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說誦念地藏經最適合我們?哪些對象可被超渡?

  為什麼說地藏經最適合我們?

  在我們現今這個末法時代,《地藏經》有很多特殊的殊勝處。首先從我們普通信眾來講,我們要學這部經,讀起來會覺得很親切,它裡面講了很多事,講了地藏菩薩的很多願、行,我們要接受並不困難,當然這些事、這些願,它內裡面有很深的法義,那需要你去深入的理會。但是最初,你打開這部經的時候,你會覺得它很親切。

  地藏菩薩是佛陀示現涅槃以後,在末法時代度化我們的示現,在《地藏經》的這個大集會上,佛陀多次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。在《地藏經》中,佛陀有三次把末法時代我們這些眾生托付給地藏菩薩,請地藏菩薩來關照我們,讓我們不要墮落三惡道,能夠走在修行路上不退轉,乃至蒙佛授記。由於有這樣的緣起,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修地藏法門,非常容易得到地藏菩薩的加持。

  為什麼要修地藏法門?

  第1  諸祖師的提倡

  首先,就是許多大師都提倡大家要修地藏經與地藏法門。像淨土宗的蓮池大師曾經閉關修學地藏占察法門,而且他一輩子都修持地藏法門。明朝的蕅益大師特別提倡,另外弘一大師,他也提倡修習地藏法門。

  為什麼?因為地藏法門可以滅罪、減輕我們的業障,如果此後要修習其它法門,也比較沒有障難。所以大乘佛法中不論哪一個宗派,都提倡修習地藏法門。

  第2  可以增長善根

  因為我們仍是凡夫,缺少智慧,無法以慧眼照見,我們的信心很難建立,因此必須具有甚深善根才能於此而得信入。然而,如果修地藏法門,借著地藏菩薩的加持,就能令你不可思議地生起信心。這是由於你誦經的威力而令你業障消除了,才能生出信心。

  第3  能快速減輕業障

  無量劫以來,我們大都做了很多壞事。雖然不一定是殺人放火的大惡,但是殺、盜、淫、妄語、飲酒,貪、瞋、癡這些,都是壞事,都是惱害自他的惡事。

  什麼是惡呢?佛經上說:可以令人起煩惱痛苦的事,皆稱為惡事。我們之所以會覺得人生不快樂,是因為心中有貪、瞋、癡、嫉妒、毀謗等等這些惡念,再發動身口去造種種惡事,去傷害家人和他人,並且也令自己起煩惱,故這些事都稱為惡業或罪障。

  我們無始劫來所造的惡業罪障無量,但若能念誦持地藏經,便可很快得以減輕:這一點,你自己也會感覺得到的。

  第4  不墮落三惡道

  念誦地藏經能令人不墮落三惡道:這對眾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; 因為不墮惡道三塗,才能有因緣福德學佛,成就菩提。

  第5  可以增長福報

  修持地藏法門會增長世間的福報。我們看地藏菩薩像,不論是雕塑或是畫像,他一手握錫杖,一手持寶珠;有些造形中,雖不持錫杖,但也一定會捧一顆寶珠,那顆寶珠稱為如意珠或摩尼寶珠。因為地藏王菩薩在因地修行時,曾發過大願,要滿足一切眾生的願望。所以你只要如法照經中所說去修,很快就能滿你所願。

  第6  得諸佛鬼神護佑

  地藏王菩薩是諸聖所贊歎的: 一切諸佛菩薩都贊歎他。地藏經自始至終佛都一直在贊歎地藏菩薩,而且十方世界諸大菩薩及諸天鬼神也都齊來贊歎。一般的經典都是菩薩贊歎佛世尊,至於佛贊歎菩薩的則非常少見;

  種種贊歎,乃至於觀世音、普賢、虛空藏等諸大菩薩,以及天龍八部、諸天護法都贊歎護持地藏王菩薩,並發願護持修行地藏經的善男善女。

  為什麼呢? 簡而言之,因為地藏菩薩非常慈悲,特別照顧業障深重的眾生:因此可以說,地藏菩薩是我們這個時期最為慈悲、感應最快的一尊菩薩。

  第7  地藏菩薩威神力 冥陽兩利

  修行地藏法門不僅可以滅我們累世的罪障,增長現世的福報,而且,因地藏菩薩的慈悲大願,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,誓度一切地獄、餓鬼眾生,所以我們不僅可以利益現世的家人,還可以把功德回向給已故的親人,讓已故親人早日得解脫,這在地藏經中有詳細的開示。

  那麼哪些對象可以接受超度呢?

  第1  往生父母

  即去世的父母。道家重視孝道,給亡故父母做超度,一是緬懷父母養育深恩,二是讓父母早日度化,往生西方極樂。

  第2  歷代宗親

  泛指自己姓氏支下一切亡故,超度本門中歷代宗親,可使子孫繁盛,不受累世劫難之苦。

  第3  冤親債主

  是指累世以來與我們結下恩、怨、親、情等因緣以及形成了這四種關系的眾生。前世因,今世果。通過正確的超度,罪業輕者直接升天,罪業重者重入輪回。

  第4  墮胎嬰靈

  嬰靈非人、非神、非鬼,是停留在陰陽界的胎兒或嬰兒的亡靈,怨力極大,到其本身陽壽盡後,才能正式列入鬼魂,可以輪回。墮胎後,嬰靈不離母體,超度墮胎嬰靈,就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早盡陽壽,早入輪回!

http://big5.xuefo.net/nr/article56/560686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風清 的頭像
    風清

    如何戒邪淫、防止婚外情、藥師琉璃光如來

    風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