文。貴心氣和平。今聽公罵詈。不平甚矣。文安得工。

「鄉試」,秀才考舉人。

這一位是反面的例子。江陰張畏巖先生文章寫得很好,在學術界有相當的聲譽。甲午,南京鄉試,他住在一個寺廟裡。考試揭曉後,他沒考中。於是就罵考試官:「我的文章寫得這麼好,為什麼沒有被錄取?」心裡非常不平。這時候有一位道長在旁邊,聽了笑笑。他又轉過來罵道長。道長說:「相公,你的文章一定不好。」張畏巖脾氣更大了,說:「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,怎麼曉得不好?」道長說:「一定要心平氣和才能寫出好文章。現在聽你罵考試官,你的心非常不平,文章怎麼能寫得好?」

張不覺屈服。因就而請教焉。道者曰。中全要命。命不該中。文雖工。無益也。須自己做個轉變。張曰。既是命。如何轉變。道者曰。造命者天。立命者我。力行善事。廣積陰德。何福不可求哉。張曰。我貧士。何能為。道者曰。善事陰功。皆由心造。常存此心。功德無量。且如謙虛一節。並不費錢。你如何不自反。而罵試官乎。

張畏巖也算是很難得,聽了道長的話,覺得很有道理。他不知不覺就被道長屈服了,於是反過來向道長請教。道長說:「考試能否考中,那是命。命裡要是不該中,你的文章做得再好,都沒用處。」所以,古時候考試沒有不重視陰功的,上是祖宗積德,下是自己要有陰功、要積陰德,鬼神在當中就默默的保佑,你參加考試中的機會就很多。

道長說:「你必須做個轉變。」

張畏巖說:「既然命裡頭不該考中,我怎麼個轉變法?」

道長講:「造命雖然是天,可是立命者我。」所以,勸他力行善事,廣積陰德,就有求必應!

張畏巖說:「我是一個貧寒的讀書人,怎麼做善事?所謂『心有餘而力不足』。」

道者說:「善事陰功都由心造,要常常存一個善心,常常存幫助別人的心,這就無量功德。譬如謙虛這一節所舉的例子,並不要花錢,你就可以做到。你為什麼不反省,而要罵考官?這就是你的過失。」

張由此折節自持。善日加修。德日加厚。丁酉。夢至一高房。得試錄一冊。中多缺行。問旁人。曰。此今科試錄。問。何多缺名。曰。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。須積德無咎者。方有名。如前所缺。皆係舊該中式。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。後指一行云。汝三年來。持身頗慎。或當補此。幸自愛。是科果中一百五名。

從此之後,張畏巖改掉了自己傲慢的習氣,老老實實斷惡修善,天天做反省的功夫,所以他的善德天天有進步。丁酉年,有一天做了一個夢,夢到自己到一個很高大的房子,他在這裡面看到一本名冊,裡面有許多格子缺了。他很好奇,問旁人:「這是什麼東西?」

別人告訴他:「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冊。」

他就問:「為什麼名冊裡好多空格缺名?」

旁人回答說:「科第每三年要重新審查一次,原本名冊有名的,這三年當中他要是積德,沒有過失,他的名字才保全。你看到這裡面的空格,原本應該在這一次考中的,因為這三年當中他造作惡業,名字被除掉了。你這三年來,折節自持,修善積德,或者可能補這一個缺,希望你自愛。」

丁酉年,張畏巖參加考試,果然考中第一百零五名。因此,改過確實有效驗!

由此觀之。舉頭三尺。決有神明。趨吉避凶。斷然由我。須使我存心制行。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。而虛心屈己。使天地鬼神。時時憐我。方有受福之基。

「屈」,折節,委曲自己。「基」,基礎。

這是第二段總結,「虛心屈己,受福之基」。由以上種種例子來觀察,舉頭三尺有神明。如何趨吉避凶?一定要靠自己,要存善心,制止自己不正當的行為。天地鬼神是善良的,我們造作不善就得罪於他。我們修善積德,就與天地鬼神同心同好。我們委曲求全,這樣天地鬼神自自然然就加持。無論在什麼處所,無論對什麼人,自己能夠遷就一點,委曲一點,才是「受福之基」。

我們如何與天地鬼神相處?一般人不相信有鬼神,對鬼神置之不理。人不信佛菩薩,不信天地鬼神,天地鬼神只好站在一旁冷靜觀察,看你造罪業受惡報。你何時回心轉意,知道懺悔了,天地鬼神還是來照顧你。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鬼神也不例外。所以,趨吉避凶一定要靠自己,鬼神無法幫助。

彼氣盈者。必非遠器。縱發亦無受用。稍有識見之士。必不忍自狹其量。而自拒其福也。況謙則受教有地。而取善無窮。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。

「器」,度量。

一個氣勢凌人、貢高我慢的人,決非大度量,他的前途也一定不會有遠大的成就。縱然發達了,也不會長久的享受福報。只要是稍稍有見識的人,必定不忍心狹小自己的度量,遠離福報。何況一個人能謙虛,虛懷若谷,就能接受別人的教誨。那些有德行、有學問的長者也會歡喜教你,歡喜幫助你,歡喜成就你,這才能「取善無窮」!尤其是讀書、做學問的人,所必不可少者也。

古語云。有志於功名者。必得功名。有志於富貴者。必得富貴。人之有志。如樹之有根。立定此志。須念念謙虛。塵塵方便。自然感動天地。而造福由我。

這是引孟夫子的話,有志求功名者,必定得功名;有志於富貴者,必定得富貴。人之有志,如樹之有根,立定此志,並且謙虛、方便,才能接受別人的教誨,自然感動天地,所以造福由我。

然而求之有道。我為什麼要求功名?古時候考取舉人、進士,目的是在作官,作官的目的是在為人民服務。換言之,希望找到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機會,決定不是利益自己。如果為自己的榮華富貴,那求之就不是道。你命裡雖有功名、富貴,那是前世所修的。

你這一生當中命裡沒有功名、富貴,你求功名、求富貴,不是為自己求,而是為社會求,為眾生求,希望求這個職位能為人民服務。這個心願,天地鬼神都讚賞,都會幫助你。因此,我們一心向善,自然得諸佛菩薩、善神的保佑。

今之求登科第者。初未嘗有真志。不過一時意興耳。興到則求。興闌則止。孟子曰。王之好樂甚。齊其庶幾乎。予於科名亦然。

今之求登科第者,最初不見得是有真心,一時高興參加,去考一考。興趣來了就求,興趣不來就算了,孟子這兩句話是對齊國大王說的。齊國大王喜歡音樂,他是個人喜歡音樂。如果他能與民同樂,齊國就會興旺了。我對於求取科名的心,也像孟子所說的,一定要落實、推廣到積德行善;得到這個功名、地位,要存有為民眾服務的心,盡心盡力去做。只要存這種心,行這樣的事,命運與福報就可自己做主了。

《了凡四訓》講竟。

 

▶▶▶ 返回《了凡四訓》目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
    風清

    如何戒邪淫、防止婚外情、藥師琉璃光如來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